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媒体事件的网络传播研究范文

新媒体事件的网络传播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媒体事件的网络传播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事件的网络传播研究

媒体事件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事件”而言的概念,指的是“经过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参与和传播而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①。诞生于本世纪初期的博客就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新媒体事件传播平台。博客于2002年正式登陆中国内地,次年的“木子美事件”使其大放异彩。2005年至2006年,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媒体逐渐走入主流视野,成为当时重要的媒介热点,催生了网络传播的“博客时代”。博客的出现标志着继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以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走向大众②。

一、以博客为传播手段的新媒体事件类型

(一)信息类博客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信息,从而奠定了新媒体事件的传播基础。2002年,被誉为“中国博客教父”的方兴东开通“博客中国”网站,到2003年底,该网站成为中文第一博客网站。2005年2月18日,该网站了《新浪又被传闻击伤?传盛大今晚收购新浪》一条则消息,使博客作为新闻媒体的媒介功能凸显。

(二)意见表达类除了履行新闻媒体的功能之外,博客也充当意见表达的平台。这种意见表达和观点传递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众根据自己的生活或工作经历书写博文,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想;另一类是精英知识分子从其专业领域出发,对社会热点或自己关注的学科热点发表评论。2006年,韩寒和白烨的博客论战可谓是一件典型的意见表达类新媒体事件。事件缘起于白烨在自己博客上发表的《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一文。韩寒对此发博文回应,言辞激进。此举引起白烨反击,并遭到韩寒的再次炮轰。虽然这场持续了半个月的论战以韩寒的胜利而告终,但在当时却将“博客”又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节点。

(三)道德伦理类“木子美事件”出现后,对于网络道德和传播伦理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催生了2003年的互联网“反黄”运动。方东兴针对国内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可能涉嫌经营色情内容的问题发表了《互联网呼唤反黄运动》的博文,揭开了运动序幕。之后,康国平、王吉鹏等人也相继发文声援方兴东,逐渐把反黄运动推向高潮。而2006年上海的“流氓外教”事件也引发了一番基于博客传播的网络道德伦理讨论的小高潮。在博客里,一位自称在上海某大学任外教的博主,描写了自己利用“外国人”身份玩弄中国女学生的经历,并嘲讽中国男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心理学教授张结海发博文声讨该博主,引得诸多网络社区转载。最终该“外教”关闭博客,并称此事只是一出恶作剧。这类缺失道德伦理的事件在博客时代是较为高频的一类新媒体事件。

(四)网络法规类作为新生的网络媒体,我国当时对博客在规范制度和约束力度上还处于空白期,导致了与网络法律法规相关的新媒体事件产生。它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博客内容著作权的侵权事件,另一种是通过博客对他人的名誉权等正当权利进行攻击的事件。我国首例博客著作权侵权事件发生在2006年3月,源于博主秦涛状告搜狐网非法转载其在博客网和新浪网的两篇博文,后来搜狐网主动和解此事。另一件是“中国博客诽谤第一案”。2005年南京大学教授陈堂发发现有人在中国博客网上发表博文对其辱骂,在联系该网客服要求删帖未果后上诉法院。该案最终于2006年8月作出判决,要求中国博客网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并致歉。该案件的出现,正是这种网络传播伦理的不健全所致。

二、基于博客平台的新媒体事件传播特征

(一)信息传播增速增量与“把关人”缺失现象再现博客传播内容覆盖领域丰富,这源自博文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与广泛性。博客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书写自己的见闻,属于原创类博客;另一类是转发他人博文,属于二次传播类博客。这种即时、不限字数博文,且可以二次或多次传播的方式,摆脱了传统媒体固定出版周期、固定出版形式的限制,大幅度增加了可传播的信息量,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在传统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体实际上垄断了信源,在信源和信宿之间担当“把关人”。随着第一代门户网站的崛起,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开始被削弱。而博客开放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使传播者可以直接将信息传播给受众,同时受众也可以直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导致“把关人”地位的弱化和缺失,加大了不良、不实信息的传播力度,并伴有内容庸俗化、色情化的趋势。

