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道德审视环境下的网络舆论论文范文

道德审视环境下的网络舆论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道德审视环境下的网络舆论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道德审视环境下的网络舆论论文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失范的现状分析

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便捷性和大众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传声筒和评审员,促使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神速,信息流还可以辐射到任何方向,舆论缺少把关人,舆论的导向功能弱化抑或是缺失,极易造成网络舆论失范。尤其在高校,一旦一个焦点事件被大学生们关注,立刻会引起网络上的火热讨论,这种高校舆论又以“蝴蝶效应”神速地波及到其他领域,引来各界的关注。然而由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不成熟,部分人思想道德素质欠佳,主体意识和反叛意识又强,对问题的看法和评价很难客观、科学,极易出现网络舆论活动的失范现象,其中最常见、影响最大的是网络炒作与恶搞、网络谣言和网络舆论暴力。

(一)网络炒作与恶搞现象严重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使大学生可以不必担心现实生活中群体压力的困扰,在网络上自由言论,毫无顾忌地表达自我、展现自我,个别学生有时甚至为了引起他人关注,故意在网络上发表特立独行的观点和标新立异的见解来自我炒作,有时又会对现实问题或者一些现象进行无厘头地恶搞。网络炒作有很多现实实例。前段时间因造型夸张、嗲声嗲气、姿势扭捏作态被网友称为“hold姐”的台湾大学生谢依霖在网络上一鸣惊人,她使用的“hold”一词也随着“hold姐”而荣升网络热词。再如,“上海大学逼婚门事件”引发的高调求爱和示爱倾向、“奶茶妹妹百万炒作队伍浮出水面”、火遍网络的两组“美女道姑”照片等,都走的是发帖、疯传、转载、评论、走红的路线,均系网络舆论炒作行为。尤其是2012年8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一位女生在南平市政和县调研后用许多类似“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这些“犀利”和尖刻的语言总结了考察收获,后被证实是为了获取利益的一种网络炒作,对社会秩序和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谣言当前一些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策划网络谣言,蓄意制造和传播谣言以及媚俗、低俗信息,恶意损害他人声誉或者肖像权、隐私权,严重扰乱网络秩序并非法牟取暴利。譬如2014年4月造谣诋毁雷锋形象的“秦火火事件”,引发许多大学生网民的围观和追捧,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再如,因网络谣言而造成的网络舆论失范也严重破坏了网络秩序,曾经有一组名为“一位美女校花的生活照,不是美女我把头割给你!”的照片被广泛转载到20多个网站,点击率达数十万。照片的主人系惠州学院某大三学生,她无辜被同学偷拍,偷拍者还在网上以自拍者的口吻给照片配写文字,并就“看后感”展开投票,让不少误解的网友直言反感,用了许多激烈的言辞给出评价,对该女生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舆论暴力在高校网络环境中,广大大学生网民可以通过虚拟的身份畅所欲言,由于这个群体思想的活跃性,其中不乏许多有创意和建设性的闪光思想、观点和见解,但也掺杂着许多非理性的个人情感宣泄,导致网络舆论暴力、焦点流变。其特点是借助网络虚拟性的掩护,对比较极端的社会事件,肆无忌惮地以道德审判的“网络追杀令”方式,用激烈的暴力言辞为载体恶意攻击、谩骂、侮辱他人,或者凭借“人肉搜索”等方式发表不切实际、不负责任的过分言论,并试图通过网络舆论的途径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期望现实事件得到网络解决,言语激情有余,缺乏理性。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因不顾及对当事人的“二度伤害”甚至“三度、四度等伤害”,导致事件焦点流变、矛头错位、舆论导向偏激,而给当事人造成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恶劣的社会负面效应。大学生由于从众心理和人云亦云的特点,在网络舆论环境中容易滋生网络舆论暴力的群体极化现象。典型的有涉及燕山大学某学生的“铜须门事件”和“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现实生活中还出现过因在网络上被羞辱、耻笑、骚扰而导致当事人自杀的案件。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失范的成因机理

大学生网络舆论失范会给大学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致使大学生人格发展错位,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会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异化,阻碍高校校园和谐网络文化的构建。造成这些异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网络文化的负值效应和社会监管不力、学校网络管理漏洞、家庭教育缺位、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等。

(一)网络文化的负值效应和社会监管不力网络是把双刃剑。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一方面积极吸取和自觉追逐网络文化提供的有益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会受到网络开放自由、无拘无束特征导致的各种低俗、扭曲和错误的垃圾信息、负值效应的渗透与污染,导致在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的各种失范现象的产生,如网络道德情感的冷漠、隔阂。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同学关系应该是很融洽、很密切、很和谐的,但由于网络的介入,即使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宿舍同学,一天到晚也难得交流上几句话,多是各自玩各自的电脑或者聊微信、刷微博、逛朋友圈等。这些都使得现实中的同学关系很淡漠,感情不深,缺乏面对面的现实交流,导致部分大学生更愿意在网上宣泄情感、发泄埋怨、高谈阔论。然而由于网络的监管不力,又造成大学生在发表网络舆论的时候常常偏离主流轨道,表现出一些论坛、聊天中展现出来的“乌烟瘴气、淫秽不堪或者污言秽语”等过激、失范行为。

