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论国风动画片跨文化传播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动画作为综合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与大众沟通的桥梁,是跨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播最小的单位是符号,文章以符号中含蓄意指理论为切入点,解读中国风系列动画“中国唱诗班”跨文化语境下符号的意义,使受众更清晰地了解中国风动画片的传播脉络,探究中国风动画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风动画片;跨文化传播;含蓄意指
“传播的最小单元是符号——信息是传播的材料,信息也总是表现为某种符号。”[1]符号与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索绪尔在日内瓦大学授课时提出了符号学这门学科,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索绪尔能指、所指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综合叶尔姆斯列夫的ERC观点提出的RC,即含蓄意指理论[2],含蓄意指体系中包括能指、所指和意指作用三个基本要素。随着符号学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符号学体系更加完善,于是便产生新学科电影符号学。电影符号学广泛应用于电影、动画电影领域。电影由电影语言组成,电影符号是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罗兰•巴特的学生麦茨认为,“电影符号学即被看作一种关于直接意指的符号学,又可以被看作一种关于含蓄意指的符号学”[3]。本文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结合符号学的含蓄意指理论,在电影符号中对中国风动画片内容及元素进行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角度的分析。
一、中国风动画片的发展现状
从1941年中国推出第一部中国风动画片《铁扇公主》开始,到《大闹天宫》《九色鹿》《牧笛》《山水情》等动画片,中国风动画片进入了早期的繁荣时期。中国风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传统元素、各民族文化等因素,是适应文化多元化趋势的艺术形式,也是对传统元素的再创作,涉及建筑、音乐、动画片、电影等领域。从迪士尼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到《魁拔》《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中国风国产动画的热映,该类动画片逐渐受到观众的喜爱。与此同时,中国风动画片《包宝宝》《白鸟谷》《连理枝》等在国内外各类动画电影节上广受关注;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2017年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给这届电影节增添了不同以往的中国元素、中国风,200平方米的中国联合展台集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动画艺术创作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风动画片体现了中国的地域特色,是中国文化的表现风格,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为中国元素的外延,精神层面为中国元素的内涵,两者缺一不可。万籁鸣曾说:“动画片一在中国出现,题材选择就与西方分道扬镳了,在苦难的中国,我们没有时间开玩笑,我们要让同胞觉醒。”[4]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与动画艺术形式相结合,丰富了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改编的《神笔马良》、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剪纸动画《骄傲的将军》、皮影动画《济公斗蟋蟀》等。“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为“上海嘉定800年”地方文化项目之一,2015年开始制作,由《元日》《相思》《游子吟》《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思》五部原创中国风动画片组成。该系列动画片将诗歌与嘉定地区人文故事相结合,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日》改编自王安石的古诗《元日》,以孩子的视角展现明代嘉定地区贺新年时的习俗。《相思》改编自王维的古诗《相思》,以红豆为叙事主体,讲述小秀才与六娘悲哀的爱情故事。《游子吟》改编自孟郊的五言诗《游子吟》,以棉衣为线,表达母爱的伟大,以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改编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主人公娄坚儿时才华横溢,长大后参加科举屡次失败,心情失落,后来在一次名士聚会饮酒中,偶遇小曼并得到开解的故事。《夜思》讲述了中国外交官顾维钧义无反顾维护自己的国家,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家国情怀故事。
二、中国风动画片跨文化传播的符号解读
文化特殊性的含蓄意指与使用者特殊的生活情境、物质文化、历史记录、大众传媒等因素有关,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表达的含蓄意指不同。但是,不同的文化系统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以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为所指。中国传统文化由中国思想、中国元素组成,以多样的符号化形式出现,蕴含了繁复的含蓄意义。受众通过动画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文化内涵解读,即为含蓄意指。下文从视觉元素、听觉元素、传统文化思想元素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
