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网络舆情及引导对策探究范文

大学生网络舆情及引导对策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网络舆情及引导对策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网络舆情及引导对策探究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网络舆情”为入手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含义、内容和特征以及现状,并分析现今大学生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不足,以期提升政府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政府;引导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基本概述

1.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1)网络舆情的概念。我国第一部关于网络舆情的著作是2007年刘毅所著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他阐述的网络舆情是指,民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及传播对关系自身利益或自己所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而产生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2)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以计算机互联网为载体,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总和表现。[2]2.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1)群体性。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小到寝室为单位进行活动,大到以学校为单位,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是集体性生活,即群体性生活。群体性的生活使得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相似,对于某些事件的看法相似。所以,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群体性特征。(2)主观性。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小型社会中,渐渐地学会把握自己人生的走向,对事情的看法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当舆情事件发生时,他们有时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时也会对事件的解决方式和结论有自己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3)易控制。大学生的思想相对来说很前卫,但是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将自己先前的观点摒弃。因此,在发生舆情事件,出现负面消息时,大学生也会被不良信息迷惑,导致受到伤害。只要有正面的、积极的力量帮助大学生镇压周边的负面信息,大学生会快速调整并进行正反信息的对比,从而相信正面的信息,也互相传递正相关的内容。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

调查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利用网络便捷性、快速性、开放性在各大信息交流平台上丰富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关注国内外时政热点、校园突发事件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并借助于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意见。本文以调查问卷形式研究现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以期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为引导这一群体的网络舆情发展提供依据。

1.调查目的从某方面来说,大学生网络舆情代表的是高校的校园氛围,代表学校老师的教育成果,也代表政府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方向的引导。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问题,我们需要完整具体地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即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再运用调查数据分析原因,为政府能够进一步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共收集65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女比例大约为1:2。

3.调查结果

(1)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的现状调查。一是网络运用基本情况。大学生群体在运用互联网时,面对互联网中各种形式的信息和资源,对上网时间与上网目的也有所不同。同时,互联网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隐患,在大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个人隐私信息也会被窃取。由图1的调查数据表明,无论上网时间怎么变化,大学生群体花费在“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聊天”的时间比例基本上最多。调查数据表明,有71.74%的大学生对于隐私是注意保护的,有24.06%的大学生不太注意隐私的保护,有4.19%的大学生是在学校及周边人的提醒下注意隐私的保护。因此,大学生在网络运用时,较为注重隐私的保护。二是网络舆情信息接收、反馈情况。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同时伴随着网络媒体的运用,信息也较为快速地涌入大众眼中。图2数据表明,在“事情发生的2小时之内”接收到舆情新消息的比例为31.79%,“事情发生的24小时以内”接收到新消息的比例为51.88%,“事情发生的1—3天以内”接收到新消息的比例为14.79%,“事情发生接近尾声时”接收到新消息的比例为1.55%。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接受新信息的时间集中在事情发生的1天之内。三是网络舆情分化情况。第一,年级与舆情关注内容比较。随着大学生年级的提高,对学校内以及社会中所发生的事件,关注的内容也不同。如图4、图5分别所示为“大学生年级与校园关注问题”的比较以及“大学生年级与社会关注问题”的比较。图4数据表明,大一学生中,关注“学分及绩点”所占比例最多为56.1%;大二的学生中,关注“学分及绩点”所占比例较多为56.58%;大三的学生中,关注“学分及绩点”所占比例较多为63.95%;大四的学生中,关注“求职就业”所占比例最多为69.65%;研究生中,关注“求职就业”所占比例最多为63.27%。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群体关注校园问题的类型会有所不同。图5数据表明,大一学生中,关注“明星娱乐体育赛事”“公共安全法治事件”所占比例较多,分别为43.9%、41.46%;大二学生中,关注“明星娱乐体育赛事”所占比例最多为55.26%;大三学生中,关注“明星娱乐体育赛事”所占比例最多为43.02%;大四学生中,关注“明星娱乐体育赛事”所占比例最多为57.21%;研究生中,关注“国家政策国际形势”所占比例最多为53.06%。由此可见,大学生关注明星娱乐体育赛事的较多,而研究生已开始关注国家政策国际形势。第二,专业与处理网络言论态度的比较。高校中大学生专业大致分为文科类、理科类以及艺体类,他们的专业素养不同,看待事物的态度可能不同,以致价值观也可能不同。

