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及应对策略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网络舆情传播本身所具有的信息多样、实时快捷、方向多元、互动方便等特点,使其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传播的研究,探究网络舆情传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分析造成有关影响的成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舆情; 影响; 应对
网络舆情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包括微博、微信和网页等互联网沟通工具中流行的舆论。尤其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极快,数量庞大,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关于网络舆情传播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也取得不错的成果,研究的层次和方面更加多维化:有的研究讨论现状与对策;[1]有的研究网络舆情传播的制度;[2]有的研究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3]这些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一方面对比中西方理论的差异,取长补短,对中国网络舆情传播的研究进行开拓和完善;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尽管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网络舆情传播的发展现状并加大管理力度,但是相较于国外,我国在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缺少成熟的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理论。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深受西方理论的影响,在理论的深度和实践性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另外,我国网民数量众多,且包含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素质、不同思想观念的人,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隐蔽性、随意性和内容混杂等客观因素,对我国的网络管理提出更大的挑战,也对网络舆情的理性传播造成更大的困难,我国现在也在加强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关注。
一、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
1.网络舆情传播的积极影响(1)网络舆情传播能有效促进民意的聚集和表达。网络兴起之前,由于传播渠道极为有限,民众或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会受到种种限制,例如当发生公共事件时,传统媒体想要相关信息,必须经过层层审批,在审批过程中难免会筛选掉一些信息,这就会造成最终的信息与一手资料存在一定的信息差异,从而使得民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所获得的信息不够全面。而网络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现状,智能手机、iPad、电脑等设备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的必需品,人们每天都会通过这些智能设备接收不同的新闻信息,同时人们也可以将自己身边的趣事通过网络传播出去,网络渗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最快传播消息的往往是网络,相关信息在各个网站,可以说网络的出现使得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不再神秘,不可否认,网络舆情传播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知情能力,扩大了公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地政府也都在网络上设置了官网和网上民意反映渠道,安排了代言人,并专门设置部门进行管理。这样网络上的民众可以借助网络将共同的建议和意见向政府反映,极大降低了反映的成本和时间,政府也能以最快速度了解详情和采取措施。(2)网络舆情传播的发展促进了现实中传统媒体传播力量的壮大。网络舆情的兴起带动了言论的自由和思想的开放,甚至一些叛逆的想法打破了传统舆论思想的局限,传播得更广。网络舆情的传播也能够极大地丰富传统媒体的消息来源,比如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最开始也是由网络媒体发出来,后续传统媒体开始发声,其评论事件的深度和广度较以往拓展了许多,网络舆情传播和传统媒体形成互助的局面。
2.网络舆情传播的消极影响(1)网络舆情传播的消息来源多元化,传播方向难以控制。通过网络这个透明的虚拟交流平台,人们可以获得各式各样的网络信息,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开发商和博主,为了博眼球、提高点击率,他们通过网络散布虚假信息或捏造娱乐信息。但是由于网络上的信息流巨大,管理人若想在巨量的消息中找到有价值的消息并筛选出来,是十分困难的,识别虚假信息也是难以达到的。另外,网络的发展时间并不长,把关人方面的制度还不尽如人意。一些虚假消息甚至恶意消息会夹杂在网络舆情中快速传播,尽管一些网络平台、自媒体平台在信息时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审核,但这些平台信息的权力并不统一,很难开展全方位的、无遗漏的监控审核。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理性受众并不占据绝大多数,很大一部分受众是非理性的,这部分人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给网络舆情传播的把关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中,有人趁机散播谣言,引发网民的恐慌和新闻现场的混乱。民众惯于寻求小道消息,而小道消息有的是转载他人的帖子,口口相传,再加上人们各自的看法,最后流传出来的消息和最初的消息相差十万八千里;有的是手机上传的第一手资料,尽管很真实,但是人们一般不会过多关注且也是抱着将信将疑的心理;还有的是居心不良的传播者在暗中散播不良消息、虚假信息等,致使谣言此起彼伏。网络的特点就是网民人数众多、信息传播快且互动方式便利,这既是优点,但有时也会被某些人利用。好事者帖子,转载并制造声势,扰乱社会秩序,尤其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阶段,总不会缺少这些人的身影。