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疫情防控的宏观背景下,网络舆情本身复杂的传播特征加上疫情新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导致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难度较大。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态度和思想观念,还会对整个网络舆情生态产生间接影响。高校应高度关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网络舆情问题,通过采取积极的引导和管理策略帮助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舆情,为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正向地推动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实意义,并结合疫情防控的现实背景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难点与应对措施,为增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管理能力起到了借鉴参考作用。
关键词:疫情防控;网络舆情;高校管理
自2019年12月疫情出现以来,我国各省市纷纷启动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疫情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已经演变成了国际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民抗疫的背景下,极个别不法分子散播谣言,加上疫情防控相关信息的发展,越来越多民众参与到疫情防控新闻的讨论中,已经成为2020年的头号社会热点新闻。针对突发事件不确定性问题,高校应积极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工作,避免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情中出现网络暴力等错误参与问题,这是在疫情防控总体背景下,高校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一、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1、网络舆情的定义舆情是民众对社会热点问题所提出见解、态度和意见的合集,能够反馈出大部分民众的民心民意。而网络舆情则是社会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映射,相比传统社会舆情更加易于获取,且舆情的传播力度和效率更高,是覆盖面更广的社会舆情形式。在互联网普及发展的背景下,民众会通过网络渠道阅览国内外的热点新闻,并对能够引起情感共鸣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新闻表达情感,而大量民众表达情感所形成的网络舆情,能够集中体现出民众们对热点新闻的态度和观念。高校大学生是引发网络舆情的主体,为更好贯彻落实高校育人工作,需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力度,才能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有效维护学校形象、形成良好的网络舆情氛围。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实意义首先,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引导网络舆情走向的重要途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应积极依托于互联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针对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开展具有鲜明政治导向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增强学生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网民数量约为9亿,而26%以上为学生。加上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显著上升。对于一些社会热点新闻,大学生不仅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还希望表达个人的态度和见解,这就使得大学生逐渐成为引发和参与网络舆情的主体。然而,大学生本身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相比成年人更容易受他人态度和意见影响,大学生出现不当言论通过网络发酵,不仅会对大学生本人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对学校和社会造成舆论危机,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高校应通过网络舆情管理正确引导网络舆情走向,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避免不良社会舆论现象的产生。其次,高校可以借助网络渠道增强学校对社会舆情的影响。传统媒体环境下,社会舆情管理受限于传播媒介而呈现出低效率、高成本的特点,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传递能力,需要将网络舆情管理从管制控制向信息沟通转型,通过公众、企业、组织等主体的相互作用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在网络舆情管理,尤其是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中,虽然政府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但政府并非绝对的管理主体,其他主体也需要承担起管理责任,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才能有效推动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由人民网的《2019-2020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显示,165所部属重点和地方重点高校网络关注度总量高达5071.9万,证明了高校拥有较高的网络话语权。因此,高校应发挥自身对网络舆情的引领表率作用。如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学校专家教授对疫情的研究结果、高校的疫情防控措施、开学时间等问题都属于网络舆情的热点问题,高校应通过制定完善的舆论应急策略,积极回应网络中提出的疑问,从而发挥高校对网络舆情引导的作用。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挑战
1、网络舆情呈现出复杂的传播特点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着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渠道丰富化和传播效果扩大化的特点,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从传播渠道多元化的角度分析,当前主流的社会舆情传播渠道,既包括如新闻、报纸等传统媒体,还包括新闻网站、网络社交媒体、APP等新媒体。不同媒体的受众人群有一定差异,但综合来看网民是最主要的社会舆情参与群体。根据人民网数据显示,2020年2月4日至5日内,传统媒体有关疫情防控的报道超过23万篇,如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超过31万篇,而各类APP的相关报道则超过41万篇。网络平台提供的评论功能能够为大众发表意见态度提供渠道,促进了社会舆论的草根化发展,而各类自媒体账号的意见领袖的作用则引导着公众的舆论态度。加上各类APP对疫情防控新闻的推送,即便网民不关注相关新闻,也会在朋友圈、QQ群等接触相关信息,形成了传播深度和广度极高的信息传播模式。在此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显著上升,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协同,建立了密集的新闻信息传播体系,造成了传播渠道多元化的特点。从传播渠道丰富化的角度分析,人们在网络舆论中不仅关注事件本身的发展,还会关注其他衍生事件的发展。例如在疫情防控中,各地方确诊人数、口罩供需、研究进展等问题固然是舆论重点,但如企业自救、医护人员安全、疫情影响、物资供应等衍生问题同样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舆论的发展通常会经历筛选、斟酌和导向的过程,而新媒体的传播渠道跳过了这些过程,直接将新闻信息向民众公布,这就使得与疫情防控的任何相关信息都可能成为舆论的重点。对于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群体可能会给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意见,这种丰富化的传播渠道导致网络舆情难以有的放矢的进行引导和管理。从传播效果扩大化角度分析,互联网技术普及和发展的背景下,各类或大或小的突发性公共事件都会在新媒体平台中传播,加上新媒体的受众面较广,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这就使得网络舆情能够在短时间内滋生并发展,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社会舆情传播效果。与此同时,丰富的社会舆情传播渠道使得热点新闻更容易引发民众的共情心理,民众的情绪化表达能够爆发式的加速网络舆情传播效果。疫情防控的持续时间较长,且与民众工作、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这种社会舆情更易于引发民众忧虑情绪,进而扩大舆情的影响效果。与此同时,网络舆情传播存在明显的圈层化特点,以年龄段为主要区分点,网民在虚拟环境形成的社交圈泾渭分明,这种圈层化的传播模式加剧了民众情绪感染,使民众具有更强的从众心理,为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新难题。