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于纸媒报道的网络传播论文范文

基于纸媒报道的网络传播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于纸媒报道的网络传播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基于纸媒报道的网络传播论文

一、事件概述

2013年1月4日,一场火灾将一位农村妇女以及她的“弃婴王国”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被誉为“爱心妈妈”的袁厉害感动了中国。一个月后,本以为这场火灾已经被各种新闻事件冲淡了热度,然而《人物》杂志的一篇长达八千字的深度报道《厉害女士》,让此事重回舆论焦点。2月3日,《人物》杂志官方微博用长微博的形式,刊发了两千字的《厉害女士》缩减版。文中指出,袁厉害收养一百多名弃婴,却将他们按优劣分级;她利用自己的声望做生意;在贫穷的外表下,她却拥有着众多房产。2月4日,长达八千字的《厉害女士》原文登出,被广泛转载,文中描述的内容与此前公众心中的道德模范人物形象形成巨大反差,引起网民热烈讨论,《人物》杂志一时间也成为众矢之的。2月7日,微博认证的袁厉害女婿通过新浪微博发表声明,称《人物》杂志造谣。对此《人物》杂志官方微博也贴出暗访音频录音证据作为回应,“袁厉害之争”成为一场拉锯战。此事件涉及道德与法律之间矛盾的讨论,且《人物》杂志的报道本身存在着报道手法、采访方式、语言用词等问题,这些不属于本文需要探讨的内容。《人物》杂志在微博上先抛出报道的缩略版,随后才完整版的做法,是出于兼顾杂志的发行、照顾订阅客户利益的考虑,但是此事件中引起争议最多的,恰恰是这篇缩略版。

二、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互联网上充斥着非理性色彩

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加速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阶层上升渠道不畅,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普遍存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普遍怀有焦虑情绪,对获得所处环境变动信息的需求增大,关注和参与公共事件的热情增高,对社会生活中负面现象的批判心理不断加强。以往,人们面对这种焦虑,能利用的发泄和疏导渠道比较有限,批判情绪表现在社会舆论中不明显。网络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由于网络传播特有的快捷性、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点,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媒体对于一场火灾中数个儿童伤亡的报道,使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了袁厉害这个农村妇女身上。通过进一步的报道,人们得知她是一位自费收养超过百名孤儿的“爱心妈妈”。中国式的伦理道德唤起了网民对近年来社会诸多道德失范现象的集体记忆,加之对某些政府部门长期不作为的不满情绪,赞扬袁厉害的民意便在网络上得以深化,形成了公共意见。然而《人物》杂志的深度报道《厉害女士》,却是对这一公共意见的彻底颠覆。虽然杂志的官方微博宣称这篇报道有完整的证据链条作为支撑,但是并没有在文章中得以充分体现。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形下,报道不仅没有改变受众对新闻人物的固有态度,反而使得网民的态度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进而引发了网民的道德仇恨。于是网民们极易将那种出于道德正义感上的愤怒,迁怒于发表这篇报道的媒体。网络中的道德仇恨,既受制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伦理观,又受制于主流的意见,网络“舆论领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舆论中介作用。网友们建构了舆论“金字塔”结构的不同部分:居于塔顶的是少数能够提出实质性意见的“舆论领袖”,位居塔身的是一些积极发言、灌水的中坚力量,位居塔底的是散乱点击的大多数网民。在这场网络的狂欢之中,“法不责众”的心理成为众多网友的黏合剂。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在对此事的评论中感叹,“微博实在不是一个探讨专业话题的理性空间”。因为在以微博为代表的公共网络舆论平台上,“公众舆论和道德批判很容易快速渗透、裹挟进来,从而导致———明明试图在探讨事实、却变成了探讨动机,明明试图在探讨报道本身的问题、却变成了探讨慈善人物是否应该被这样伤害的问题。”因此他建议,“不要对微博上的专业问题探讨寄予过高期待,更不要对中国新闻界在争议话题、事件的时候在网络上形成话语理性、专业共识抱有太高期待。”