再加上互联网监管机制的不完善,更加助长这些人肆意妄为的心理,导致他们频频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添乱,使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向难以控制。(2)网络舆情传播容易使网民发泄情绪,降低理性。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iPad、电脑等智能设备都在以很快的速度进行更新换代,老一辈人不善于利用网络和这些智能设备,所以目前我国网民结构偏向年轻化。例如,微博的博主和帖子的发起人,大部分为20岁~40岁的网民。年轻人缺乏生活的阅历以及沉稳的心理,很容易就自己的好恶对事件进行评判,分不清事件背后存在的复杂因素,致使冲动感性的心理占据上风,网络舆情传播在这些冲动的年轻人手里很快就会变成情绪发泄的渠道。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同时,网络上包含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可能来自不同职业、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素质、不同的道德观,加上目前我国年轻人的心理素质不容乐观,在网络这样的大环境下,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大部分网民往往缺少对事物真实性的判断,对于一件事情的评论,很多持观望态度的人更愿意相信多数人的观点,但事实上,多数人所持观点并不一定就是真理。(3)网络舆情传播容易给政府工作带来压力。网络舆情传播仍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新事物,且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大多是年轻人,使得网络舆情的监督功能并不成熟。再加上网络舆情传播的消息真真假假,部分网民的推动,容易引起网民的冲动。网民对于政府所的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结果质疑,怀疑政府处理的公正性以及政府包庇有关官员,并产生连锁效应,导致不满情绪在网络扩大,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网络舆情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如网络媒体在报道一些事件中反复出现的“地震”“火光冲天”“蘑菇云”等字眼,使众多网民深受刺激,推动网络媒体将事件消息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大量地进行传播,网络舆情的传播会将当地政府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给政府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
二、网络舆情传播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
1.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立场不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网民年龄从10岁到29岁占总体网民数量的50.5%,学历从小学到高中、中专、技校的人占中国网民总数的79.5%。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网民存在人生阅历较少、知识累积不足等问题。也就是说,在网络这一个大平台上,面对一件事情的评论,能够独立思考、不受干扰理性发言的人并不多。如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高峰的出现,大多是由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立场不一,肆意散布谣言等造成的。大多数网民由于年龄过小,或者所受教育程度不高,容易受到他人的蛊惑或影响,盲目跟风,再加上网民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立场五花八门,很多网民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发表言论,甚至出现煽风点火、互相攻击等情况,导致舆论暴力或网民失去判断的能力,网络舆情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
2.网络舆情传播的碎片化和无中心化微博、微信等网络舆情传播工具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将消息传播出去,而且信息本身的呈现方式也比较多样,可以是文字、视频、音频等,一条很短的信息就可以把一件事情表达得非常清楚。网络舆情传播的碎片化不仅体现在舆情信息的和呈现方式上,也体现在受众方面。网民在能够联通网络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方便地接收信息、并进行跟帖和反馈,从而使信息的和受众的反馈都呈现碎片化特征。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明显的无中心化特征,网民既可以传播信息,也可以接收信息,不同的网民立场、观念也各不相同,舆情的传播过程也是不同网民个人思想观点的表达和冲突的过程,互相冲突的观点可能进一步引发网络舆情的高潮。
3.网络舆情监管亟待加强随着网络在我国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对于网络舆情传播的管理也随之更加困难。一些人为了牟取利益在网上肆意散播谣言,扰乱人们正常的思维判断能力,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事实上,自网络出现以来,我国已经颁布许多关于网络的文件、政策、措施等。但是这些文件缺少完善的体系,使得这些文件和政策难以落实,造成了网络谣言和网络犯罪事件的屡屡发生。为避免这些情况的再次发生,对于政府来说,必须积极回应民众对于公共事件的相关问题,尽可能将事件的信息全部公开,保障人们对于事件的知情权,从而减少小道消息的传播。只有网络平台有序地运转,减少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散播,网民才能在网络上公平客观地看待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创造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网络舆情传播平台的运行模式多以盈利为最终目标,吸引网民,提高点击量,增加流量,吸引企业投放广告或者吸引粉丝打赏主播等,也就是通过关注度上升和粉丝人数增加,来提高网络平台的收入。网络平台在这一观念的驱使下,往往会滥用传播权,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进行剪辑、合成、演绎,然后大肆传播,甚至以损害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为代价换取网络流量的增加。网络平台舆情传播也广泛存在依靠怪异的标题来吸引关注度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网络平台在没有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实地采访的情况下,闭门造车或者更改、剽窃别人的消息等,大量不实消息,以博取眼球,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必须加强监管。