(二)“沉默的螺旋”效应弱化与“观点自由市场”的混乱并存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二代门户”,博客第一次实现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层次传播方式的集合,是第一个真正的自由媒体。③在这种多重传播方式相结合的背景下,博客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④。在这个自由市场中,沉默的螺旋效应似乎被削弱了。传播者以网络为载体,将信息和观点与其他传播者共享。信息的多层次、多方位、大容量地传播,使得公众视野空前开阔,这进一步动摇了传统媒介的信源垄断地位。同时,这个“自由市场”拥有广泛的网络传播渠道,使得意见分化,对立观点的界限开始模糊,优劣意见之间的差异也不再十分明晰。⑤更重要的是公众比互联网发展初期更能够参与到观点表达的过程中来,他们不仅可以支持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观点,还可以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意见。在传统媒体上无权发声、在BBS上零碎发声的公众,在博客的平台上找到了一个联通个体与社会的发声空间,这是先于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首次出现的公众专属话语平台,促使草根群体崛起。因而出现了某些博主以新奇怪异的观点、庸俗且吸引眼球的内容来吸纳粉丝、提高博客点击率的现象,使本就缺乏规范约束的博客圈更加缺乏言论标准,反而加剧“观点自由市场”的混乱。这种观点的多元化和观点之间相互交锋、互相驳斥的现象也为新媒体事件的产生提供了诱因。

(三)底层受众获得赋权与网络暴力情绪扩大化新媒体事件中,网络媒体的参与式传播模式改变了公众在传统媒体线性传播模式下话语权缺失的情况,博客在当时以新媒体的应用形态出现,使公众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可能。⑥这种网络话语环境下促成的新媒体事件对官方话语进行解构,打破传统媒体传播状态下主流媒体和精英群体的话语垄断现象,使公众有机会获得赋权。因而,公众能够作为重要的话语主体介入事件的发展进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件发展的走向和处理结果。⑦在互联网发展初期,时有网民谩骂甚至攻击他人的事情发生。博客的出现,不仅给这类网民提供了专属的“言论大本营”,这容易滋生甚至加剧网络暴力情绪,网络舆论的走向也发生了偏离。

三、新媒体事件的网络传播影响

(一)形成网络话语传播新范式福柯认为,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一种界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权力的手段⑧,在博客兴起背景下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网络话语权使得传统话语权力模式被重新分割,话语权泛化。博客在为自由、真实的持续表达机制的形成提供可能之外,还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为表达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毋庸置疑,博客确实推动了网络话语权的发展,促进了网络话语权力结构的进一步调整。⑨可以说,博客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与传统大众媒体分享话语权的目的。但话语权的泛化也带来一系列问题。网络信息内容庞杂,庸俗、色情、暴力的不良信息夹杂在冗余信息中传播,使得网络传播失范现象严重。博客时代虽然并不属于网络传播发展的初期,但在当时,相应的网络监管制度仍尚未跟上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使得网络传播、道德调解失灵和弱化。

(二)博客为新闻传播带来新变化博客中国对盛大收购新浪事件的报道使许多传统媒体工作者和新媒体人看到了新闻发展的新机遇,诞生了诸多以博客为内容的报道。例如2006年的韩寒白烨论战等事件都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有的事件甚至成为媒体深入报道的对象。博客本身也开始履行新闻报道的职能。首先表现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因为缺少把关人使得事件报道的时效性大大提高,突发事件的任何一个目击者都可以成为潜在的现场记者,多篇原创性博文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使新闻事实的还原更加完整。同时,这种亲历式的报道方式也凸显了浓厚的人性色彩。此外,有专业领域知识的博主也可以以博客为媒介来传播专业知识,这往往比一些非科班出身的记者的报道要更具有专业性和独创性。例如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各地的代表和委员共同承担“记者”职能,向公众传递两会中的关键信号和国家未来发展趋势的信息,使得“两会博客”诞生,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模式,还增进了代表委员和公众的交流。当然,博客也使新闻评论方式产生了变化,新闻评论的内容更加广泛即时、评论空间更加自由开放、评论形式也更加灵活亲民。然而,博客作为新闻传播载体,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是公信力远不及传统专业媒体,这也是把关人缺失的前提下博客的新闻传播最大的问题。其次是博客信息传播的持续性较差,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及传统媒体报道。

作者:付砾乐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