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网络詈语俗词传播研究范文

网络詈语俗词传播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网络詈语俗词传播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网络詈语俗词传播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进行网络发言越来越频密,网络语言呈现出多面性。一方面是创新幽默的情感表达,另一方面是现实陋习在网络空间的发展演变。现实生活中的詈语俗词在网络空间内的传播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网络语言环境受到污染。文章从网络詈语俗词的基本定义、传播特征、传播动因、治理策略方面对网络詈语俗词传播现象做出分析,为解决网络詈语俗词负面影响,营造健康网络交流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语言环境;詈语俗词;传播特征;传播动因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使网络舆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加深,一方面,网民借由互联网相互交流、调侃、批评,创意趣味和生活智慧得到展现。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市侩、低俗、恶俗甚至反文化现象也在网络空间不断滋生,一些生活中的污言秽语经由网络变形而广泛传播,网络詈语俗词数量疯狂增长。由于其言辞粗鄙、语意中伤,对网络语言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并对网络语言文明规范的形成造成破坏,不利于“网络强国”目标的达成。所以,如何治理网络詈语俗词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鉴于此,本文从网络空间内的詈语俗词传播特征、传播动因、治理策略角度出发进行探讨,启发大家对网络语言生态发展的多元思考。

1网络詈语俗词的定义及分类

詈语俗词古已有之,随着人们网络发言愈发频密,现实生活中的詈语俗词开始在网络上传播,甚至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变体。对于何谓网络詈语俗词,学界众说纷纭。2016年6月18日,《光明日报》发文称“网络詈语俗词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实语言生活中低俗一面的网络再现”。为方便研究,笔者将在网络空间内传播的詈骂语、低俗词及带有骂詈含义的字词统称为网络詈语俗词。对于网络詈语俗词的分类,学者们提出了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对传统詈语进行改造使用,是目前使用詈语的主要方式之一,依照詈语被改造的不同途径可分为:借音,借形,转义;还有人称网络詈骂语作为生活中詈骂语的变种,他们之间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网络詈骂语是生活中詈骂语的另一种形式;另外也有观点指出广义的网络骂詈语泛指在网络中使用的一切骂詈语,它包括传统骂詈语和具有网络特点的骂詈语。狭义的网络骂詈语主要指后者,即和传统骂詈语相对的网络用语。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网络詈语俗词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网友原封不动地使用现实生活中的詈语俗词,比如口语里时常提及的“你妹、他妈的”等。第二类是传统詈语俗词的网络变体,即现实生活中的詈语俗词在网络空间内的应用及变形,比如网友多采用谐音字、拼音首字母缩写、外文字的形式来替代传统詈语俗词进行传播。第三类是网络新生詈语俗词,这类詈语俗词多为网友对文艺作品、社交媒体、古代汉语等载体中出现的字词进行借音、借形、转义操作后生成。比如原意为光明的古代汉语“囧”,2008年开始在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并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尴尬、困窘”的新含义。另外,在网络新生詈语俗词中还存有网友自造的一部分,它们主要源于网友对一种现象或人群行为的总结或标记,比如“月光族、房奴、犀利哥、屌丝”等。

2网络詈语俗词的传播特征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网络詈语俗词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话语形式多样化、传播方式多元化、表达心理复杂化的特征。1)话语形式多样化。由于平台方的关键词设置、使用群体个性化表达等种种原因,网络詈语俗词出现了詈语俗词去“詈”化和非詈俗词语表詈俗意的变化。随着詈语俗词的不断传播,对于詈语俗词本身的书写会发生谐音字替代、字母缩写表意、求雅避俗的演变,一些指征明显的詈俗词语在二次传播过程中被慢慢“雅”化了。2)传播方式多元化。传统詈语俗词主要以字词组合为主,网络詈语俗词在传播过程中却拥有文字、图片、gif动图等诸多表现形式。网友使用詈语俗词时,并不局限于词语的使用,影视剧截图、表情包制作成为新的网络詈骂“语言”。以“傻逼”为例,除了文字版本的“SB、2B、傻x”,还有表情包、gif动图版本。3)表达心理复杂化。网络詈语俗词在使用过程中并不单一承担辱骂、诋毁、贬低对方的功能,在不同情境下,同一个网络詈语俗词表达的情感指向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以“屌丝”为例,可以用来形容对方样貌邋遢,贬损他人,也可用来自称,起到自谦的效果。比如:(1)瞧他那个屌丝样;(2)您过奖了,我就是个屌丝。在交流双方拥有较为亲密的感情基础时,用网络詈语俗词称呼对方反而会起到表亲昵的效果,而当对话双方陷入僵局,适当使用詈语俗词也可以缓解紧张气氛。比如:(1)王八蛋,我喜欢你怎么了;(2)别生气了,我是傻逼,别跟我一样见识。因此,人们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使用詈语俗词时背后体现的心理情感是多元且复杂的。

