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模型探讨范文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模型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模型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模型探讨

一、舆情网络是典型的复杂社会网络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呈现高发态势。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预判和应对日益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高校高度重视的工作。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模型有益于高效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舆情网络具有复杂性和关联性的特点,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复杂社会网络。①因为舆情信息的传播使得这些主体之间产生多种性质、多种方向的交互,彼此形成了一定关系,这种关系权重不同,关系的总和就是复杂社会网络。本文基于复杂网络构建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模型,主要通过分析其中的内在机制和模式,尝试发现新的舆情产生和传播规律。

二、基于传染病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的构建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复杂网络生态解析

1.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身份分析在复杂网络理论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生态系统中,通常把学校领导、辅导员、教师、活跃学生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经研究发现:高校中的学生是舆情生态中最主要的受众;高校中的辅导员和教师是舆情生态中的治疗者;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在舆情生态中扮演的是协调者的角色;社会媒体在高校网络舆情生态中扮演了双向引导者的角色。2.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分析网络舆情的演变通常有四个过程:舆情潜伏阶段、舆情发酵阶段、舆情爆发阶段和舆情衰退阶段。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中,舆情往往出现两种分化状态,一种是当相关部门应对得当,舆情开始回落,另一种是处置不当,舆情进一步发酵,舆情出现反复,经历几次反复后,舆情才会衰落。②

(二)基于复杂网络传染病理论的网络舆情透析

复杂网络的疾病传播理论主要是根据1927年Kermack和Mckendrick创立的仓室模型。③最原始的仓室模型是指将传染病划分为一个特定范围内的人数规模,分成易感染人群(S)、染病人群(I)、免疫人群(R)三种人群,并以此形成了SIS、SIR、SIRS模型,④⑤我们将其借用到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中:SIS模型:舆情发酵后,网民会选择相信舆情,也会因教育部门或学校引导而不信任舆情,但两种状态都不会持续不变。SIR模型:舆情发酵后,网民会选择相信舆情,也会因教育部门或学校引导而不再信任舆情,一旦网民选择不再信任舆情,即使新舆情发生,状态也不会发生变化。SIRS模型:舆情发酵后,网民会选择相信舆情,会因有效引导而不信任舆情,不再相信舆情的状态经过一定时间会逐渐消失,网民会再次变为待接收舆情信息状态,舆情进入反复状态。

(三)运用传染病理论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模型

1.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变化情况分析在基于SIR和SIS模型之上,结合高校舆情生态特点,本文尝试构建传染病理论的高校舆情传染病模型。从舆情演化规律看,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情况1:学生在获取舆情消息后立刻演化成可传播舆情的传染源,使舆情进一步发酵,经教育部门、学校和辅导员引导,学生群体变为对舆情信息免疫的人群,舆情热度逐渐降低直至消散。情况2:一部分较为活跃的学生群体先接收或认可舆情信息,此后他们成为舆情的传播者,他们会对剩下未接受和认可舆情信息的学生产生影响,从而不断扩大染病人群的数量,舆情逐步达到最高峰。情况3:染病人群在经过治疗后会进入暂时免疫状态,免疫失效后又会受到新舆情影响变为染病状态,暂时免疫状态会经过二次治疗变为完全免疫状态,学生成为传播者后,经学校引导后,进入暂时免疫状态,之后部分学生会持续关注相关舆情的新内容,再次成为传播者。综合以上3种情况,本文尝试构建一套完整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染病流程图,引入暂时免疫状态——H,形成SIR(I-H)传播模型,(I-H)指在舆情演变过程中,染病状态和暂时免疫状态会不断相互转换,转换的次数与舆情爆发次数有关。

2.SIR(I-H)传播模型内容及分析将前文所形成的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变化关系、趋势演变及其相关计算公式统一作为高校网络舆情SIR(I-H)传播模型。依据SIR(I-H)传播模型的舆情主体变化关系图,λ3、λ4、λ5的四种概率指与学校管理者、辅导员开展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工作实效呈正相关关系,从染病人群的变化速率来看,舆情引导阶段的重要性λ3>λ5>λ4,即在λ3所处的阶段能够做好舆情降压,将决定舆情的总体热度最高峰的程度。依据SIR(I-H)传播模型的舆情总体演变趋势发现,在发酵期、爆发期和反复期中,在发酵期的舆情涉及面小,受影响的学生群体只是较为活跃的一部分,所以开展舆情引导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更高,因此舆情引导的关键性发酵期>反复期>爆发期。依据SIR(I-H)传播模型的舆情主体的相互关系发现,教育主管部门能否及时发声、亮明态度,是引导社会媒体和高校如何行动的核心因素,而社会媒体是舆情应对的X因素,即不确定因素。X因素既可使舆情突升至最高点,也可使舆情骤降,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协调者需在日常处理好与社会媒体的关系。

三、基于传染病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的应用价值

(一)全面梳理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关系与脉络

SIR(I-H)传播模型能够充分辨识高校网络舆情中不同主体的实时状态、相互关系和全景概况。通过模拟教育部门、高校学生、社会媒体在舆情潜伏期、爆发期、反复期和衰退期的传染机理,从而分析出相关主体在舆情不同时刻的情绪状态、传播逻辑、相互关系和运行机制。

(二)依托舆情传播模型构建舆情预测逻辑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舆情规律是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测逻辑的基础。通过类似的规律可以对网络舆情产生和发酵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甄别和评定权重,从而总结出舆情由小到大、由小范围扩展到大范围的一些特征,对特征进行大数据化分析,最终提炼出网络舆情的预测逻辑。舆情研究者和主管部门可将模型套用到现实舆情案例中,结合可视化技术,全息化展示舆情实时动态。

(三)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工作

SIR(I-H)传播模型从节点状态和舆情主体关系入手提高舆情应对实效。SIR(I-H)传播模型帮助教育主管部门掌握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思想动态,对节点中的单一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往往更有成效,在舆情发酵期开展舆情引导工作的效率大于在舆情爆发期和反复期,而在舆情爆发后的第一个热度下降周期开展更为彻底、果断、有效的应对效果最显著。

作者: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