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网络舆情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困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当下网络舆情背景,阐述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及网络舆情的归因,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并梳理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困境,提出通过畅通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优化网络监管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对策,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素养;困境;出路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深入发展,信息传递途径多样化、内容广泛化、速度迅捷化等特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网络的双刃剑特性愈发显著,一系列网络舆情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来,大学生受网络舆情事件影响或者卷入网络舆情事件日益显著,学生在获取舆情信息及参与舆情的讨论的过程中会逐渐影响自身的思想,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1]。如何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引领,是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特别是在后疫情时期,社会环境更为复杂,高校舆情工作也不断面临着新矛盾、新问题、新风险和新考验。因此在当前背景下,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网络舆情视域下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应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困境与出路进行探究,以期查漏补缺并寻求当前问题的化解路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提升高校思政育人的时效性。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阐释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
网络素养一词来源于媒介素养[2]。我国的相关研究始于1997年,学者卜卫[3]对媒介素养进行界定,并指出媒介素养是包括判断、评估信息的价值以及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自此,国内学者开始逐渐关注网络素养。郑春晔[4]等认为网络素养是包括网络媒介和信息的知识以及受众和媒介直接关系的认识及判断,且能够从信息网络中识别、获取、使用及创造电子信息的能力;贝静红[5]指出网络素养包括网络道德素养、网络安全素养以及个体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约束力,也包括满足个体网络需要的能力;另有学者认为网络素养是网络使用和网络社交的结合,包含自我控制力、网络认知、网络智慧、网络协作与参与等部分[6]。总之,网络素养属于网络参与者的基本素养,是网络参与者所必须掌握的符合网络生态环境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包括:网络交流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能自觉遵守网络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定[7],它是网络参与者的思想意识和内在品质的综合表现。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归因
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社会舆论生态环境发生变革,每个个体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但与此同时,网络舆情传播也容易造成社会失序的不良影响。近年来,高校逐渐成为网络舆情的高发地带,高校舆情事件更是增速惊人。据统计,2020年高校全国重大舆情同比增加33%,较2018年增幅达到133%[8]。从舆情类型分布来看,2020年学生安全、校园管理话题走热,相关事件占比最高,均为18%,如学生坠楼、研究生校内身亡、试点“男女混住”引争议等。学术不端类舆情占比为15%,违纪违法类舆情占比为10%,其中涉及高校教师贪污腐败、学生违法犯罪等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传播。综合分析,高校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其缘由如下:(1)学生之间同质性作用的影响。大学生因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相互间很容易产生共情。同时,由于其对社会有较大的探索欲,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较高。(2)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正义感和维权意识。大学生普遍更为关注社会公平、学校和社会热点等问题,若其不能正确分析判断相关问题,很可能会不断恶化舆论[9]。(3)网络情绪化趋向显著。当代大学生血气方刚,个性较强,勇于在网络上表达个人观点和诉求,但因其价值观尚未成熟稳定,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洞察力,易被不当言论和错误思想蛊惑利用,从而导致网络舆情的进一步扩散。(4)网络平台的多元性。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渠道多元,大学生会利用多个平台使网络舆情产生更为广泛的交互传播。(5)网络参与热情较高。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友沟通、休闲娱乐、信息交互的平台,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能在短时间内扩散舆情。
二、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困境
(一)网络环境中多元价值观的侵扰
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的多元性和复杂性[10]。网络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思维和心智还未成熟,正处于发展完善的关键阶段,加之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动手实践能力等特点,很容易被网络环境中各种价值观念及思维侵扰,特别是一些境外网站,存在很多抹黑和歪曲事实的内容,大学生因不能及时辨别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受其影响,甚至是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而会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或者铤而走险做出一些违法犯罪行为。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信息传播也发生了从“详到略”“长到短”的转变,在这种“快”时代下,完整的信息被剥离、被分解,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再经过二次加工整理被网络社会快速传播,不仅模糊了大学生思维批判的视野,同时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事实产生误解,从而形成舆情或放大舆情。
(二)网络信息媒介的监管力度不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给予了网络参与者使用信息和生产信息的权力,但由于网络信息监管体系的不足或缺位,使网络中形成了一种内容肤浅、价值扭曲的快餐文化。在这种快餐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博人眼球、以偏概全的网络信息此起彼伏,这种以金钱为目的而烹制的网络信息食谱,必然是营养不均的,大学生用户自然容易“营养不良”。网络具有隐蔽、传播速度快、言论自由等特点,所以一些网民会借助网络来宣泄情绪和表达诉求,管理人员若不能及时对这些潜在的隐患予以纠正,很有可能会演变为宣扬污蔑社会的言论。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重要时期,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他们摇摆于真实社会和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之间,很容易导致价值观的错位。此外,随着国际社会形势的不断变革,一些国外势力也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文化渗透,网络作为其文化和西方思想的主要渗透传播路径,一些特殊网站或者社交平台会被利用进行宣传渗透等,虽然对此类信息内容是严防死守,但由于人力管控不够,难免有一些会“钻空子”。总之,在信息良莠不齐的环境中和对网络信息监管缺失的背景下,给高校的管理和对大学生良好网络素养的培育带来了挑战。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较为薄弱
