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事件传播论文:媒介事件网络传播经历与实质透析范文

事件传播论文:媒介事件网络传播经历与实质透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事件传播论文:媒介事件网络传播经历与实质透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事件传播论文:媒介事件网络传播经历与实质透析

作者:梅风格张莹李可基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分析方法

采用多层框架分析法对网络媒体报道及博客信息进行分析。通过预分析建立5个分析维度:①文章所在门户网站;②文章标题是否含有“致癌”;③文章对黄曲霉毒素M1的定义;④文章关注重点;⑤危害信息消息来源。每个分析维度又分为2~4级分析类目,再进行编码与信度检验。

科学性评价查阅4个国际权威专业机构(JECFA,EFSA,IARC,WHO)历年来对黄曲霉毒素M1的评价报告,根据这些报告引用的文献与研究证据级别,按照人体证据的多少从低到高对其结论进行评分(1~4分为体外及动物实验证据,5~9分为样本大小不同的人体病例对照研究证据,10分为人体实验证据)。每个指标取最高值作为科学评分标准值,用以评价媒体及博客文章。媒体及博客文章的评分则按照报道的危害可能性大小从低到高进行打分,1~5分为可能危害,6~9分可能性很大,10分为确定性危害。其中食物中毒事件死亡病例超过10人的均按最高级别10分评分。

数据的分析统计各维度类目中的频数,建立Excel数据库,列表描述结果,对“媒体关注度”和“用户关注度”及博文数量进行绘图描述分析。

传播过程12月24日之前“黄曲霉毒素”的网络用户关注度很低,25日网络用户关注度,博客文章都急剧增加,12月26日达到峰值,媒体关注度滞后一天在12月27日达到峰值;“黄曲霉毒素”的用户关注度与“牛奶致癌”的用户关注度的变化趋势几乎完全一致。

新闻所在门户网站检索到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商业网站,地方网站和官方网站的文章仅分别占15.09%和7.37%。

新闻报道框架的分析

1标题和内容的“致癌”表述媒体报道的新闻主题是牛奶的黄曲霉毒素超标,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毒”与“致癌”上,标题含“致癌”用语的网络新闻有160篇(占56.1%)。标题含“致癌”用语的博文有113篇(占91.9%),其中转载或引用网络新闻的文章有99篇(87.6%),原创的为14篇(12.4%)。97.9%文章提到“致癌”的同时没有进一步说明黄曲霉毒素在什么条件下产生致癌效应,更没有明确其所报道的黄曲霉毒素超标水平是否足以产生致癌效应,表现出“无条件”“致癌”的特点。

2对黄曲霉毒素M1的定义网络媒体新闻对黄曲霉毒素M1(AFM1)的定义主要是“AFM1就是致癌物”“AFM1就是黄曲霉毒素是致癌物”;博客文章对其的定义主要是“AFM1就是黄曲霉毒素是致癌物”“AFM1是黄曲霉毒素B1(AFB1)的代谢产物是致癌物”。

3新闻关注重点12月26日7个关注重点(频度)分别为:①问题奶的处理,是否流入市场(48);②事件的发生发展(38);③解释AF及其危害(37);④评价事件(17);⑤解释事件发生原因(27);⑥市/网民态度(10);⑦告知人们需要做什么(7)。27日各个关注点的关注频度分别为31,5,26,31,27,12,6;28和29日所有关注点都趋于下降。30日之后前3个关注点很少再被报道;后4个关注点的报道则贯穿整个事件始终。94.9%的报道对事件评价为负面,其中93.4%质疑与谴责企业,而对政府监管的不满达31.9%;“市/网民态度”中97.1%为负面(愤怒/恐慌/谴责等)。

4AFM1的危害分析结果显示肝、脾、肾、肺、睾丸、神经等病变科学机构证据评分均为3分以下,致突变、致畸、DNA/RNA损伤、体重减轻、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降低等危害科学机构证据评分均为5分以下,肝癌评分7分,消化道癌(胃癌、食管癌、前胃乳头癌),肾癌,骨癌,肠癌,乳腺癌,卵巢癌,泪腺癌及致肿瘤科学机构证据评分均为3分以下。除了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的食物中毒事件,科学机构证据评分与媒体危害可能性评分均取10分,两者相一致,上述各种危害效应在网络新闻中均被绝对化,危害可能性均被描述为10分即确定性危害。

5健康危害的信息来源调查显示新闻报到与博客文章(去除重复文章)中有关黄曲霉毒素健康危害的信息来源,来源途径庞杂,非医学专业人士占90%以上。

传播过程与特点

此次媒介事件爆发前,“黄曲霉毒素”用户关注度很低,事件爆发后“黄曲霉毒素”的关注度随着“牛奶致癌”新闻及博客的增加迅速增高,显示了社会对日常消费牛奶中含有致癌物的担忧,也提示了网络对舆论关注的传播作用。此次事件中商业网站的新闻数量与反应速度均远高于官方网站,提示官方媒体的时效性有待提高。

报道内容与特点

1AFM1的定义AFM1是AFB1的代谢产物是人类可能致癌物,其致癌性要小于AFB11~2个数量级,媒体对AFM1的释义直接等同于AFB1或一类致癌物,夸大了AFM1的致癌性,模糊了两者的区别;博文对AFM1的定义比网络新闻相对更具体。可以看出,博文的内容主要转述媒体新闻,但又不全然复制网络新闻;其所传达的信息虽然也夸大了AFM1的危害,但更接近科学。

2新闻关注重点随时间变化的迁移从事件爆发到12月26日舆论关注达到峰值期间,新闻报道的重点是“问题奶及其处理”等事件本身;12月27日后开始探讨事件的原因、影响和处理。此外,对事件的负面评价和市/网民的负面态度反映了目前社会上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与不满,同时也提示了媒体对社会舆论及反应的导向作用。

报道内容的科学性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AFM1的研究不多,国际权威机构对AFB1毒性的评价为:①急性毒性:a.以鸭雏对AFB1最为敏感,LD50(经口)为12~16μg/kg;b.1974年印度200个村庄暴发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推算每人每天平均摄入AFB1约为2~6mg达1个月之久,患者中无一例婴儿。②慢性毒性:恒河猴与食蟹猴发生肝肿瘤的TD50分别为156μg/kgb.w./天,848μg/kgb.w./天。③致癌易感性:AFB1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危害程度为30例癌症/(107人•年•ng/kgb.w./天),对表面抗原阴性者危害程度为1例癌症/(107人•年•ng/kgb.w./天)。

与上述研究结果对比,本次事件的AFM1水平为1.2μg/kg,不足以引起急性中毒,仅为慢性中毒剂量的千分之一,可见媒体报道的危害倾向于绝对化,分析原因,一方面在于传播规律决定了新闻报道求新、求奇、求轰动;也在于媒体从业者科学素质的欠缺,常常删减“过于专业”的信息,使传达出的科学信息不完整;另一方面,科学界的支持不足,信息来源中很多貌似专业,深究其实是外行。

媒体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无疑具有正面意义,但如果媒体过分追求轰动,则会造成社会误解与恐慌,适得其反。因此建议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时,对致癌物质定性应参照相关国际权威机构(JECFA,EFSA,IARC,WHO等)的研究结论,特别注意客观报道暴露量与危害效应的关系,同时向特定专业的医学专家具体求证,才有可能保证报道的真实准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