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问题与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新媒体为社会发展注入无限动力之际,信息量的疯狂增长无疑增加了信息管理的难度。在教育领域,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迎来了诸多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优化方案,尤其是健全组织框架、明确责任主体、完善相关制度、加强事前干预、做好舆情预警与源头控制、健全法制机制等方面。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舆情;舆情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飞速发展,新一代网民对“快餐”式信息资讯尤为热衷,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情备受世人关注。互联网在校园的普及,大学生群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对时下新闻热点的评论热度走高,[1]这无疑增添了诸多负面舆情隐患,所以对网络舆情的特征进行科学分析,深入探究凸显的问题,对于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维护校园教学管理环境极为重要。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凸显的问题
新媒体发展迅速,然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并未跟上步伐,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尤其是在队伍建设、工作方法等方面暴露了非常多的问题,从而在应对舆情问题时显得颇为被动,这为高校舆情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不少阻力。通过调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重视力度不足,责任主体模糊目前,针对网络舆情管理,很多高校仍未设立专门机构。高校往往受传统观念与工作惯性的影响,仅仅将与网络相关的工作分配至校园网络管理部门或宣传部门,殊不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舆情工作的复杂程度日益攀升,立足于传统观念的管理思路与处理方案已经在应对当今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时显得捉襟见肘、颇为被动。所以,在当前的网络舆情环境下,专门管理此类事务的高校组织机构亟须建立。[2]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亟须改进有学者指出:“当突发事件演变为媒体事件时,危机便已降临。突发事件是危机的导火索,而点燃火苗的就是媒体。”[3]然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载体多样化,其发展轨迹复杂多变,多数高校舆情应对部门对网络舆情的认知还不够清晰,采用传统舆情应对方式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在应对负面舆情时,传统应对思路和应对方式在当前网络舆情环境下显得尤为被动,很多高校还停留在认为只要“搞定”了媒体就能万事大吉的心态上,“堵”和“禁”等老旧模式仍挥之不去。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载体多样化,平台复杂度高,“媒体”数量暴增,负面舆情难以批量删除、有效掌控或直接干预。高校若继续按照传统套路处理舆情,可能耗费了巨大成本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引起公众反感,加速舆情恶化。[4]此外,多数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行政依赖程度过高,缺乏自主意识。多数高校在发现存在负面舆情隐患的事件后,仅仅向上级领导和主管单位汇报情况,然后坐等上级行政化命令的指导和干预,期间浪费了许多处理舆情、挽救损失的宝贵时间。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出高校管理过程中的行政依赖性,也侧面反映了管理中的无限约束性,导致下级慢慢丧失自主自觉意识。再者,除了制度上的约束外,也反映出高校对自身处理能力和水平的不自信。对有负面舆情隐患的事件滞后处理,进而耗费更大精力去弥补,这些现象无一不与高校对舆情缺乏事先研判、快速应对的经验,和怕出错、担责的心态有关。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系统化、制度化与专业化程度偏低当前,多数高校清楚校园负面舆情是事件爆发的“导火线”,严重影响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秩序的稳定。然而,高校往往是在负面舆情爆发且酿造恶性结果后,才将处理负面舆情这项棘手事务交给某个部门,此时只能疲于应对事后工作。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应该具备一项特点——前瞻性,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可以理解为前期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引导与提前干预等一系列管理过程。然而,由于传统舆情管理观念掣肘,人力、物力、财力无法得到强力保障,应对网络舆情的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工作机制以及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就无从谈起。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人员专业化程度偏低,在面对具有潜在负面舆情隐患的消息时,往往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甄别和预判,从而导致错失舆情最佳处理时间。新媒体时代下,个体受众的平等、自主、权利意识更为强烈。高校如果在应对舆情时只顾自说自话,避实就虚,态度居高临下,一旦存在不当的态度或言行,则极有可能被网友们无限放大,激化矛盾,造成损害力远超起因事件本身的“次生”舆情,从而引发新的舆情。
二、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组织队伍,明确网络舆情管理责任主体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建立一支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专职化的网络舆情管理团队是当务之急。首先,高校舆情工作要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处、网络管理机构、后勤管理部门等组成网络舆情管理小组,对不同领域的舆情事务进行具体分工;其次,聘请新闻舆情处理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提升队伍的专业化与专职化程度,聘请资深舆情分析师出任高校网络舆情分析顾问,凭借其舆情分析经验,帮助高校对突发事件进行舆情研判、舆情引导,聘请资深舆情评论员出任高校网络舆情评论员,利用网络评论来积极引导舆论走势,帮助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再次,注意保持对学生日常思想动态变化的观察,加大对舆论信息的搜集力度,必要时做好参与引导的准备;最后,建立由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心理教师、团学干部等组成的舆情教育团队,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积极宣扬主流价值观,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正面地回应,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拓宽网络舆情管理思路,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新媒体时代下,处理高校网络舆情事务,拥有切合实际、适应当前舆论环境的管理思路尤为重要。在负面舆情酿发前便做好引导、干预等预警工作,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实现健康、高效、科学管理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多数高校在应对负面网络舆情时,往往采取删除或者屏蔽舆论信息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极有可能导致受众群体情绪被激化,造成影响力远超起因事件本身的“次生”舆情,从而引发新的舆情。此外,采取删除和屏蔽网络信息这种方式,不仅在短时间内无法取得理想的成效,而且网络信息的删除与屏蔽工作需要与多个网络信息管理单位对接,这其中不乏校外组织机构。
(三)构建高校网络舆情法制环境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给社会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一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敌对政治势力提供了散布违背事实的政治信息的可能。高校网络环境一旦遭受上述信息的侵染,将存在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构建的隐患。部分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会做出带有浓厚负面情绪色彩的非理性行为,散布谣言,扰乱校园安全环境,重者会做出犯罪行为。为避免此类现象,构建高校网络舆情法制环境尤为重要。首先,对涉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人,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其次,高校内部也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定期组织学生集体学习,务必让学生对制度有清晰的认识,一旦违反制度,则采取相关处罚措施;最后,学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安全、健康、文明、和谐上网的责任意识,使其自觉维护校园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政治学院,2010:18.
[2]聂文文.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8(07):91-92.
[3]李希光,孙静惟.突发事件、危机与媒体的关系——突发事件与危机(一)[J].新闻与写作,2008:(5):23.
[4]高珺,周虹.新媒体时代高校舆情应对的误区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4(05):55-56.
作者:杜琛 单位:中原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