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传统文化传播与新闻人才培养关系范文

论传统文化传播与新闻人才培养关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传统文化传播与新闻人才培养关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论传统文化传播与新闻人才培养关系

摘要:结合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新闻人才培养,分析了现阶段,我们该如何定位传统文化的作用,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有用之用”,并对传统文化传播如何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对接作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播;新闻人才培养;有用之用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我们这种应用类高校中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结合我们会议的主题,我们探讨一下传统文化传播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1传统文化传播以及在新闻专业学生中的接受现状

1.1传统文化传播现状

“有用之用”还是“无用之用”长期以来,在高校中,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定位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性课程。”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作用也更倾向于其“无用之用”。认为传统文化是构成学生思维底层的基础知识,是潜移默化地构筑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知识,其作用是难以察觉的,但又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定位固然很有道理,但也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模糊。因此,很多学生会产生如此疑问:“我了解这些到底有什么用?假使我不知道老子思想对我找工作会有什么影响?”这不仅仅是像我们这样的应用型高校学生的问题,这也是很多综合类高校,甚至是文学专业学生的问题。甚至这种定位造成的学生认知上的模糊也很大程度上文学学科发展的尴尬局面。如在很多综合类高校中,文学固有的优势地位已然不复存在。以文学为依托建立起来的新闻学院、影视传播学院等纷纷挣脱文学院的怀抱,自立门户,发展得风生水起。而基础性的文学专业与之相比则冷清许多。面对这样的问题,也有许多专家开始重新审视文学的作用。他们认为文学的作用不再仅仅是“无用之用”,更是与学生当下生活、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有用之用”。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我们也有必要来思考传统文化对学生有何“有用之用”。对传统文化“有用之用”的发掘就会让学生更容易将传统文化与自己的专业和未来规划结合起来,这样,传统文化知识就不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点缀,而是必需品。

1.2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态度和了解程度

根据课上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虽然有兴趣,却缺乏深入下去的耐性。因而,整体而言,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尽如人意。他们的兴趣更多地被纷繁复杂、五光十色地各类资讯所吸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传播传统文化:一是需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切实作用;二是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方式的对接,形成丰富立体的传播形式。

2传统文化在新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1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导向意识

作为新闻工作者,首先要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并树立新闻导向意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决抵制格调低俗、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第二条第二款)以及“维护采访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尊重采访报道对象的正当要求,不揭个人隐私,不诽谤他人”(第三条第二款)但是在现在的自媒体时代,以蹭热度、吸引眼球为目的的新闻越来越多。单靠条款已然很难对新闻传播者作出有效规范。所以我们看到,李咏的去世在引起人们对生命无常的唏嘘感叹之余,也引发了对其消费式的报导。近期,一篇题目为《高晓松:李咏的真正死因并不是癌症》的文章引起了网上的热议,也引起了高晓松的愤怒。很显然,此文的作者就是想借用名人效应来获得高点击率和转发率。但是这一做法却丧失了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儒家思想提倡“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这是在强调为人处世要遵守基本的道德原则,所谓“君子慎独”。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毫无原则地肆意而为将无法让人坦然面对自己。儒家学说又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都是在提醒我们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多一点对儒家文化地了解,恐怕此类缺乏道德底线地文章就会少一些,而网络环境就会好一些。如果要梳理2018年地网络流行语的话,恐怕“座霸”会成为排名靠前的一个。从孙博士霸座成为网红开始,网络上对座霸的报道可谓层出不穷,甚至组建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座霸家族。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禁要思考,诸如此类的报道是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呢还是加速了世风日下的脚步?座霸的新闻价值如何?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一个座霸被报道出来,无数个座霸接踵而至。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在这一报道还看到了甚至列车员对于座霸都没有有效的措施,这更让座霸坐得理直气壮。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强调“清净为天下正。”大多数人都遵守相关的规定,认同按票就坐的规则。对于少数强词夺理的座霸者,只需按规定处理,无需大张旗鼓地宣传。“无为而治”地处事原则可以让学生在选择新闻事实时关注新闻地导向性,而不是一味地以猎奇的心理选择新闻点。