三、浅阅读时代下长文阅读的衰落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的普及,阅读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人们的阅读方式正由传统阅读向“浅阅读”加速转变。随着浅阅读时代的到来,阅读媒介层出不穷,尤其是移动新媒体,以其影音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等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其次是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使得阅读内容空前拓展,除了印刷媒介如书籍报章杂志等提供的文字内容外,电子文本、视频、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软件负载的信息都可作为阅读的内容。作为网络时代新的阅读方式,浅阅读除了与传统阅读一样可以获取信息外,更注重追求阅读过程中的速度效率、视觉快感、需求满足和心理愉悦。浅阅读是搜索式、标题式甚至是跳跃式的阅读,是简单、浅显的信息提取,而不需要像传统阅读那样静心阅读、潜心思考,而是一次点击、一目十行的浏览,然后迅速跳到下一篇。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快速阅读的方法是由网络的特性所决定的,而微博则全方位地适应了这种阅读习惯,同时也加速培养着人们对这种习惯的养成。对于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而言,关注度和点击率始终是其追求的目标,短、平、快则是网络媒体新闻信息最主要的特性,深度是被放在第二位的。深度报道《厉害女士》全文长达八千多字,但是出于兼顾杂志的发行、照顾订阅客户利益的考虑,《人物》杂志在微博上先抛出的是仅有两千余字的缩略版,随后才完整版。但是引起争议最多的,恰恰是这篇缩略版。它用极具概括性的行文方式,略带主观色彩的语言,完全颠覆性的爆料内容,一经便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舆论反应。虽然有“长微博”这种专门设计的以图片形式长文的形式,但是在浅阅读时代,能够真正做到在大量新信息的冲击下仍能坚持把一篇长文看完的人,已经不多了。最常见的情况是,粗略阅读开头几行文字,然后滚动鼠标,发现剩下的文字太多,直接忽略或点击“收藏”,留待以后有时间再看(而实际上很少还会再看)。这就容易造成那些解释性、证据性、调查性的详细内容在阅读中的普遍缺失。人们往往凭借快速扫描式的浅阅读获取的支离破碎、残破不全的信息做出判断,而这种判断,如前文所述,往往又是夹带着主观批判色彩,缺乏理智的。于是,误读在所难免。

四、深度报道的网络传播策略

转型社会和浅阅读时代的到来,是无法阻挡的历史趋势,这一趋势已经对传统的纸媒信息传播,尤其是深度报道网络传播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面对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夹击,纸媒必须把深度报道这一传统优势继续发挥得更好;另一方面,面对深度报道的网络传播困境,纸媒应该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对深度报道的文本形式和传播手段加以改进,以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新的时代需要。首先是深度报道的多媒体化。纸媒的媒介表现形式仅限于文字和图片两种,如果只是单纯的照搬到网上,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科学研究表明,人在了解外部世界时,获得的信息中只有20%左右来自文字,而30%左右来自声音,40%左右来自图形和图像。传播过程中调动受众的感官越多,传播的效果就越好。互联网是多符号系统的大众媒介,可以承载最丰富的信息,最广泛地作用于感官整体。如果能综合化的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实现多媒体的深度报道,就会比传统的纸媒深度报道的整体效果好得多,也更能适应网络信息传播的规律。其次是用超链接的形式对报道进行详尽解释和背景阐述。对于深度报道来说,传播者通过有意地设置链接点,就能实现减少篇幅和丰富报道背景信息的双重目的。链接直接置于相关文字的旁边,使读到此处的有兴趣的受众能直接选择连入,更多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方方面面的前因后果,甚至“背景的背景”。这种背景通过网上信息的互联,是能够无穷延伸的,由此深度报道的“深度”,便也可以实现从有限深度向无限深度的飞跃。但多媒体手段和超链接的运用,不意味着报道自身的传统文本就不重要了。相反,一篇好的深度报道的文本必须是经过精雕细琢的,是经得起证据拷问和历史检验的。也正因此,归根到底,传统文本的质量是一篇深度报道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作者:朱筱丹单位: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2013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