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社会交往表现出极大的渴求,但在心理和思想上还尚不成熟,易受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首先,主要表现在不良的网络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立场错位和意志颠倒。大学生沉迷网络社交,更是在网络上寻求陌生人的安慰和认同,将网络视为心灵的“温馨港”。其次,大学生群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难找到“志同道合”的网友,在社交中,心理认知也极易被同化。此外,网络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大学生们几乎与“网”形影不离,这种时刻“在线”的网络依赖心理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忽视亲情、逃避现实社会、恐惧社交,甚至会导致其心理行为特征发生偏离,就可能造成不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甚至造成违法犯罪等严重后果。
三、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畅通思政教育主渠道,发挥高校思想引领作用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网络强国建设与全民素质提升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但网络空间中存在一些虚假、欺诈等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违背主流价值观的舆情内容。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引领的主阵地,应畅通思政教育主渠道,切实发挥其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具体可通过:(1)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要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性,通过专业且准确的方法,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其次,结合线上线下等多方渠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并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育大学生的用网规范,提升其网络修养。大学生思想和心智还尚未成熟,对待热点问题容易误解和偏激。因此,高校要结合荣辱观教育,制定网络素养培育类的课程体系,并学会用“网言网语”分析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典型案例,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3)通过科学导向扶正祛邪,以正本清源。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座谈会等方式,结合理论知识与典型案例强化网络素养教育。同时,也要不断丰富引导方式,更新引导内容,让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实现“网”聚人心,陷敌于被动的目标[11]。(4)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构建文化育人主体。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优秀校园网络文化的催化。因此,必须将创建校园文化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相结合,通过网络征文比赛、技能大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赛促学,在着力推进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同时强化网络技能。
(二)优化网络监管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紧密联系。在当前背景下,不断强化网络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环境对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具有极大的价值和作用。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优化网络监管力度,为广大青年学子创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强化网络监管机制,增强网络监管能力。高校的学生寝室基本上都已连接了网络,所以高校网络技术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实名制上网、网络连入时长和敏感站点等进行监管,以避免不良网站对大学生思想的腐蚀。此外,学校也要落实舆情检测的常态化机制、完善相关规定文件以及处理条例,对违反相关要求的要严格惩处,以警示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良网络行为的严重性。(2)完善相关网络政策,加快网络法治建设。网络是一个无限空间,其监管必须要依靠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12],切实让网络管理有法可依,创建出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内容鱼龙混杂,更是难以把控,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很容易受此影响。为此,高校应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利用各种途径并结合多种资源,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提供重要保障。首先,高校应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和思想特点,积极开展有指向性的教育。同时,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突出党员学生的模范作用,发挥朋辈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借助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记录挖掘参与者的经历和感悟,切实抓住大学生日常思想闪光的点滴,对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进行引导,并通过校广播站、宣传栏、“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宣传优秀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从而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3]。其次,不仅要着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突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其自律意识。网络虽然为大学生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其不良情绪,但若使用不当,就会产生负面作用,如传播谣言、发表不当言论等。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增设心理健康课程、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特色活动等,引导学生们学会选择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减轻心理压力和释放压抑的情绪,开发其自身潜能,使他们通过学习新的经验和思维模式,逐步养成自律精神,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夯实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基础。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网络强国建设与全面素质提升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需要多方协同完成的系统工程。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不仅要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找准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契合点,不断更新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培育其用网规范,提升其网络修养,不断优化网络监管机制,澄清网络环境,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结合多种资源,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不断强化其心理素质,并引导其形成健康的网络思维意识,为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提升理性思维,增进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为培育和实现大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邵建勋 王旭东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