1.视觉元素符号解读从视觉特征的角度来看,符号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表现,还蕴含特有的文化内涵。创作者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将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与民族精神转化为视觉符号,搭建与受众相连接的视觉语境共通符号系统,有效传播信息。中国元素在动画中的运用经历了从外延到内涵的发展阶段,中国文化表达含蓄,能以一种内敛式的形态展现深层次的思想和情绪。如在《相思》中,红豆多次出现,是思念和爱情的象征,但是每次出现的红豆,不仅是不同种类的红豆,还蕴含了不同的含义(见图1)。出现在簪子上的红豆为“相思子”,王维诗中的红豆,色泽鲜艳但有剧毒,就像秀才与六娘痛彻心扉的爱情;秀才母亲做的红豆羹,送给六娘的红豆,以及六娘给秀才喝的红豆羹为“赤豆”,象征了童年时代纯真无趣、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从符号学角度看,红豆这一符号从物质实物变成爱情的象征,作为短片中重要的叙事元素。在角色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不仅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还被赋予符号的意义(见图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故事发生在明朝,通过短片人物所戴的官帽可区分角色的地位。娄坚戴的儒巾为古代读书人所戴的头巾;朱济之的造型为明代武将;娄坚老师徐学谟戴的为四方平定巾,是明代儒生、职官代表性的巾式。《游子吟》中小白鼠的角色设计也具有符号意义,小白鼠肚子上印有“魁”字,“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文运兴衰的神,繁星成为中国的汉字,象征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元日》中孩子的造型设计采用的是中国年画中的娃娃造型,童子头、胖嘟嘟的脸蛋,穿着小棉袄,寓意着美好幸福。《相思》中秀才简单的造型与六娘富家子女造型形成对比,表现了秀才家境的清贫与六娘家境的富贵,暗示了他们的爱情会因为门第世俗的观念而结束。在场景设计中,设计者根据动画角色活动的环境进行设计,每一部动画片的场景细节都彰显中国风。《元日》中的有趣糖人,各式各样的灯笼,舞龙表演,孩子们蹦蹦跳跳,大人们赏灯看景,勾勒出人们在街上购年货时繁荣热闹的景象。《相思》中的场景,牌坊、小桥、流水、人家、橹船、桥街相连、深宅大院、石板路等构筑了江南小镇的风貌。《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众才子夜游西湖共度中秋佳节,在满是灯笼的西湖游船上,才子们吟诗作对,推杯换盏,圆月当空,灯火万家,烘托了团圆祥和的氛围。《游子吟》故事发生在清代的四合院中,家中灶台的设计为嘉定地区灶头的样式,主人公王鸣盛升迁过程的背景为“梅、兰、竹、菊”,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高尚的品格。
2.听觉元素符号解读音乐是民族艺术的精髓,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在“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中,中国风音乐与画面相互配合,让受众领略到中国风音乐的独特魅力。在声音设计中,中国风音乐与音效相互配合,将受众带入故事中。《元日》中以点爆竹的音效开场,片中孩子们调皮玩耍的声音、清扫院落的声音、燃放爆竹的声音都蕴含着浓浓的年味。《饮湖上初晴后雨》开场用沉重的脚步声来表现娄坚失意的心情,小曼的一首南曲《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及劝说,解开了娄坚的苦闷之情;《游子吟》以清脆的笛声开场,笛声、箫声贯穿整个短片,火苗变换造型时运用了中国戏曲音乐。
3.传统文化思想符号解读从传统文化思想方面来看,《相思》运用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构建了“仁”“礼”文化,展现的是一种淡淡的遗憾,以此来表现悲剧的爱情。《元日》用过春节时的氛围和一碗贺年羹,让受众感受到古代嘉定春节里的世情况味,表达安贫乐道的思想;《游子吟》展现了中华民族孝道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当娄坚跌入人生低谷时,伙伴们用诗词歌赋来鼓励他,告诉他“守得云开见明月”的道理;《夜思》以宏观的视角,用民族气节来展现中国风,弘扬了家国情怀。
三、对中国风动画片跨文化传播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是创作者灵感的源泉,是中国风动画片跨文化传播的根基。创作者不仅要在视听语言中传承传统文化,还要注重价值观的跨文化传播。国产动画片只有深度挖掘中华民族的内在美,才能更好地展现民族精神,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在这方面,“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做了很好的尝试。动画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角色的造型、场景的设计、细节的刻画、感情的渲染、剪辑的用心、配乐的讲究、古诗的融入等,不仅将电影语言的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将物镜、情境、意境完美结合,形成了情与景融、意与境通的艺术境界,通过意境的表达,使受众身临其境地沉浸在中国故事中。这些中国风符号,既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又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现,具有含蓄意指的功能,能够引发受众的认同和情感共鸣,给受众带来遐想的艺术空间。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基础,十八大以来,在讲话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增强了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中国动画蓬勃发展之际,我们必须深挖中国文化内涵,尝试用不同风格的“中国风”“民族风”去表现中国文化,创作出得到世界观众认可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彤.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传播与发展[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18.
[3][法]麦茨.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M].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闫李.九旬还念悟空情——访万籁鸣先生[N].中国文化报,1990-07-08.
作者:肖林 李炫錫 单位:韩国东西大学数码内容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