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剖析通讯系统的技术状况管控范文

剖析通讯系统的技术状况管控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剖析通讯系统的技术状况管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剖析通讯系统的技术状况管控

技术状态标识又包括了5项主要活动,即:(1)选择技术状态项;(2)确定每个技术状态项所需的技术状态文件;(3)指定技术状态项及规范文件(包括内部和外部接口文件)的标识号;(4)发放技术状态文件;(5)建立技术状态基线。对于技术状态标识的认识常常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将制定技术状态文件误认为是技术状态标识的内容。实际上,制定技术状态文件是设计内容,不是技术状态管理内容,制定技术状态文件是设计人员的任务,而技术状态标识是技术状态管理人员的任务。二是误将给项目及其文件以标识号误认为是技术状态标识的全部活动。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指定标识号只是技术状态标识5项主要活动其中的一项活动,而技术状态标识最重要的活动是选择技术状态项和建立技术基线。

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控制是对技术状态项基线的控制,也就是在技术状态基线建立之后,对相关技术状态文件更改所进行的控制。对于非技术状态项,或者技术状态基线未经正式审查或审核建立之前,对相关文件的更改不实行技术状态控制,但必须按照各单位的《设计文件更改制度》《图样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只有在基线建立之后,对技术状态项的更改才要实施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纪实的内容包括已确定的技术状态文件、提出的更改状况和已批准更改的执行情况;技术状态纪实的具体活动或形式是对上述内容所作的正式记录和报告。

技术状态审核通常有两类:功能技术状态审核和物理技术状态审核。功能技术状态审核是指为证实技术状态项是否达到了功能技术状态文件(功能基线加上已批准的更改)和分配技术状态文件(分配基线加上已批准的更改)中规定的功能和性能特性所进行的正式检查。物理技术状态审核是指为证实已制出的技术状态项是否符合其产品技术状态文件中规定的物理特性所进行的正式检查。每一个技术状态项都应进行功能技术状态审核和物理技术状态审核。对通信系统实施技术状态管理就是为了确保通信系统研制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技术状态文件都与其相对应的已制定的技术状态项文实相符,而技术状态审核正是为判断技术状态项是否符合技术状态文件所进行的正式的检查。技术状态审核的具体形式通常是在通信系统研制完成以后,由供需双方对其所进行的验收。在美军的研制程序中,在其工程研制阶段的后期和生产部署阶段的前期,进行功能技术状态审核和物理技术状态审核后,研制产品即可进入成批生产,不再进行合格鉴定。通常,对通信产品的技术状态审核是在产品完成研制后,对已制成品的最后审核和验收,审核和验收的内容包括技术状态项和通信系统的所有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包括:功能、性能、物理特性、环境适应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可测量性等等,即技术状态文件规定的所有内容。

一个具有良好的技术状态管理的项目可以确保:设计的可追溯性;更改受到控制并形成文件;接口得到定义并便于理解;产品及其支持文件保持一致。总之,技术状态管理可以使得通信系统、分系统、技术状态项的研制、生产、使用能有序或顺利地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Configuration一词的译法,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名词引用后,就有多种不同意见。在英汉技术词典中,该词的直译为外形、轮廓;构造、构型;配置等。当时,用法较多的是构型、技术状态和配置。1987年颁发的《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条例》提出了要实行技术状态管理的要求,并明确了技术状态管理的内容就是Configuration的内容。针对软件研制的特点和习惯,软件采用了“配置”的提法,故,软件的配置管理就是技术状态管理在软件工程中的具体形式。