(2)政府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力的现状调查。一是政府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程度。政府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中,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学生网络舆情向积极的、正向的方向疏导,才是政府引导者的应有之为。在问卷中对于大学生认为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有48.34%认为政府“起了很小的作用”;23.45%认为“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作用”。由此可见,更多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在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中起到了很小的作用。二是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程度。数据表明,有60.71%的大学生认为,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有影响,只能改变少部分的看法”;有17.22%认为“有影响,但是不能改变看法”;有14.35%认为“有影响,会改变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看法”。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政府的网络舆情引导并不能改变他们全部看法。三是政府网络舆情引导中突出问题。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对政府在引导网络舆情最应该注意的问题,结果如图7所示。有73.9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注意“对热点事件的正确把握和分析”;有53.2%认为应该注意“处理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有49.01%认为应该注意“对言论过于偏激的正确处理”;有42.6%认为应该注意“重视重大事件的后续报道”。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力的调查分析

1.大学生对舆情关注的持久度有待提高

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信息的内容和来源瞬息万变。大学生是一个愿意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对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每个人关注内容的范围是有限的,当接受新事物时,势必会把某些旧事物遗忘,从而不能善始善终,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结束有一个系统的结论。把大学生群体关注新事物本身的持久度提高,让他们时时关注事件发生的经过和结果,才能更好地监督网络舆论的处理。

2.大学生网络言论管理方式有待完善

开放性的网络环境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一些人制造网络谣言,也时常引起网民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大学生在虚拟的、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对校内外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然而,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不成熟,他们的评论往往具有片面性,甚至带有消极性以及攻击性。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缺少对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我们提高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网络规范制度,以此净化校园网络健康、营造和谐的环境。

3.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规范的力度有待调整

大学生在网民中属于特殊群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容易放松对自己的戒律、降低道德标准,做出伤害社会、校园以及同学的事情。例如,利用网络设置病毒、恶意攻击网站、建立不良网站、随意谩骂他人等等。导致这些恶劣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大学生自身的约束能力以及道德标准意识欠缺,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力度有待提高。高校中大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计算机,但并没有系统地学学生应该遵循的网络道德规范。

四、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政府引导问题的调查分析

1.政府解决网络舆情的效率较低

网络舆情的扩散具有“滚雪球”效应,政府很少能够在舆情处于“小雪球”时或者舆情的“雪球”将要形成时予以重视,及时引导网络舆情向正面的、积极的方向变化。同时,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理解存在偏差和误读的情况,对于某一类相似的舆情案件,认为其完全可以照搬先前已经处理的手段,忽略了不同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以传统方法处理相似问题,容易出现对信息的误解,使舆情引导偏离正确轨道。从而,为重新修正网络舆情的导向,引导舆情向正确方向发展贻误了的最佳时机。

2.政府面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较低

当网络舆情出现时,政府的相关新闻发言人需要对民众进行信息的解读,表达政府对于此舆情事件的解决态度和方法。但政府的发言往往大讲空话或者套话,没有实际的方案解读以及对舆情事件经过的整理和详细的描述。而当对大学生群体如果产生质疑时,政府的发言人如果采取以各种理由搪塞,既会严重影响政府发言人的形象,也会直接影响政府自身的形象。3.政府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不积极政府在处理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拖”“删”等方式应对。某些政府部门处理时言语不恰当、态度较消极。在面对大学生群体对于某事件产生质疑时,政府有时并不能调查整件事情的经过,就急于给出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但往往这些结论经不起推敲和深究。有时,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掩护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过失,提供虚假信息,迷惑大众,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反感。这些都表明,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态度采取消极态度,不愿意积极地面对,从而加重了事件的严重性。

4.政府处理网络舆情的信息透明度有待增强

如今,政府的大部分政务信息都要公开,以便公民和社会监督。由于某些信息公开得并不完整和彻底,导致民众随意猜测和鼓动。大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很容易因为受从非正常渠道得来的消息所迷惑,难以辨别事件的真伪和好坏,从而出现“一边倒”的现象。一旦“一边倒”呈现的是消极的、难以压制的趋势,政府的威信力就会丧失,政府的职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无法做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五、政府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中国要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需要政府大力贯彻并实行。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先进人才,其接受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快。同时,他们也是刚刚步入社会的新青年,思想和价值观极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一旦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很大。因此,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向,是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1.舆情引导要主动快速回应信息时代下,由于网络的普及和运用,事件的发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出现在各大网络媒体上。而用传统的信息公布方式回应较为缓慢,会给造谣生事者有可趁之机。大学生又是易控制的群体,很容易被假象迷惑。因此,政府需要更新传统的信息公布手段,加大对新媒体的使用力度,在舆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主动回应事件的经过,开诚布公,以客观性、有指导性、全面性的态度还原事件真相,让大学生及公众了解事件的真相,消除疑虑和不安的心理,使得网络舆情向正面的、积极的方向发展。第一,政府需要建立舆情监测机构。大学生是一个敏感群体,政府应针对大学生的这一特性,有针对性地迅速锁定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时时监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动态,把握舆情事件处理的黄金时间。第二,政府需要建立舆情分析机构。当大学生网络舆情发生时,需要即刻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诱因,从事件的性质、大学生心理、舆情事件发生的地点特征等方面逐一分析,找到事件发生的根源,以便提出相应对策。