(二)学校网络管理漏洞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和办学竞争的日趋激烈,部分高校在网络建设方面,往往偏重于网络硬件设施的添置和网络技术的培训,而忽视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心理的教育与引导,尤其缺失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环境的优化和管理。学校日常网络管理的松懈,为网络舆论失范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势必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肆意妄为,甚至有个别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一些高校对网络监管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尤其是低估网络的潜在负面影响,而不能在决策上做到与时俱进,适时给予密切关注,给大学生网络舆论失范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家庭教育缺位由于大学生大多在大学阶段才从父母的“保姆式”管理中解脱出来,多为异地上学,远离父母,生活方式与中学时代截然不同,同时很多大学生为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个性张扬。这些造成许多大学生的在校生活散漫、空虚又缺乏自制,家庭监管力度弱化甚至等同于零。部分家长对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也听之任之,使得大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和精神的空虚中放任自流,沉溺于网络自由自在的畅游而不能自拔,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谣言、网络炒作、网络恶搞、网络暴力司空见惯,甚至网络欺诈、网络犯罪等也时有出现,成为网络舆论治理的顽症。

(四)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由于大学生的人生阅历较浅,是非辨别能力较差,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又比较淡薄,加上大学里业余时间充足,他们又正处于精力充沛、猎奇心重、渴望被认可、追求刺激的身心发展期,面对社会的压力他们不愿意正视,而更多报以逃避现实的逆反心理,“他们只要利用指尖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横跨世界,拥有查询、分析、自我表达、影响力及玩乐等功能强大的工具,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行动也不会受到限制。他们缩短全球沟通距离的做法,已经超过父母可理解的范围。……网络时代在数字世界中担任主角。”[4]结果往往会出于冲动或好奇心理而刻意去寻找一些网络色情、暴力等信息,热衷于浏览和传播一些黄色和恶搞、无厘头内容,势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水准,甚至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消解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大学生网络法制观念的匮乏又使得许多大学生网民对网络暴力和网络谣言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知之甚少,对网络舆论失范习以为常。

三、大学生网络舆论失范的治理路径

面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现实问题和各种挑战,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给予综合治理。第一,健全网络立法,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加强网络信息监管。个体道德人格的培育与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是相生相存、密不可分的。网络立法的不断更新是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中国的网络立法明显滞后于网络建设的速度。这就需要不断健全网络立法,根据网络自身特点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并制定相关网络管理具体规定。同时,要优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正确的社会舆论在培育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社会要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提倡、鼓励、支持和褒奖善举,谴责、惩罚失范行为,使大学生在惩恶扬善、扶正驱邪的社会氛围中,自觉将网络道德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并外化为文明行为,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此外,国家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逐步组建高技术、高层次的网络监管机构,以达到对各大门户网站或商业网站进行有效监管的目的,净化网络空间,给网络舆论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第二,高等学校要加大校园网络管理力度,完善网络技术防控体系,构建应急工作机制,积极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具体来说,对校园网络采取网上网下监管相结合的策略,及时跟踪和规范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矫正和处理网络舆论失范现象;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对失范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和思想引导;树立网络权威,如定期开展校领导与大学生的网络在线交流活动,努力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环节之中;做好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时进行思想疏导,把各种舆论失范现象扼杀在萌芽之中。第三,学校老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负责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管。只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共同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家长要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普及网络道德知识,通过耳濡目染和身教言传的方式,发挥教育的“濡化”和“净化”功能,帮助大学生培养价值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浩瀚如海、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失范行为的侵蚀与诱惑。第四,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坚守网络道德底线,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网络道德要求,坚守网络道德底线,自觉提高自身网络道德素质和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将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追求道德理想的信念。遵守相关网络规范,如《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网管理办法》以及学校的相关网络管理规章制度等。最后,大学生要有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自觉意识,常怀“慎独”之心,培养“慎独”习惯,修炼“慎独”能力,树立好自己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构建好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结语

在新媒体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的环境下,针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失范”现象,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地给予治理。社会、学校和家长应形成合力,教育大学生在网络中应认同什么、吸纳什么、抵制什么、反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一个拥有健康身心、自律自主能力强大,并能够包容社会,自觉接受教育教化,熟练掌控新技术,而又不是被其所俘获奴役的现实社会人,才能担当起建设文明富强中国的重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赵姗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