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特征与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发展与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师生借助校园网络,可以随时随地交流信息、共享资源。然而,高校网络舆情中一些不和谐因素会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理念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制约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因此,对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征以及影响研究,将对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建设和谐、有序、稳定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定义
(一)舆情及网络舆情
舆情即“舆论情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中,围绕所发生的社会事件的发展与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等产生的态度。舆情是众多群众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意见、态度、情绪等的总和。网络舆情是指以网民以网络为平台,以事件为核心,进行充分传播与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通常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折射和直接反映。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具有更加特定的传播空间和互动媒介,主要指通过微信、微博、百度贴吧、论坛等平台进行的对各种事件的意见表达。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涉及更多的往往是与高校师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且容易产生群体效益,极易形成“舆论风暴”。广东商学院的张鹏程将高校网络舆情定义为大学生以及高校教职工对所有自己关心的公共事务以及广大民众对高等教育方面的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结构、内容与特征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结构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结构包括舆情主体、舆情客体、舆情媒介。1.舆情主体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主体是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直接参与者。要是指在高校校园网络上发表意见、看法,提出建议的高校教师及大学生。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特点,对于追求新潮、喜欢猎奇的大学生具有巨大诱惑力。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智能终端、APP应用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师生借助网络虚拟空间表达看法。虽然大部分师生只以游客身份出现,只有少部分才是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但国内外一些热点新闻事件、校园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尤其涉及到师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一旦得不到合理解决,便会很快在各类网络平台中发酵,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2.舆情客体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客体是指引发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信息和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热点新闻事件。如高校大学生对2016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美国等许多国家元首未出席,尤其是日本方面一再歪曲历史的态度表示高度关注,并表达愤慨之情,充分反映了高校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是校内外突发事件。主要指涉及高校师生的突发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治安事件,如火灾、食物中毒、校外人员伤害学生、学生自杀、贪污腐败等。三是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如评优评选、意外受伤、考试作弊、学术腐败等。这些事件一经网络传播,特别容易引起其他师生的转发和评论,形成网络舆情。3.舆情媒介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媒介主要是指大学师生最常用的网络应用。目前,最容易引发网络舆情的媒介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和以贴吧、BBS为代表的网络论坛。这些都是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理性用网,宣传思想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将校园网络舆情扼杀在摇篮。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在庞大的网络空间中,高校师生获取的讯息大到国家宏观政策,小到自身的生活小事,他们也往往直接通过网络表达看法。高校作为多种思潮频繁碰击的领域,校园网络舆情拥有其独特的内容:第一,政治及社会安全舆情。目前校园网络中,偶有涉及政治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很容易挑逗部分师生的神经,让他们带着激愤情绪跟发言论,产生对社会的非理性仇视。同时,网上的关于社会安全的信息以及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非正常失踪死亡等信息也可能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第二,学校重要决策、中心工作及校园稳定舆情。这类舆情由于涉及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最容易成为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包括学院宏观政策,收费、奖惩、考试、餐饮等,涉及师生中毒、传染病、火灾、重大交通安全事故等事件。第三,相关部门服务质量舆情。行政、后勤、宿管、网络等与师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其工作质量也常常是师生网络投诉和批评的热点内容。很多师生发表意见时都带有强烈的情绪发泄,容易产生偏激观点形成消极的网络舆情。第四,师生员工个人名誉舆情。在网上未经允许公布师生员工姓名、电话、地址、照片等个人信息等,容易致使网民对他人展开攻击和漫骂。而一些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的网络舆论侵权事件,也都多次在高校发生。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征
总的来说,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具有如下特征:1.多元化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国内外的热点新闻事件,更有与师生利益确切相关的校园突发事件。师生员工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实时发表意见。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具有迅速、观点分散的多元化特征。师生员工对于部分兴趣不大的热点问题通常只选择性了解;但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则会各抒己见,思想观点容易分散并呈现多元化。2.隐蔽性任何人在网络世界中都可以匿名活动,而不受身份和地位制约。在现实世界里,高校师生可能因为一些顾虑而不愿意袒露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但在网络世界里,信息的人可以匿名,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言。因而,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也使得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具有隐蔽性特点。3.自由性高校校园网络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共享资源、交换信息,发表意见的交流互动平台,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借助各种网络终端、移动终端传递信息,真实地表达想法。然而这种网络舆情的自由性,也对高校校园网络管理提出了更大挑战;一旦缺失有效的网络监控,很多信息便能够瞬间发酵成为强大的网络舆情风暴。4.突然性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出现通常是毫无征兆的,并能够迅速形成。当某一事件发生时,高校师生网民可立即通过微信、微博、百度贴吧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可以病毒式的复制转发,进而加速各种意见汇集,形成强大的意见声势。此外,网上网下的意见能在短时间内持续互动,互相影响,加速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5.可控性尽管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出现具有以上不可控特征,但相关部门如果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完全可以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因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大多为单一诉求内容,所探讨的问题不深,很容易被新热点所取代。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学校相关部门便能够快速进行干预,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积极引导。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现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成长过程中缺乏与外界和他人的有效沟通。同时,有些大学生个性害羞、性格孤僻等也导致他们缺少交流,缺乏朋友。但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个体之间是平等的,他们能平等自由地交往和交流。现实中个体的各种差异性,都在网络世界中弱化甚至隐去。这更利于大学生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探讨和请教,丰富自身的人生经历,增长知识技能,而思维方式、社会适应能力也会逐渐成熟和增强。2.推动学校各方面建设网络产生以前,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仅仅局限于45分钟一节的课堂,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对于学校各方面的建议始终无法得到及时反映。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疏远的。而高校校园网络的出现,实则为师生提供了许多“发声”的平台;学校也可以更加便利地收集和筛选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提高各相关部门的服务质量,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推动学校的各方面建设。
(二)负面影响
1.影响师生思想道德观高校校园网络中除了正面资源外,还充斥着低俗的垃圾信息。部分同学为提高自身知名度,还会专门一些道听途说的话题误导他人。这些信息一旦传播开去,会对高校师生的思想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他们的主流思想会被动摇,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容易混乱,他们的社会公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也会下降。2.发展为群体事件,影响学校声誉当下,高校内部普遍施行着各种改革和调整,而这些改革和调整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师生的利益。这非常很容易带来不安定的因素,甚至会发展成群体性事件。学校声誉的形成是一个公众认知不断转变的过程,良好的声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树立;而如果声誉一旦被毁,将难以修复。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师生们发表的思想和意见并不像现实世界中那么负责,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共鸣”情绪的附和表达,因而一旦产生大量对学院发展不利的负面舆情,对会对学校的声誉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23日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许方园.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3]赵若尘.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以西南大学樟树林论坛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孟建,裴增雨.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与有效沟通[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
[5]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6]张鹏程.高校网络舆情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09(6).
作者:明艺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