3网络詈语俗词的传播动因

任何一种现象的流行背后都有其错综复杂的形成动因。网络詈语俗词的传播一方面顺应语言自身的传承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受众、媒体、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1)网民负面心理使然。通过检索,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詈语俗词的使用群体主要集中在“20~29岁、30~39岁”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之中,进行网络小说阅读、影视剧观看、动漫追更等行为十分普遍,这一类人中大学生和自由职业者占主体。年龄、职业、爱好的构成特点反映出年轻群体在网络詈语俗词传播过程中的主力军地位。年轻人标新立异、冲动易怒、感情用事的性格会让他们更易接触和使用网络詈语俗词,将其作为标榜自身、发泄情感的工具。而当网友使用詈语俗词遭到平台关键词屏蔽时,他们会转用谐音替代、表情包制作、影视剧动图截取的方式来表达詈骂。由于其形式丰富多变,网友之间会进行攀比和模仿。部分网友在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大面积传播时会产生受吹捧的心理,从而不断地创造新的网络詈语俗词话语形式。2)情感调节功能异化。从网络詈语俗词的传播特征可以看出,网友在使用詈语俗词时传递的情感是复杂的。在特定语境下,网络詈语俗词的使用可以起到反话正说、詈骂表亲昵的作用。比如:友人在交谈时称呼对方为傻逼、辣鸡等,表面像在骂人,其实是表现双方关系亲密。有时,双方陷入对峙或紧张激烈的情绪氛围,其中一方巧妙使用网络詈语俗词能促使尴尬场面的化解,也进一步调和人际关系。比如:当双方陷入争吵,关系面临破裂时,一方说自己是个烂人、二货、SB,对方可能会因为听到这样自责的话语破涕为笑,双方气氛缓和。3)大众传媒的助推。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其影响力和作用力是巨大的。影视剧中为表现人物个性使用的詈骂语言,杂志刊物对网络詈语俗词的介绍引用,经由媒介传播会引起网友热议和模仿。大众传媒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大、辐射范围广,许多少不知事的年轻人通过媒体获得了网络詈语俗词的信息,会下意识地去模仿、转发,在网络空间内进行传播。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对于詈语俗词的传播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扩大了詈语俗词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宣传詈语俗词传播带来的不良影响,以作示警。

4网络詈语俗词的治理策略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博格迪特斯基在《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一书中指出,语言决定人们的世界观。我们可以理解为语言反映人们的现实思想,并指导人们的现实行为。可见语言威力之巨。网络詈语俗词传播是网络文化空间语言腐化的表现,其大肆传播不仅反映出网友在使用网络詈语俗词时的消极心理,也可能对网友造成思维腐化、世界观扭曲的不良影响。对此,笔者认为政府、大众传媒及网友都应采取相应有力的措施来消减网络詈语俗词的负面影响。1)健全网络言行管理机制。治理网络詈语俗词要结合生活实际,詈语俗词在网络空间的爆发往往与特定的社会事件有关,这要求政府部门在治理网络詈语俗词时要兼顾应对社会事件的方式。健全网络言行管理机制需立足整体,上下联动。第一,相关部门在事发时不仅要及时处理、回应,也要做好网友的情绪工作,引导网友理性思考。第二,政府应尽快完善关于网络言行问责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行规范作出明确规定,使针对网络詈语俗词开展的管理工作具有法律效力。第三,在立法的基础上需要落实,网络监管部门要通力合作,积极履行网络内容、网络安全监管职能,并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的巨大作用。2)强化网络言行正向引导。治理网络詈语俗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刚柔并济,既要法治也要德育。相较于明令禁止和严厉打击,我们可以采取人民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大家养成健康的语用习惯。第一,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针对文明上网的宣传教育,从思想层面增强网友自律能力。第二,主流媒体、公众人物应减少甚至避免使用网络詈语俗词,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权威媒体可利用自身影响力报道强调网络詈语俗词的不良影响,提高人们对网络文明言行的思想认识水平。第三,平台除了关键词设置屏蔽以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实施网络言行动态监控,从信息源头阻止网络詈语俗词的传播。第四,校园、社区及其他社会机构可定期组织网络文明宣传片观看交流会,并在显眼的地方布置“拒绝詈语俗词文明规范用语”的标语,鼓励大家在生活中、网络上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3)网友提高自身网络道德素质。网友作为网络詈语俗词的使用、传播方,应不断提高对网络詈语俗词传播危害性的思想认识,拒绝做网络低俗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这需要网友不断提高自身网络道德素质,提升网络文明认知水平。第一,网友应该积极学习健康正面的网络文化知识,抵制消极负面的网络文化垃圾,提高思想自觉性。第二,面对网络詈语俗词时,网友应拒绝转载、使用,并及时举报网络上的詈语俗词传播行径。第三,网友在生活中多阅读经典名著,主动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于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语用习惯。第四,网友应不断补充学习和网络言行相关的法律规定与道德规范,了解行使网络权利时需承担的责任义务,做到文明发言,发言文明。

参考文献

[1]郑思雨,董益巧.浅析网络詈词产生的原因[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0):318,320.

[2]马嘉敏.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3):133-137.

[3]沈阳.从现代汉语规范化角度把脉新兴流行詈语[J].语言战略研究,2016,1(3):70-75.

[4]魏晨.主要媒体中的新兴詈语[D].南京:南京大学,2015.

[5]李青杨.网络骂詈语的考察与评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6]王俊杰.网络骂詈语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0.

作者:宁戈菲 范志超 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