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微传播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给高校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应当从培育学生理性思维、抢占舆论先机、及时解决现实问题、建立网络舆情引导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积极应对,构建和谐、稳定、有序的校园氛围和文化环境。
关键词:
微传播;高校;网络舆情
2013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为移动舆论场新重心。[1]微传播随之成为主流传播方式,中国新媒体进入“微时代”。[2]微传播因其具有传播速度快、门槛低、碎片化、去中心化、移动化等特点,吸引了当代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已经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资讯平台和信息交流场所。微传播使普通用户具有表达权,传播影响力大,很容易掀起舆论风暴。如何在微传播时代下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工作,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研究和应对。
一、微传播的现状及影响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7月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5.94亿,手机上网用户占到88.9%。”[3]《2014年新浪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9月,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已达到1.67亿人,19-35岁用户占月活跃用户总量的72%,80、90后为微博活跃用户的主体,且年轻化用户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4]据腾讯微信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微信公众号总数超过580万,日均增长数1.5万个。[5]《2014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各种网络舆论载体中,微博客账号12亿,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日均发帖2.3亿条,微信日均发送160亿条,QQ日均发送60亿条,手机客户端日均启动20亿次。[6]比达(BigData-Re-search)移动用户调查数据发现,2015年第二季度,国内手机新闻客户端在智能手机用户的渗透率达62.02%,用户规模达5.38亿,其中搜狐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和今日头条的日均活跃用户数均超过1000万。[7]截至2015年6月,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3]在新媒体迅速发展过程中,中国青少年群体的网络舆论表达意愿更强烈,学历程度越高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比例越大,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网络依赖比例达63.9%。[8]基于当前新传播技术,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的迅速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微时代”景观。90后大学生是网络普及率最高的群体,手机无线上网的普及和手机客户端使得大学生们接触热点话题的渠道增多,他们一边被动地阅读着大量的信息,一边又在撰写、评论、转发着各种消息,表达着对学校、社会和热点事件的种种看法。在微传播时代下,这种聚焦的看法加快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速度,扩大了网络舆情的内容和范围,增加了高校舆情处置的难度。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分析
(一)人人都是自媒体在微时代背景下,人人都是自媒体,不论信息的真假,人们都可以用微博、微信将一些未被证实的网络谣言层层传递。有的人把微博、微信称为舆论的搅拌机和谣言的制造机,它们所带来的网络舆情加剧了大学生的情绪化倾向。由于大学生社会经历少,政治经验缺乏,可塑性还很强,在重大问题或谣言前,往往不能正确地辨别事实的真相,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很容易从主观出发,断章取义,或无意识地跟风,在网上传递夹杂情绪化的言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被人煽动利用,成为谣言的“二传手”和扩音器,很容易导致舆情危机,影响校园乃至社会的稳定。2014年5月9日,呼和浩特市一大学生卢某某在其微博信息称:“40余名暴徒到达呼市,大学城防爆已布控,大家结伴而行,珍惜生命。”后经公安机关查证,该信息所述纯属子虚乌有,为造谣信息,但是引发了校园和本地网民及群众的恐慌情绪。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15年6月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5)》显示,“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9]
(二)沉默或缺乏有效的互动面对负面舆情时,学校往往害怕网络曝光,校内相关部门更是因为担心自己回应的不当言行引来更为严重的事态,所以就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躲避,对学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缺乏有效的回应和置评,失去了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的先机。2014年6月到7月,网名为“汀洋”和“青春大篷车”在微博中披露了厦门大学博导吴春明诱奸学生,引起网民热议。当事人吴春明一直未就此事进行回应,厦门大学相关部门的调查处理结果直到三个月后才对外公布。这三个月中,舆情一直发酵,导致引发舆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你不主动发声,流言、传言乃至谣言就随之而来,这就是厦大“诱奸门”不断被推向热点,陷入舆论风口浪尖的原因。