三、网络舆情传播的应对策略
1.提升主流网络媒体地位,同时保证主流媒体立场的客观性网民获取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来源,除了政府官网,其次就是主流网络媒体,比起小道消息,网民更信任网络主流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这就要求主流网络媒体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时必须将事件的起因、过程等发展情况真实地报道出来,客观描述该公共事件的情况,在报道时不能够带有个人主观立场和情感倾向,并实时更新事件的发展情况,方便网民在搜索信息时,能够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情况及后续发展。同时当出现网络虚假信息和谣言时,主流媒体必须及时发出声明,减少不良信息的散布,正确引导网民舆论方向。
2.加强对网络世界的监管面对网络平台的挑战,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网络管理部门人员的培训,同时积极参考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办法、理论和技术,提高处理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网络问题(包括谣言散播、网民恐慌和网络诈骗等)的综合能力。当出现网络问题时,管理人员能够根据应对体系快速有效地处理,同时要提高网络管理技术,如IP追踪、信息搜索等,并将信息公开以达到警示作用,维护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主流媒体方面,必须加强主流网站的管理建设,网站应设有专人管理,实时更新网站信息,提高信息公开程度,搭建民众互动通道,配备专门人员对民众的问题进行回答,提升民众与网站的互动,减少谣言信息的散播。随着网络渗透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借助网络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行使权利、监督政府等政治活动的人们会更多。完善网络舆情传播的监管措施势在必行,以此保证人们能正确行使网络舆情监督的权利,特别是在影响巨大的突发公共事件中,避免一些没有是非评判标准的网民对突发公共事件传播谣言。从法规角度看,网络平台滥用传播权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重视。从2016年开始,国家网信办网络平台相继了一些规定,但这些管理规定还不够完善。从落实情况看,最近一段时间相关部门使用了网络平台黑名单制度,对有关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针对网络平台忽视社会公共利益,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片面强调关注度和平台流量,从而滥用传播权侵权等问题,立法部门应该专门立法予以规范,提高网络平台违法成本,建立信用评价机制,促使网络平台能够平衡公共利益和自身利益。
3.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公开机制的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网络谣言的广泛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有关部门没能及时全面公开相关信息。最开始网民还能够对整件事情进行理智讨论,但由于相关部门和主流媒体官方的全面信息滞后,人们为获得更多的信息只好选择小道消息,小道消息大多夹杂着过多的个人观点甚至偏激观念,这些帖子通过网民的转发和关注,最终就会产生谣言。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会中,主流媒体要避免出现直播中断、回应含糊、会延迟等,特别是回应记者问题时尽可能不要出现不清楚、不确定、可能等这种模棱两可的词语,否则会使民众对整件事情的疑问加深,失去判断能力,谣言便散播开来。如果有关部门能在第一时间信息,并给出有力的回应,详细回答民众的问题,突发事件引发的损失和网络舆情危机是可以降低的。政府还要全力做好新闻、综合协调、采访管理等工作,及时联系官方主流新闻网站,尽最大努力在网络上发声,向外界传递政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塑对外良好形象。有关部门要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公开机制和应急反应机制,有效回应社会呼声、正确应对网络舆论。要恪尽职守,冷静决策,快速有效采取行动,同时实时向民众相关信息,让网络舆情能客观看待事故的发展和处理,最大程度上安抚民心,减少网民因谣言和事故造成的恐慌心理,同时也能在第一时间将突发公共事件损失降低,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向。
4.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预警、研判和引导机制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网络舆情传播情况,对有关传播内容进行实时分类和抓取,并建立预警机制。对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引导要转换思路,不可能对每一个具体的网络平台的所有消息进行一对一的实时审查,但是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对有关舆情进行汇总和研判,从而引导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向,淡化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和无中心化的负面影响。当然,大数据技术的运用,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和充足的经费支持,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培训力度,让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管理网络平台,实时监控网络并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引导网络舆情朝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樊岚 李永福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