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探讨范文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数字科技与网络科技的蓬勃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的时代。目前,网络已经深入到了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了舆情产生、发展与传播的重要渠道,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部分,科学管理高校网络舆情对于社会稳定、和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关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研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信、QQ、微博以及各种社交APP已经成为了舆情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重要途径。根据舆情监测系统表明,近些年来,一些突发舆情主要以各大新闻、社交客户端为阵地形成了移动舆论场。高校学生正处于寻求自我认同的年龄段,对于宽松的网络言论环境尤为青睐,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网络舆情参与者。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舆论场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传统环境下,人与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面对面交流,舆论场不具隐蔽性,传播速度也比较慢,相对比较好控制;在网络时代,舆论场的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加大了控制的难度。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育建设型人才的重任,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效率与质量,对于维护高校以及社会的稳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高校学生对校内或者校外所发生的事件产生了激烈情绪,并通过互联网对此事件进行传播并讨论,从而在高校内将对于此事件的情绪、态度以及行为进行汇总,从而形成的舆论情况[1]。目前,高校学生的思维具有跳跃性,对于新鲜事物抱有极强的好奇心,但在对待事物的处理上具有情绪化的特点,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一)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直接性

在传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通常只能面对面交流,或者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写信来进行联系,而在网络时代,人们只需要通过社交软件就能实现实时的交流与互动[2]。目前,新媒体、自媒体层出不穷,受众也从单纯的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了自主信息、选择是否接受信息以及与方和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互动。高校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而大多数的社交软件又具有可匿名性,这使得学生们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自我,而不用担心会遭到群体压力,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出风头”、“出名”而恶意炒作自我,进而达到吸引他人注意的目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方式,正是网络舆情的主要体现形式。

(二)在思想引领方面缺少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主要指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既向他人传播了信息,又对别人思想看法产生了影响的“积极分子”[3]。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阵地一般是学校贴吧、学校论坛、人人网、校友网以及微博等,传播主体一般是对校内外或者国内外热门事件抱有看法的学生,通常他们会在校园网络中对这些事件表达自身的看法、意见或者情绪,并与他人进行激烈的讨论。然而实际参与讨论的学生其实并不多,之所以引发舆情一般是由于讨论者中可能有学校论坛、贴吧、社区的活跃者或者“校园红人”,他们的粉丝较多,当与别人产生意见冲突时,往往是这些粉丝们的唇枪舌剑而引发了舆情。根据校园调查表明,很多高校学生在浏览论坛等版面时,简单的浏览、从不评论的学生占据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真正参与讨论并表达自身观点的学生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还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学生则是持“无所谓”的观点。由此可见,在高校网络中引发舆情的只是少数学生,且这一少数学生有多半都承担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因此他们的一言一行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其他受众产生了引领效果。

(三)在舆情的引发上具有突发性

随着中国进入网络时代,在网络上信息、传播信息已经十分便捷,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以及交互性等特点,从而导致一旦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则传播速度特别快、范围特别广[4]。当高校的突发事件被学生随意猜测或恶搞时,往往还有一些认识有偏差的人会带着消极情绪对此事件进行渲染再传播,从而引发高校网络舆情,甚至还会吸引到社会媒体对此事件的关注,进而受到社会网民的关注与讨论,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营管理,不利于高校的有序发展。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加大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力度,使高校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5]。目前,网络以及自媒体、新媒体已经广泛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教育手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影响了网络舆情管理的效果。

(一)高校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

目前,大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且管理方式过于被动,往往在发生了校园舆情后,利用删帖或者禁言等方式来进行控制,没有起到疏导作用[6]。这种硬性、消极的处理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使学生的意见不能得到合理表达,不但难以起到控制舆情的效果,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在这种硬性控制下,也许舆情会得以压制,但不代表已经彻底解决,反而会在校园内形成舆论压力,很多学生会转而向校外网络平台进行情绪的抒发,如新浪微博、百度贴吧、QQ兴趣部落等,导致校园舆情变为了社会舆情,更加难以管理和控制。

