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反腐议题的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探讨范文

反腐议题的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反腐议题的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反腐议题的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探讨

摘要:反腐至今,取得了辉煌成就,净化了官场风气,同时也让国人为之振奋。但是,就相关舆情的传播规律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社会形态分化引起的,有的是相关舆情传播视线受阻引起的,还有的是个案背景的特殊性所致。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找到突破口,通过对共性问题的提炼、分析,从而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此类案件的舆情传播机制,促进反腐舆情态势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反腐舆情;传播视线;舆情平台建设

在反腐工作中,政府的反腐决心和措施犹如一台汽车发动机,媒体的监督和评论就像是助燃剂,两者相辅相成。反腐工作就像是一辆汽车,而汽车能否跑得快、跑得稳,则取决于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如果参与人数众多,积极为反腐工作出谋献策,提供线索,这台反腐机动车就会全速前进;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理性参与,这台反腐机动车的运行轨迹将有条不紊。但是,依笔者看,就目前的反腐舆情态势而言,这台车在不断提速的过程中,略显晃动,难免会让车上的乘客感觉不安全。换言之,在贪腐类案件中建立科学的舆情传播及引导机制尤为重要,其直接决定了这类案件网络舆情走势的稳定性。

1贪腐类案件网络舆情传播现象分析

1.1社会形态导致网络舆情分化

贪腐类案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环境优化的最大屏障,对于这样一种社会痼疾,全国人民可谓深恶痛绝。按反腐舆情的正常传播规律来看,全国舆情对此类案件无疑应同仇敌忾。但是,由于敏感的贪腐类案件通常涉案于政府官员或国企高层领导,而这些人在百姓眼里经常被视为权力的象征,难免会让社会公众在愤恨的同时望而却步,舆情的发起者和传播者还可能以各种方式被威胁、被引诱,这也更加剧了公众“仇官”“仇富”的心理。因此,在贪腐类案件的舆情分布上就自然形成了“官方”和“民间”两大舆论场。这种舆论形态的划分对于“官方”而言虽然实属无奈,但也折射出大多数老百姓在看待这类案件时的态度,两大舆论场中舆论形态的对立在贪腐类案件中就显得尤为突出。这种社会舆论形态的分化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民间舆论场的“抱团”心理。当民间舆论场热议某位官员的同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如是否会出现官官相护的现象,老百姓心里很清楚,这类案件中他们针对的有时不仅仅是某一位官员,而是颠覆一种社会现象,掀翻一条利益小船。因此,当出现利益群体时舆论是否还会起到作用?此外,如果相关舆情不足以引起社会关注,甚至连媒体是否参与报道都犹豫不决时,自己的话语权是否还有分量?如果是这样,反倒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寻求更多民间舆论的支持,而社会公众为挤压官方话语权的空间,似乎也很乐意达成这种默契,毕竟敲敲键盘并非难事,哪怕通过一些舆情造势的非常规手段也要刻意拉开与官方舆论场的距离,其无疑也是一种担心报复,躲避舆情风险的心理在作祟。二,官方舆论场的立论不及时。在贪腐类案件发生之后,官方舆论场本无意与民间舆论场对立,但往往由于自身话语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总是被民间舆论场抢得先机,过早放弃了话语权的制高点。这也会给社会公众带来疑虑,认为官方舆论场在故意隐瞒事件的真相,或者认为政府工作人员刻意不作为,想要通过舆情的消退对事件不了了之,虽然官方舆论场并无其意,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加剧了两大舆论场的对立之势。

1.2围观心理导致狂欢式传播

德国传播学家诺依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促使这类观点迅速扩散。而当他们发掘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人理会时,即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如此循环反复,便形成一种声音越来越响亮,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1]该理论实则也反映出面对舆情时大多数人的一种围观心理。而这种心理最大的两个弊端在于:第一,有可能吞噬真理,正确的观点无法宣扬;第二,围观群众在从众过程中出现不负责任的狂欢心态。对于贪腐类案件而言,如果证据确凿,涉事官员便难逃法网,别有用心之人想要通过舆论混淆是非其结果往往是被众人唾骂,颜面扫地。因此,第一种弊端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也正是由于观点和态度的过分统一致使部分人群忘乎所以,妄加指责,一种狂欢式的传播心态在所难免。这种狂欢式的舆情传播弊病主要表现为三点。一,逻辑混乱。比如,在“赵红霞十一名腐败官员”一案中,由于对赵红霞本人褒贬不一,引起了众多网友的非理性评论,出现了很多暴力化、低俗化的网络语言,其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其网友狂欢的心态所致。再如,“邓玉娇自卫”一案中,也正是由于网友零碎、混乱的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办案程序。二,恶意攻击。当贪腐案件出现后,有些网友会从多维角度评论该事件,也会有网友提出不同看法,如果事件的切入点和态度与大多数人的观点产生矛盾时,就有可能会出现语言攻击,如果这些人再被冠以专家、名人、官员的身份,攻击的性质可能会更加恶劣。三,谣言四起。针对贪腐类案件,谣言经常是在官方舆论场持续不发声或者第一次发声后产生,当网友对官方舆论场沉默的态度忍无可忍,或者对官方的解释不信任,又或是认为官方轻描淡写该事件时,就可能给谣言的滋生提供温床。围观心理导致狂欢式传播表现的更深层原因。首先是官方舆论场自身的传播规律在贪腐类案件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舆情风险规避的倾向,一旦这种倾向被网友扩大,认为是故意而为之,后果将无法预见;其次是贪腐类案件的舆情发展并非有一个固定模式,而无论舆论发起者或参与者,都很难准确预测到其舆情发展的突变因素,加之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出现上述表现便也在情理之中。