2.舆情引导要加强健全法律环境法律环境健全,才能够保证舆论平台的健康和谐。大学生群体具有敏感性,容易受到控制和迷惑,一旦误入歧途,伤害是致命性的。因此,保护大学生健康成熟发展,是政府刻不容缓的责任。从大学生本身来看,首先,要实行网络实名制。一经发现蓄意造谣者,应根据危害程度给予惩戒。同时也要保护大学生个人隐私,限制“人肉搜素”等可以随意搜索个人信息手段的使用。其次,要制定网络舆情安全法律条文。在法律法规具体实施、责任人和执行者方面都要有明确细致的法律规范,保证政府的权威不受到损害。最后,制定相关奖惩条例。网络舆情发生危害到大学生群体自身利益时,政府需要按照奖惩条例,维护大学生的利益,给制造混乱者以惩罚。从政府方面来看,也要加强政府自身的法律规范措施。舆情事件发生时,有时,所牵扯到的个别的政府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受到侵害,相关人员徇私舞弊,成为民怨沸腾的源头。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涉及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的法律条文。一旦涉及政府部门或官员,应该给予惩戒,以保证大学生利益,还政府清白。

3.舆情引导要提高新闻媒体素养首先,对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媒体素养需要进行专业的媒体技巧和手段的培训。可以通过专家授课的方式,提高政府相关新闻发言人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以及在面对大学生群体的质疑中,从容面对,注意自己的形象,才能使得大学生群体对政府的形象有明确的认识;也可以通过业内专业人员对舆情事件的正确解释,在舆情出现时,将正确的、完整的信息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同时,舆情发生时,有政府负面信息传播时,政府要进行系统的调查。比如,有违反事实的言论,政府发言人要及时站出来,向大学生解释事件的缘由,以免造成误导。其次,政府需要建立专门的信息网络平台,比如,政务微博或政府信息微信帐号等,通过多种渠道信息,使得正确的舆情导向信息可以快速地、大范围地传播到大学生的身边。最后,要完善舆情信息的公开制度。只有将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详细阐述,才能保证大学生获得公平的网络信息。

4.舆情引导要政府和高校协同管理政府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中起到主导者作用,高校在舆情引导中起到了协调者的作用,将二者职责合理分配,不仅可以达到共赢的效果,也能对大学生群体起到很大程度的保护作用。首先,把握宏观尺度,清楚双方的职责和定位。政府的职能是颁布法律条文,发放的客体便是高校,高校则将政府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相关法律细则整理归纳,符合高校自身的正常发展的要坚决履行,同时,也要将文件内容传播给大学生,让其充分了解,并能认真学习。其次,将网络文化与大学文化相融合。网络文化一部分体现了社会的文化,政府的文化。政府的文化较为官方,语言正规,专业人士会对政府的网络文化比较了解,并能从中获得信息,而非专业人士则难以理解。尤其是大学生的专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不能人人都明白含义所指。大学文化是普遍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的,语言通俗易懂,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将政府的网络文化和大学生网络文化相结合,产生文化的碰撞,可以让政府更好地处理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最后,共同推选出网络意见领袖。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指在大学生群体中自发形成,在学习、社会经验以及情感等方面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见地,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有效地传达和影响身边同学和朋辈的大学生群体。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高校教师。[3]网络意见领袖代表着大部分大学生的声音,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因此,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影响非凡。政府和高校相配合从高校大学生中选取思想进步、有责任心、积极向上的优秀大学生作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候选人,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专业化培训,使其充分了解网络意见领袖的职责,并能在舆情发生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合格者继续担任,不合格者淘汰。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09):53.

[2]梁瑶,谢冯浩.浅谈政府应对网络公共舆论危机的策略[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4):71-73.

[3]王嘉,戴艳军,王晋宁.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基于人人网[J].中国青年研究,2012(07):79.

作者:王依雯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