(二)高校舆情管理缺乏完善的引导体系

有些高校在舆情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技巧性,但是缺乏完善的网络舆情引导体系,并且在舆情管理方面没有做到责任的细分化,从而导致在发生网络舆情时,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层层上报,在接到领导的行政通知后才能进行管理与引导的工作,而涉及到高校网络舆情的各管理部门配合并不严密也不及时,导致负责引导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往往无据可依,比较具有随意性,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意识,从而在引导时容易出现纰漏,难以突出引导工作的及时性,导致舆情进一步扩大[7]。

(三)高校舆情管理工作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

很多高校由于没有意识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构建上投入较小,缺乏有力的资金与技术支撑,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导致很多管理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养不高,缺乏网络舆情管理的实践经验,难以起到有效疏导舆情的作用。很多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仅由高校宣传部门或者个别比较清闲的行政部门来管理,也有聘用学生来做兼职管理网络舆情工作的,由此可见,这些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缺乏专业化、缺乏及时性,难以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

第一,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采用先进的舆情管理手段以及疏导经验,使各个相关部门能够共同配合,加强信息沟通与反馈的及时性;第二,采用科学的网络管理制度,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校园网络信息规范,对校园网络客户端采取用户实名的方式注册,从而学生在信息或评论时,不会再任性妄为,随意编制谣言或者人身攻击,有助于降低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率;第三,做好校园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正确树立校园网络的思想引领地位,从而使学校能够在网络舆情突发时,能够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有助于维护和谐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第四,高校应该与当地政府相关机构、当地媒体建立联动机制,从而加强信息间的传递,联合国家及社会力量一起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

(二)培养积极的意见领袖

鉴于高校网络缺乏积极的意见领袖,高校领导层可以在这方面加强人才的培养。例如,高校可以发动教师、党员学生或者思想政治觉悟高的先进分子,充当高校网络的意见领袖。首先,建立高质量的网络评论队伍,以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人员为主,思想政治教师、学生辅导员、党团干部以及学生党员、先进分子为辅,共同担任高校的网络评论员,有助于为学生网民提供思想导向。此外,高校还应定期对网络评论员们进行培训,不但要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还应提高其写作水平以及舆论引领能力;其次,引入赏罚机制,定期对网络评论员们进行考核,对工作态度积极、评论质量高的评论员,要予以物质奖励及精神鼓励,对于工作态度消极、评论质量低的评论员,应加强对其的培训,延长其培训时间,严重者应取消其网络评论员的身份。通过这种赏罚兼备的方式,有助于提高网络评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高校应加大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资金投入,为管理工作人员与网络评论员们提供良好的办公场所与办公设备,并为学生评论员提供助学补助,有助于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其工作质量与效率。

(三)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手段需要更加先进化,在舆情发生后才进行治理,不如提前对网络舆论进行监测,从而及时遏制舆情的发生与发展。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手段,实时监测高校网络动态,通过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当疑似舆情发生的数据出现时,能及时发出预警,使工作人员能够尽快对舆论进行有效疏导与控制,从而提高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虽然利用数据化的方式进行舆情管理,需要高校投入较多的资金,如成立专门的数据池、聘用专业的数据分析人才等,但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数据化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通过数据化的管理方式,不但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舆情、控制舆情,而且通过对校园网络信息的数据分析,能够有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对心态消极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促进高校的发展与进步。结语综上所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高校领导要重视舆情管理工作,支持舆情管理工作专业队伍的组建,从而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有利于构建安宁稳定的校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榴,肖博.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5(12):70-71.

[2]周丽梅.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研究[J].东南传播,2017(2):46-48.

[3]李沛沛.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2016(3):184-185.

[4]张胤,单兰兰.高校学生网民参与网络舆情传播活动的七维度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2):176-181.

[5]刘萍萍,吕彬.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和管理策略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33(2):8-11.

[6]罗杰.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及引导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5(2):118-119.

[7]齐朝阳,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3):124-126.

作者:雍志强;殷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