1.3角色错位导致传播视线受阻

在舆情事件中,无论官方、公众和媒介都必须对自身角色有一个清晰定位,以保证舆情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如果角色错位,舆情就会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不但不利于事件的解决,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官方舆论场实则充当了及时释疑,减少舆情冲突,还原事件真相的角色;民间舆论场实则充当了帮助所有社会公众发现真相的角色,而不是混淆视线,引起对抗;而作为网络媒体,应及时报道真相,帮助公众理性看待真相,而不是听命于政府,更不是粗暴地干涉公众的评价。这种角色的关系就像一场自助餐盛宴,官方舆论场是盛宴的组织者和服务员,负责协调、管理、服务于这场盛宴。而媒介就是厨师,负责提供各种美味的佳肴,至于宾客想吃什么,爱吃什么完全凭自身喜好,其本身是无权干涉的。民间舆论场就像是自助餐盛宴的宾客,可以随意挑选自己爱吃的食物,但在盛宴中不能无理取闹,否则就要被管理者请出这场盛宴。如果没有扮演好以上角色,其舆情的传播视线就会受阻,即理性的声音无法继续延续,各种角色纠缠于不和谐的声音中无法自拔。在整个舆情事件中,各种角色无法看到自身正确的前进方向,被眼前的争论和利益蒙蔽了双眼,从而造成传播视线受阻。此外,舆情传播视线受阻的另一原因与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有关。中国网民数量众多,但其年龄、学历、收入并非正态分布,呈现出“三低”的整体态势,这也就导致很多网友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有利于事态发展的眼光,特别是针对贪腐类案件这种极端敏感的事件类型,大多数网民更多的只是谩骂和指责,涉案人员也只是网友宣泄情绪的“出气筒”,缺少建设性的应对策略和实质性的调查方法及线索,从舆情良性发展的角度看充其量也只是原地踏步,甚至可以视为一种倒退。

2贪腐类案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对策分析

在我国反腐战逐渐升级,国际廉政指数节节攀升的过程中,整体的社会舆情环境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对于反腐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贪腐类案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中不难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在舆情发展过程会产生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则在于政府、公众、媒体三者在此类案件中的舆情角色定位是否清晰,能否相互理解,相互配合。

2.1促进两大舆论场的相互融合不可否认

两大舆论场短期内在相互融合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难题,比如,在各大媒体对贪腐类案件争相报道时,每个案件对于老百姓而言都是新鲜的素材,但是对于相关职能部门而言由于长期从事相关工作,态度上难免会出现僵化的表现,而这恰恰是公众评价政府舆情引导水平的外在标准。出现这种窘境的主要原因是两大舆论场目前都未认真分析和有效利用贪腐类案件舆情发展的各种资源。在全国宣传思想会议中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其中,已经明确指出两大舆论场的融合途径,官方舆论场话语权的权威性是民间舆论场无法比拟的,而民间舆论场“短、平、快”的特点也是官方舆论场难以达到的,如果两大舆论场都能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此乃因事而谋;官方舆论场能够利用自身的人脉和资源对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民间舆论场及时从不同侧面对事件进行补充,此乃应势而动;两大舆论场能够相互配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此乃顺势而为。

2.2致力于反腐舆情平台的科学建设

目前,中纪委监察部已经开通了贪腐类案件的网上实名举报制度,扭转了多年来民众“举报无门”的尴尬局面,并联合公安部、最高检等部门共同组织专项行动,比如“猎狐行动”“天网行动”等,取得了实效。全国各主流媒体也积极配合政府反腐议题,新华社、人民网等传统主流媒体对政府反腐信息的报道同步于政府官方网站。同时,主流新媒体开始专门播报反腐案件。近年来,媒体微博、微信也依靠自己强大的传播引导力,对反腐倡廉议题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相互交错、巨大的信息舆论场。[2]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建设反腐舆情平台,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实现无缝隙对接,针对贪腐类案件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在证据确凿的前提下第一时间曝光并处置,第一时间反馈调查和处置结果。通过强大的反腐舆情平台建设,及时、充分收集相关信息,科学引导舆情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2]李伟权,刘新业.新媒体与政府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刘忱 单位:铁道警察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