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模式的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相对落后,信息综合化提供水平和便利性也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全球化在线交流,由于信息传播实力存在的差距,自然会形成网民对互联网使用的偏好。这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的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也形成了一定的阻力。网络环境下,网民本身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网络这一互动平台为网民主体意识的激发提供机制条件,并将其认知和情感方式提供联发机制。这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体系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提出的最大挑战。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普及教育,是以课堂、会议、报告、文件、事迹报告等形式进行点面单向的传播普及,受众往往报之以随意应对,勉强听取的迎合态度,收效微弱。思想价值观念体系须进行双向开放交流。互联网传播,网民作为互联网构筑主体,不仅接受而且传播信息,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单向灌输没有兴趣。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阵地上容易失去其主流价值观地位。然而,“网络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占领”[2]。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应站在人本角度,以互联网技术为突破口,结合其应用特征,进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结合运用,形成相应的全面价值观传播整合平台与机制。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利用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体系进行大众化传播,由于互联网的跨越性、开放性、兼容性及网民互动性,可以形成信息传播的互联优势,但同时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互联网模式与机制创新。
(一)传播素材转换和web2.0互动沟通模式
网络区别于传统媒体交流的特性,主要在于其随时随地的互动,并且具有信息原创的普遍性。近年来web2.0的发展及其应用,全面打破了原先单点、单向的大众媒体交流特性限制,新生网路传媒工具不断诞生并逐步升级,诸如即时新闻、个人主页或博客、微博、推特(TWITTER)、社区(SNS)、电子杂志等形式,为互联网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交换方式选择,也为互联网使用者的条件或背景网聚提供了可能。其中的网络互动性虽有别于现实互动,但其内容信息交流载体多元丰富背景下的实践,实质却是人们生活或学习以及工作实践。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价值判断标准和生活实践价值观念必然会渗入人们的网际交流和相应的活动中。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首先实现有别于以往传统课本教育或社会宣传的素材转变,迅速地将其融入人们的生活实践,使其不仅通俗化,而且形象化、生活化,从而获得网络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互联网接驳准备。另一方面,应快速从传播和反馈上建立匹配于现实互联网传播的模式。马克思主义教育传播工作者,应积极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应用形式化,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块,不仅要有定点传播,更要有集合各种网民群聚的社会化互联网平台模块,其中内含马克思主义批判、沟通的社区或现代网络移动应用平台素材,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的大众化传播形成共鸣基础。最后,要建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反复探讨反馈机制,特别是以web2.0技术构建诸如微博、互动空间、社区等工具平台,为广大网民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理解和互动反馈的基础平台。
(二)大众化传播的民主、开放的民议模式
互联网作为崭新传播工具的自由交流机制和公共沟通场域,有利于拓展大众网民虚拟交流的内容涉及领域,有助于一国信息特别是政治和行政信息进行广泛传播及其贴近民众生活化的实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来说,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和受益主体的一致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可以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形式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但要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还必须有宣传普及载体,必须转化为大众话语权。”[3]为此,可以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行政治理的互联网传播交流模式机制。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的平台传播,不仅可以促成广大民众的双向沟通交流,更能实现网民参政议政的民主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获得执政理念的广泛民众价值认同,这也是我国在进行民主治国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众社会生活实践,以及经济社会生活发展的具体要求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要适当放宽网民参与权限,降低言论约束限制,以利于政府与民间的意见沟通反馈;同时,开发基于上述web2.0平台的行政民议模式机制,并配套建设好网民隐私保护机制,从而形成民主文明和开放的议政环境;最后,要注意基于互联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这一民议模式下的谏策落实效率,特别对是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予以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以鼓励民议模式平台的后续积极性、主动性。“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4]。在民议模式平台基础上,应注重人主体性发展趋势,不断还原经典理论的实践意义,将其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民主参政议政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参与过程中体现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感知、认同与内化,并至最终的网络大众自由自觉的行为主体选择外化。因而,应在民议模式的网络传播应用基础上,加以引导控制,不仅促进更深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更将民议落到实处。
(三)基于共同关注的传播沟通模式
互联网传播已经显现出其特有的信息传播优势,互动联合的特性使其有别于传统传媒工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利用互联网的这一特性,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信息传播,而这种信息主要是指切合民众实际和关注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经典理论叙述,最终使其成为指导人们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有用指南。为此,要围绕web2.0各种应用功能,探索建立适合民众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普及率和影响度,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理论信息通过电子化,可以一次投入、多份拷贝、重复使用,充分扩大其社会影响[1]。在机制上做到网民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或网络条件进行马克思主义信息传播的便利,同时具备各类信息素材在模式沟通中的无限扩展可能,从技术条件和架构特性上开拓基于互联网web2.0原理的传播和集聚特性,从而获得兼备引导和组织协调特征的信息沟通模式。
总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完善,互联网正以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迅捷便利、自主开放等特性而成为人们传播信息、参与讨论及价值行为体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平台。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现实困境与问题,我们应该以素材转化模式、民众议政模式和信息沟通传播模式进行应对,从而建立更为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现机制。(本文作者:唐剑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