2、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规模大,每天接触网络时间长,具有较强的自我表达意愿,往往高度关注时事热点新闻,这就导致大学生群体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群体,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群体规模庞大。据统计,我国学生网民群体规模达约为2.3亿,其中大学生的时间最为充裕,接触网络时间最长,是网民的主要群体。大学生的青年化特征使其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较高,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大学生群体经常作为网络舆情主体发表态度和意见,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网络舆情主体。其次,大学生拥有较多参与舆论的时间。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往往具有较强民主意识,他们对参与公共生活拥有较高积极性,热衷于通过参与社会热点事件满足好奇心,并发表个人见解。互联网渠道相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强的便利性,疫情防控阶段学生为满足隔离需求会有较长的休息时间,很多大学生都会对疫情防控相关新闻进行讨论,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时间。最后,地方政府管理网络舆情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重视不足,在发生网络舆情危机时反应速度慢、反应方式错误,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由政府管辖,倾向于采取传统媒体的信息管控方式进行新媒体网络舆论的管理,这就导致网络舆情一旦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引导,会激发民众不信任心理。尤其是很多公共事件中涉及腐败、权钱交易等问题,很多民众对政府一直保持质疑心理,容易导致社会进入无论政策好坏都会得罪人民的“塔西佗陷阱”,这也是地方政府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三、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1、加强教育和管理工作力度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频繁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教育力度不足、管理工作不够全面。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与“意见领袖”关系密切,一些影响力大的社交媒体账号是影响大学生对新闻态度和意见的重要因素。大部分社交媒体账号的都并非官方信息,只能作为参考意见、不具备权威性的片面观点,但大学生通常对这些自媒体账号所的信息深信不疑,而对官方账号的信息则抱有怀疑态度,这就导致主流媒体的定位尴尬,容易产生网络舆情危机。因此,高校应加强教育和管理工作,让学生更多关注主流媒体的真实信息,尤其是对疫情防控新闻来说,高校需要通过微信群、QQ群等渠道,第一时间为大学生推送真实信息,从而形成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与此同时,网络舆情本身依托于开放、虚拟的互联网环境,而互联网的特性导致部分学生喜欢在网络中释放情绪,将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代入到网络中,不仅容易引发错误的网络舆情,还会滋生舆情危机、网络暴力等问题。因此,高校应加强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微博、微信等APP与学生交流,通过交流讲座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强化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如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疑惑,亦或使用线上教学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尽可能避免学生接受不良信息,为学生营造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风气网络舆论环境会对大学生参与舆论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曾指出,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需要积极开展网络安全建设,避免因网络安全问题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网络舆论风气的塑造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高校应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帮助大学生构造意识形态安全观念,并加强校园网安全的建设,为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高校需要高度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风气。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教育价值,积极报道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并以包容的态度看待自媒体账号报道的新闻,引导大学生正确分辨错误信息,增强学生对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特点在于其提供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信息,更易于为大学生所代表的年轻群体所接受,如各类短视频平台中报道的信息大多面向年轻群体,而传统媒体报道的信息则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核筛选才能。因此,需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被新媒体下的不良信息和错误观念影响。3、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在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能够有效分析和预测网络舆情的发展,进而避免网络舆情危机与网络暴力现象的产生。通过对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新闻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动态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对其未来一段时间的思想动态进行预测,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大学生为宣泄情绪而发表不当言论,有效维护学生和学校声誉。通过大数据技术监督网络舆情的发展属于一项新兴技术,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对网络舆情危机和网络暴力现象进行预测。一旦检测到网络平台中出现大量敏感词,就会通过预警系统传达给地方政府,随后通过监控机制和部门间协作进行网络舆情处理,在网络舆情尚未爆发时防患于未然。如果已经爆发了网络舆情,则需要按照应急预案的方式进行妥善处理,避免网络舆情持续酝酿发酵。与此同时,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督机制,从立法的角度出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监督和防控体系。政府需要在各个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中建立官方账号,积极与学生相关的内容,并为其网络舆情提供正确的分析引导,增强学生对政府官方账号的信赖度。同时要通过法律法规约束网络舆情的发展,严格打击虚假消息的组织或个人,从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坏境,为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奠定良好基础。
结语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相对复杂,管理和引导难度大,加上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体,导致高校在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中需要承担极大的工作压力。为有效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高校应积极开展网络舆情教育和管理工作,借助各类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风气,并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和管理机制,为大学生构造良好的参与网络舆情环境,同时通过教育管理增强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宁邦.大数据背景下自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01).
[2]彭傲雪.新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学生网络情绪化言论”引发的思考[J].记者摇篮,2020,(11).
[3]陈宇瀚,黄捷畅.肺炎疫情应对中的网络舆情引导———基于高校与师生、社会互动视角[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05).
[4]张晓,王意舒.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的角色定位及实施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20,(23).
[5]孙杰.在疫情防控中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J].中国高等教育,2020,(08).
作者:蒋才峰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