(三)“遮丑护短”现象比较明显当舆情发生时,有的学校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极力掩盖事实,或者就学生和公众关心的话题避重就轻、轻描淡写,没有在关键和细节问题上进行有效地答复,或者答复难以服众,这样极容易造成学生负面情绪高涨,呈现一面倒的态势,继而引发其他问题。2014年9月5日,兰州城管殴打“大学生”一事引发媒体关注,兰州文理学院回应称“被打者不是该校学生”,校方的这种回应本意是让学校声誉免受损害,但后续的新闻报道证明,被打者是当年刚从兰州文理学院毕业的学生。学生刚出校门就被学校否认是本校学生,这种回应遭致众多网民声讨,兰州文理学院希望通过相关性切割进行危机处置的做法反而引发更大的舆情,让学校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微时代下,高校舆情管理需要构建长效机制。由于历史原因,直到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我国的互联网管理体制的高层设计才搭建完成。目前,大多高校由党委宣传部或者新闻中心负责舆情监管,但是往往机构不健全,人员分散,梯队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合理有序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导致一旦发生舆情,失去在第一时间控制和利用局势的机会,甚至造成危机失控和扩散,致使其影响范围更广、时间更长,给学校管理和建设带来的冲击更大。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法制网络环境,培育学生理性思维高校一方面要加强阵地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同时,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加强新媒体教育,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新媒体素养,营造有利于让学生理性参与、风清气正的新媒体环境。2015年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明确规定在互联网上传播虚假信息将追究刑事责任。[10]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学生更应该要遵守法律,依法上网,理性上网,自觉抵制网络谣言,提高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二)主动正面发声,抢占舆论先机面对涉及学校的网络舆情,官方微博、微信、校园网要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阵地,传递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及时有效地把事实的真相告诉师生,因为信息的及时与否决定了舆情的不同走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黄金4小时"定律,就是一个突发事件成为舆情热点时,涉事单位应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以抢占舆论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在微时代下,在越短的时间内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成了平息舆情事件的关键。2014年6月初,一则“榆林学院本科降为专科”的消息最早在微信上疯传,接着在微博和互联网上不断扩散,引发广大学生、家长、社会民众的广泛议论和频繁咨询。学校第一时间在官方微博、微信、校园网上声明,明确指出“本科降专科”系误读,是网络谣言。随后又转发了陕西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的澄清声明,进一步证实了此信息的虚假,有效地消除了人们的困惑和紧张情绪,及时地处置了网络谣言。
(三)及时有效解决问题在舆情发生后,学校要及时做出合理的反馈,如果有危机,则要在危机中借势宣传,努力维护学校声誉和形象。2014年12月4日,新华教育、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中心联合的《2014年度中国教育行业舆情报告》显示,受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舆情类型主要集中在考试招生、政策法规、教育管理、师德师风、学生表现、安全事故等方面。高校内部学生舆情主要集中在学习、生活服务、就业、情感等方面。学生通过微博、微信发泄对学校各方面的不满,学校要容得批评的“杂音”,收集学生反映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有助于让校内职能部门改进不足、矫正偏差,它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同样是正能量。榆林学院的官方微博、微信面对学生反映的问题,专门在全校所有教师加入的QQ群里进行曝光,要求相关部门给予学生答复。这种将问题摆出来、及时给学生答复的形式很受师生的欢迎,因为学校能关注师生心声、直面师生问题、也能切实解决问题,即使在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对师生进行解释说明。这样,大家就对学校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少了一份抱怨和谩骂。
(四)建立网络舆情引导体系首先,要建立三支队伍,进行网络的监测与引导。一是重视党政干部、宣传思想工作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师等宣传思想骨干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同时要对学校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理性解读,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领航能力。二是加强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生团干部建设,以学生的视角进行发声,发扬学生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组织性,旗帜鲜明、坚持不懈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使之成为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力军,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的学生文明上网、理性用网。三是培养校园“意见领袖”。传播学研究表明,一般公众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知所措,这时“意见领袖”就能够为人们的决策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11]学校也要积极培养具有人格魅力、声望高、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或者是拥有众多粉丝的校园微博、微信达人成为“意见领袖”,用他们的意见和观点来传播真善美,弘扬时代主旋律,进而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其次,要加强平台建设,逐步打造微博、微信、微视、校园网四位一体的全媒体平台,以信息加服务方式来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沟通和服务。最后,要构建以学校官方平台为圆点的矩阵宣传模式。比如,在学校的官方微博下,设立各部门、各院系、研究所、学生社团等二级微博,以此类推,根据同样的方法,再次设立教研室微博、院系学生会微博、辅导员微博、教师微博、学生微博,形成若干个小矩阵。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校的宣传力,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也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
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发展的新常态,传播方式和网络舆论的形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校园网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工作,形成网上网下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和谐、稳定、有序的校园氛围和文化环境。
作者:延江波 蹇攀峰 单位:榆林学院 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