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网络舆论的要素特征及功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网络舆论是网民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表达思想观点,经由网络空间和网络传播而形成的公众意见。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本体、主体、客体、环境、成因及其演化等系统要素普遍反映出网络空间的悖论特性。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开发网络舆论的正向功能,防范网络舆论的负向功能,需要把握网络舆论要素及其功能的两面性特征。
[关键词]网络舆论;特征;功能
新媒体时代,网络赋予了网民的话语权,形成了网民参与舆论制造的特殊优势。作为社会舆论的基本形态,网络舆论是网民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在网络空间表达思想观点,经由网络传播而形成的公众意见。它包含了各种社会舆论的形态。既有公众舆论,也有媒体舆论;既有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假象,也有“草根”阶层的真实民意。置身网络舆论场域,面对众声喧哗和民意沸腾,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尤其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把握网络舆论要素的特征及功能。
一、网络舆论的要素及特征
网络舆论包括舆论主体、舆论客体、舆论本体、舆论内容、舆论演化等系统要素。网络舆论既具有一般舆论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又在舆论资源、舆论传播过程、舆论的内容质量、舆论系统运行等方面形成了特殊性。
(一)网络舆论主体具有匿名性、遍在性,呈现为自由与限制的统一
网络舆论主体指通过网络媒体表达意见与传播网络舆论的行动者。网络匿名发表言论的优势为舆论主体提供了自由表达意见的渠道和平台。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实现了海量信息的共享,降低了网络门槛,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地理疆界,也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扁平化。网络舆论主体可以不担心强势意见群体和社会规范的压力,可以超越地域、年龄、职业、身份、文化等界限在网络空间自由地发声。当然,必须看到,网络舆论主体在舆论风暴和意见海洋中的自由也是一种有限的自由。在网络空间中表达意见,“凸现公民意识的政治参与,彰显草根情怀的文化建构,汇聚极端观念的群体链接”[1],要求网络舆论主体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和意见能力。受文化程度、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和价值观念上的影响,网络草根、网络舆论领袖、网络媒介代言人、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搬运工等不同类型的网络舆论主体必然有着不同的舆论立场、观点和导向。网民群体、普通网民与网络专家、网络舆论和社会主导舆论、网络语言舆论与行为舆论之间的矛盾及其形成的网络环境、网络文化、网络制度又始终制约着网络舆论主体的自由。
(二)网络舆论客体具有草根性、多样性,呈现为稳定与多变的统一
网络舆论客体是指网络平台和网络环境中网民所关注、讨论,并在线上和线下引起热议的社会事件。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媒体也不只是公众人物的舞台。信息传播的格局由单向度变成了交相互动的多向度。正如研究者描述的那样,“民意在网络上的现身,不再是嘘的一声,而是轰的一声;不再是意见领袖振臂高挥,而是陌生人成群结队。”[2]任何网民都既可以是舆论受众中的一员,也可以是舆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互联网空间,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舆论操控,网络舆论客体产生迅捷、内容广泛,既聚焦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医疗卫生、反腐倡廉、深化改革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门话题,又包括一些突如其来的、非常规性的、具有普遍社会影响或社会危害性的重大事件,还包括一些具有底层关注和面向大众特性的花边新闻或草根性新闻事件。网络舆论事件的层出不穷,形成了网络舆论客体既相对稳定又易逝流变的特性。此外,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网络大众的实时互动,提高了网络舆论客体产生的速度,增强了网络舆论形成、发展和演化的不可控性。这使得许多网络舆论事件的发展往往一波三折,远远超出了舆论控制的范围。
(三)网络舆论本体具有分散性、非理性,呈现为虚拟与现实的统一
网络舆论本体是网民在针对舆论事件进行意见表达中所折射的情绪、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和。网民身份、地位、性别、背景的各不相同,决定了他们意见表达的方式、渠道和内容千差万别。网络舆论场犹如一个广域无疆的跑马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智慧的起点,畅所欲言。这必然使得网络舆论本体所反映的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离散性、不均衡性。与此同时,在网络狂欢中,在网络抗争中,网民对网络舆论客体的肯定与批判,对信息的爆料、悲情的释放、不满的宣泄、喜悦的共享、矛盾的化解,难免可能会倚重感性而缺失理性、追求自由而离弃责任,主张批判而忽略扬弃。这些现象决定了网络空间不可能实现舆论一律,网络舆论难免会产生不可克服的负面效应。此外,在网络舆论的演化过程中,网络空间的匿名言论往往能够制造出意见、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市场假相。在网络空间这个“意见的自由市场”,意见的虚拟性与真实性杂揉。但网民发表的意见表达,总归是自身话语权的真实体现。对于网络舆论本体,都要依从真实性与虚拟性相统一的原则,分析其内隐和外显的结构性特征,发掘出其好的一面,克服其坏的一面。
(四)网络舆论的持续性、激烈程度及其功能与质量的双重性特征
