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乡村传播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范文

乡村传播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乡村传播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乡村传播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在这个以信息革命为转折的时代,一切以前已成定论的东西正发生着质的改变,信息已经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影响着经济格局的建构。信息的流动与传播直接参与并引导着人们从事经济建设与经济生活。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信息传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城乡一体化影响

1.信息与城乡经济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首要任务是城市与农村经济同步发展,城乡差距缩小,而信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信息时代越来越突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派”的诞生就将信息与经济增长紧密联系在一起。“新增长理论派”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知识的传播以及它的变化和提炼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产生递增收益,并使其它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从而使总的规模收益递增,而成为经济增长持续和永久的动力。这不仅说明了信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也证实了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此后很多学者研究了信息化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以及实证分析了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李声明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信息化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刘荣添、叶民强利用29个省的1992—2004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得出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经济水平越发达的地区,信息化水平越高,而且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显著。

目前国内城乡一体化进展受阻,与没有重视信息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农村信息缺乏。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就是信息经济,任何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从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到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等一系列决策的确定,从原料的购进到产品的销售、商品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市场信息。城市在转变职能,由生产性功能转向贸易、服务、信息、金融等功能时更应该加大对信息的投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规模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使城市倾向于服务型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力大,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滞留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农业的产业化,以及城镇中小企业的发展;而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必须加强信息服务,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信息保障。由于城镇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常常不能提供充分的担保或抵押,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导致城镇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发展艰难。

2.信息与城乡社会、文化融合

城乡社会、文化融合是城乡一体化后的城乡稳定的关键因素。随着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城市中多元主体必然出现“多元化”,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文化碰撞不可避免。如促进城乡社会、文化的融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达到30%—50%时,城市文明会急剧向村辐射。此时,如何协调城乡不同的文化,加快城乡合就值得我们深思。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城乡社会、文化融合的关键分就是文化中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即城乡世界观、生观、价值观的巨大差距。翁志超指出,城市文化与村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主流文化与“线层冲突”;②权力崇拜与自主意识的交战;③宗族念的爱与恨;④传统与延续的矛盾。社会、文化的必经之路就是要在城乡社会、文化的相互磨合中产生共鸣。城市文化不能独占鳌头,取代农村文化同样,农村文化也不能离开城市文化而生存。因此,乡社会、文化的冲突与磨合的关键就是城乡社会、文信息的互通。信息是主客体的中介,是思维的材料,文化的载体,只有城乡居民互相了解彼此文化中的点和不足,取长补短,互相宽容和接纳,城乡社会、文才能融为一体。因此,要进一步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加快农村文化阵地和网络建设,繁荣农村化事业。同时,城市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宣传农村的优良传统文化等信息,让城市人改变一贯对农村的偏见城乡在社会、文化等信息互通的基础上实现城乡社会文化的融合。

3.缩小城乡信息差距的对策

缩小城乡信息差距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程,又是意义重大、功在千秋的工程。寻因意在治本。农村信息传播若要步入正轨,与城市衔接,有效地缓解严峻的势态,寻找解决之道便是头等大事。

首选之策是强化政府的信息疏导作用,即利用专门政策加强信息调控和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硬件与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人们所寄希望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全面转向农村”的期待有了着落,而这种基础设施重点应该放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上。为此,基层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依*现有的媒体提高农村受众接触媒体、利用信息的意识,准确及时地传播新技术、新观点和有价值的信息,让农民从信息知晓中尝到头,从而激发其关注信息的愿望与敏感。政府调控包括对大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加工筛选后的有价值信息提供给农民。与此同时,对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农民实行价格优惠,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接受信息的机会。

其次,提高农民的媒介使用能力。当前首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即获取、分析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的前提在于小农意识的改变。生活在乡下的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首先追求的是“不挨饿受冻”,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侧重通过精耕细作使土地上生长出更多的东西,以提高他们对城市的农产品输出能力,进而增加收入,用以改善生活。事实上,农民很难单纯通过提高农产品输出提高生活质量。只有当他们的视野、思路打开并通过汲取有用信息增加收入以后,他们才会对信息有足够的重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乡”里的人才和财富始终是向“城”里汇聚,而乡里很难富裕起来。因此,必须更新农民的观念,使他们自身愿意为接受新的信息而奋争。这项事业,必须从年轻的一代、甚至是从少儿抓起,逐渐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才能彻底改变小农观念。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开展“媒介扫盲”,不断加强农民媒介素养的培养,这是直接提升农民媒介使用能力的前提条件。新晨

再次,充分利用不同的信息渠道,对媒体信息进行分类,制定因地制宜的具体的信息传播途径与方式。硬件方面,例如在广播传媒发达的地区,可更多地利用这种便利与自然优势,形成二次传播,即利用广播预先通知需要接受的信息的获取,以免错过重要信息。这种途径会加强群众的信息意识,对重要信息的传播起到广告的作用,此乃保证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软环境方面,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区位因素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农民得不到正面信息交流和有用信息资源不足,导致高品位的文化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于是各种陋习盛行,尤其是农闲季节,赌博、封建迷信、打架斗殴、色情录像以及不健康的娱乐占据了农民的生活。因此农村信息传播要适应农村,寻找因地制宜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避免资源浪费。类似地区还可以建立农村文化站,通过这个信息权威中心为农民提供多项信息服务,包括致富信息、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科普教育、远程教育等,使得信息传播上水平,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郑保卫.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库兰.大众媒介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2006.

[3]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雪莉•贝尔吉(美).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M].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吴俊杰,张红.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