2.2传统文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从我带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论文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亟待提高。作为大四的即将毕业的学生,多数尚未形成严密的有深度的思维习惯。目前,新闻传播类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基本以个案研究为主。在写作过程中暴露出面上的问题就是:重现象描述,轻问题分析,建议与对策缺乏针对性。从论文字数分布看,对个案的现象描述基本可占论文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原因分析部分和对策建议部分往往草草收场,整个论文头重脚轻。从论证过程而言,学生现在能做到的是根据资料讲清事实,但深入的分析就很难做到,对策建议基本就是空泛而谈,缺少针对性。究其原因,还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待提高。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不乏逻辑严密、论证严谨、语言苍劲有力之作。时常研读此类作品,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深入分析问题的习惯。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这段话是老子论证辨证统一律的经典。这段话虽然字数不多,却有着严密的层层递进的论证体系。首先提出美与丑、善和恶两对辨证统一的概念。进而由点及面,引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一系列辩证统一概念,从量变到质变,论证了辩证统一律是道变化的主要规律。最后的结论是“圣人”掌握这个规律,则会以无为原则行事。论证过程简洁严密,体现出老子哲学的思辨之美。再如,同为道家思想代表的庄子,其论证雄浑大气,语言犀利,充满了雄辩之美。如在《人间世》中,庄子假托孔子与颜回的故事提出了“心斋”的思想。孔子从颜回欲到卫国的动机、准备等入手,分析了人性复杂的一面,由人性的复杂分析了颜回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面对暴虐的卫君将会面临的危险,逐步引导颜回认清自己,最后提出“心斋”的“唯道集虚”的思想。而另一面,颜回的形象也在孔子的层层分析中慢慢发生着变化,最终从一个简单鲁莽、盲目自信的颜回变成“未始有回”的虚静的颜回。庄子的论证如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体现了非凡的雄辩气势,说服力很强。老庄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恰恰是今天我们学生缺乏的,因而,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2.3传统文化与创意能力的培养

随着网络平台的日益成熟,综艺节目和IP剧已经成为现代网民基本的休闲方式。我们简单梳理一下近几年的综艺节目,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综艺创意引进的多,本土创意少。IP剧的特点:一是产量多,但精品少;二是同质化现象突出。这两种现象都指向了我们的创意能力。2015年由山东影视集团推出的IP剧《琅琊榜》是难得的精品,直到今天,依然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该剧中胡歌饰演的梅宗主的形象已成为经典。《琅琊榜》作为一部架空历史IP剧,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内容上,传统文化中的江湖侠义和朝堂权谋相映生辉,构筑了一个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形式上,无论是服饰发冠的细节还是礼仪规程的讲究,都极具古风特点,在剧中大量出现的古典诗句和四言体的台词形式也大大增强了该剧的古典特色。这些都让这部IP剧成为古装剧的经典。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可以给创意提供灵感与机会,反之,传统文化也需要现代创意传播手段将之发扬光大。近年来,诸如《诗词大会》、《经典永流传》等综艺节目成为新一批的网红,标志着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对于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创意传播的意识。

3传统文化传播如何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对接

3.1倡导经典阅读———了解经典

马克•吐温曾调侃说:“所谓经典,就是大家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我们首先应该打破这一经典魔咒。在学校倡导阅读经典之风。让经典走下神坛,走进同学们的生活。让经典的名字不再只是少数人装点门面的工具,而是要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阅读、了解。现在学校正在努力营造阅读经典的读书风气,这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3.2倡导文本细读———深入经典

建议从大一开始,由导师负责成立经典读书会,提倡文本细读,定期讨论交流,品味经典作品的内容、结构、语言等特色。并能够根据经典作品的启发进行练笔,锻炼学生的思维写作能力。力争在大学期间,每个同学能够读通1-2本传统文化典籍作品,并能够适度融会贯通。

3.3从历史反观现实———读活经典阅读

经典的作用是用经典照亮现实。经典作品的魅力在于其意义的超越性。因而经典要延续需要我们活学活用。他们或者给我们提供生活经验,或者给我提供创意灵感,或者帮我们反观自身。读活经典,活用经典才是我们的目的。

4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要转变将传统文化只定位为人文素质提升的无用之用的定位,探讨、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用之用。更要切实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入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当中,不仅仅是体现在相关课程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思维、工作和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谷明.论融媒体背景下对新闻人才的伦理教育[J].现代商贸工业,2017,(4).

作者:谭少茹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