网络舆论的持续性表现为热舆论和强舆论、舆论热度与公众关注度的关系。注意力转移和行政介入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作用相对有限。网络舆论在长尾期阶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舆论中的理性成分渐成主流。与传统舆论相比,网络舆论更加激烈,构成了一个反映社会心态、社情民意,却又多元而又断裂、令人难以捉摸的舆论场域。在网络舆论力量的对比上,民间舆论、大众舆论、非主流舆论的力量超越了官方舆论、精英舆论和主流舆论。网民对舆论客体的批判、谩骂、攻击大于赞扬、褒奖、支持。网络流行语、网络恶搞、囧化、戏谑以及视频、漫画、图片等网络文字表达形式的出现,加速了舆论事件和社会情绪的传播,使网络舆论的扩散犹如乱花入眼,扑朔迷离。人肉搜索、群体性事件等网络行为舆论频繁发生,舆论主体虚拟与现实的身份交叉融合,推动着网络舆论功能向现实领域的扩展,既可能推动事件的良序发展,也可能产生违法失德的极端化倾向和非理性行为。在网络舆论的质量上,网络舆论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在传播过程中被简化为单纯的是非问题,削弱了舆论的理性成分。增强网络舆论的理性程度,离不开网络舆论议题相关的专业人士对网络意见讨论过程的参与。
(五)网络舆论传播过程具有理性与非理性、可控与不可控相交错的特征
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既有网民客观、冷静、清醒、公正的理性剖析,也有着情绪化、感性化、激进化的非理性判断。宣泄不满情绪,不冷静、不负责、不规范、片面的、主观的判断,缺乏独立的思考、深入的反思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刻意挑战权威,调侃主流意识形态,怀疑和排斥传统观念,以讹传讹甚或谩骂和恶意攻击,这些网络舆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犹如“爆米花”、“瀑布”、“雪崩”、“蒸腾”、“飘雪”、风吹浪起一般随时都可能会导致网络舆论传播的畸变,使得网络舆论场域中真相与谣言、虚拟与现实、传者与受众竞相赛跑、扑朔迷离。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舆论传播载体的可控性与不可控性相互交错。网络舆论的信道始终处于一个开放与封闭、虚拟与现实、自由与控制相互交织的空间。尽管聊天室、QQ、BBS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载体在技术上是可控的,在路径上是可以选择的。但是,网络信息资源的离散性、动态性、不规范性和不均衡性加剧了网络舆论演化的不确定性,人们既无法实现对网络舆论的传播与扩散的绝对控制,更无法利用技术手段来控制那些非理性的甚或有害的网络舆论行为。
(六)网络舆论系统的动态性、复杂多样性、倾向极化性和自适应性
不同于传统舆论系统中,网络进入的便捷性、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开放性,形成了网络舆论系统的动态性。随着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信息流的变化,网络舆论议题分布的广泛性、网络“去中心化”赋予的平等话语权,使得网络空间“谁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说”。在众声喧哗中,舆论事件的反转随时可能发生。在意见风暴中,既可能缺少振臂一呼的意见领袖,又可能在民意啸聚中造就出不同“派别”的舆论和领袖。“精英”与“草根”合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融合、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共存,形成了网络舆论系统的复杂多样性。与此同时,由于缺失充分的网络监管,一个数量庞大、层次有别的匿名性群体舆论环境充满了多维关系,极容易造成舆论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形成舆论偏见或极端的网络言行,破坏现实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当然,认识网络舆论系统的复杂多样性、倾向极化性,又不能否认网络舆论系统的自适应性。在开放的网络舆论场域中,人们可以掌握网络媒介的技术、文化和社会特性,可以掌握网络舆论传播与引导的规律,采集网络舆论信息,进行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形成网络舆论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正、自我反馈的功能,适应网络舆论系统要素不断变化和扰动的动态特性。
二、网络舆论的双向功能及其表现网络舆论的功能
即网络舆论对网民个体、网络群体及其现实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丰富的网络舆论形态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网络空间,虚实、善恶、真假、雅俗并存,个体与群体、理性与感性、自律与放纵、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自由与控制共生。网络的悖论特性形成了网络舆论功能的两面性,即网络舆论功能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
(一)网络舆论具有民意表达、民主监督、民主教育等正向功能
网络技术颠覆了传统的单向式信息传递模式,“把分散的网民联系起来并整合为网络公共舆论的共同体、把个体意见或个别事件转化为公共议题或群体情绪、把对事件的感性认识延伸到对比分析或深度挖掘”[3]。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社会性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免于恐惧和限制”的平台,网络评论、跟帖互动、转发转载等传播手段加速了“网络民意直通车”的形成。网络民意反映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为政府进行公共决策提供了重要参照,使得“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成为了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新媒体时代,“人人手拿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记者”,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能力显著提升,网络舆论监督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有力手段。网络舆论监督突破了精英主导的话语霸权,跨越了监督层级和时空上的限制,发挥了监督政府行为,维护公民权益,推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网民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的同时,也是他们通过“对个体意见的公共诊释”实现民主意识启蒙的自我教育过程。网络推动了世界上不同的政治文化、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行为方式的传播,为网民开展多元政治文化的比较、交流,提高政治理性和民主技能,形成相对成熟的政治心理与行为方式创造了社会条件。在这一意义上,网络舆论已成为现代国家民主活力的源泉。
(二)网络舆论具有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社会整合和社会预警等正向功能
信息传播是网络舆论的基本功能。网络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媒体“点对面”的单向传播为“点对点”的双向传播、多向传播,增强了网络舆论传播的交互性,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人们了解社会事件、热点新闻和公共议题的重要途径。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网络舆论折射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发挥着舆论导向作用。网民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了网络舆论的导向功能。网民对于网络舆论意见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可能在网络舆论的引导下产生网络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或疏离感。社会整合和社会预警是网络舆论引导的目标功能。社会整合和社会预警功能建立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功能的基础之上。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不同程度上充当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民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在社会转型与矛盾凸显的发展境遇中,倾听网民意见,促进社会沟通,发挥网络舆论“晴雨表”和“减压阀”的作用,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网络作为开放的公共空间,创造了异质的大众和多元的观点共存的条件。在网络空间这一意见观点的集散地,沟通、对话、协商、共识最终会成为舆论表达的主流。平等沟通、真诚辩论、理性交往,发挥出网络舆论的社会整合功能。由于网民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往往能够最先感知到潜在的社会风险,最先感受到政府的政策效应。通过网络舆论发现问题,掌握民情,了解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政治心态,因势利导地调整政策、解决问题,形成了网络舆论的社会预警功能。
(三)网络舆论传播可能导致行为失范、群体极化和信任危机等方面的负向功能
网络行为失范是指网民违反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破坏网络秩序和网络环境,损害网民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的越轨行为。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各色人等混杂,网络信息冗杂,真假难辨,一些不良的、错误的、恶意的言论可能随时地误导网民,产生“多数人的暴政”以及传播谣言、侵犯隐私、恶意诽谤、肆意谩骂等网络失范行为。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民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被分化为意见观点截然对立的网络社群的现象。“志同道合的团体”在沟通讨论之后,“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终形成极端的观点”[4]。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网民在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的作用下,受多数人或少数舆论意见领袖的影响,往往会在意见分化中出现“一边倒”的极化现象。当一些错误的、偏激的、极端的意见观点占据上风时,往往会煽动网民的不满情绪,成为社会突发事件的导火索。此外,网络的匿名言论弱化了人们的责任感。在网络全连通和无标度特性的传播模式之下,“喷子”、“愤青”、“嬉皮士”和“水军”的胡言乱语损害了网络舆论环境,甚或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信任危机。这一情形表明,在官方舆论、民间舆论、国内舆论、国外舆论共生的新媒体时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系共同的价值标准,加强网络社区治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已成为当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骆正林.网络对社会舆论形成的四大深刻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2013(12).
[2]王恰.网络民意与“程序正义”[J].中国新闻周刊,2004(3).
[3]罗亮.网络公共舆论:功能、局限及其有效引导[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6(4).
[4][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作者:邓纯余;孔祥梅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