技术状态管理

根据技术状态管理的4个工作内容,通信系统的技术状态管理应包括以下活动:选择技术状态项;确定每个技术状态项所需的技术状态文件;指定技术状态项及规范文件(包括内部和外部接口文件)的标识号;发放技术状态文件;建立技术状态基线;对技术状态进行审核、纪实和控制等等。技术状态管理是以技术状态项作为单元来进行的,恰当地确定技术状态项是有效进行技术状态管理的首要内容。技术状态项的定义为:“能满足最终使用功能,并被指定作为单个实体进行技术状态管理的硬件、软件或其集合体”。选择通信系统的技术状态项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条件予以判断:(1)能满足最终使用功能,即该项目具备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通信系统一般更侧重于功能特性;(2)被指定为单个实体,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独立的单个的实体而不是一个普通的零、部件。只有这种项目才能对其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进行标识控制和审核,才有进行技术状态管理的必要。

技术状态管理的策划是技术状态管理过程的基础。技术状态管理的策划包括:确定产品技术状态管理活动的人员与职责;明确技术状态项;确定产品技术状态管理的里程碑;确定每个技术状态项所需的技术状态文件;指定技术状态项及规范文件(包括内部和外部接口文件)的标识号;明确产品技术状态管理各项活动的管理流程,包括:技术状态文件发放、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纪实及技术状态审核;分承制方/供应商的控制;数据管理等等。技术状态的管理最终是对技术状态基线的管理。技术状态基线即是在技术状态项研制过程的某一特定时刻,被正式确认、并被作为今后研制、生产活动基准的技术状态文件。GJB3206A-2010标准明确要求确定三种技术状态基线:功能基线、分配基线和产品基线。

技术状态基线的具体形式是技术状态文件。在研制初期阶段,首先制定系统级的功能技术状态文件,确定功能基线;根据功能技术状态文件,即功能基线的要求,在下一研制阶段中,制定描述各技术状态项功能的技术状态文件,即分配技术状态文件,确定分配基线;根据分配技术状态文件,即分配基线的要求,进一步制定产品制造所必须的各类文件、图样,即产品技术状态文件,确定产品基线。上述技术状态文件在不同的研制阶段进行编制,批准和保持,且在内容上逐级细化,即构成各级的技术状态基线。通过对设计基线的控制实现对通信系统、分系统及技术状态项的研制工作控制,同时,基线也是转阶段决策的重要输入。至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说,通信系统的技术状态管理实质是就是以技术状态项作为单元,对技术状态项及通信系统产品技术基线的管理。

通信系统技术状态管理实例

某通信系统是一个可自组网的移动通信系统,通过移动交换机可实现整个系统的动中通,并实现与多种网系的互联互通。该系统包括移动分系统、移动交换机;其中移动分系统包括移动基站和移动终端,一个移动基站可带50个移动终端。

(1)对系统按组成进行结构分解,形成WBS(工作结构分解)图,如图1所示。根据该通信系统结构分解,可列出该系统的项目编码表,见表1。

(2)确定技术状态项根据通信系统的特点,选择准则至少有以下3条:

1)系统项目;

2)用于通信系统管理和信道分配与接入的项目;

3)对功能性能起关键作用的项目。

按照上述四项准则,该系统的技术状态项为:

第一级:依据准则1,移动通信系统为技术状态项。第二级:依据准则1,移动分系统为技术状态项;依据准则2,移动交换机为技术状态项。

第三级:依据准则3,移动基站、移动终端为技术状态项;依据准则2和准则3,移动交换机的主处理单元、网关单元、接口1单元、接口2单元、A接口单和接口4单元为技术状态项。

第四级:依据准则3,移动基站的基带单元、发射单元、接收单元和功放单元为技术状态项。故该通信系统技术状态项如表2所示。

(3)确定技术状态计划

GJB3206A-2010中附录B针对技术状态管理计划进行了说明,文中明确:技术状态文件的载体形式和文字格式按自行规定执行,但给出了通常应包括的13项内容。分析文中给出的13项内容,其中有半数内容当产品类型一定,则内容即可确定。故就通信产品而言,可针对不同的产品类型编制不同的技术状态计划。每一名设计师或相关人员进入该产品设计团队,必须先学习技术状态计划,了解进而熟悉该产品类型技术状态管理的基本职责和要求,包括:技术状态管理的职责;技术状态项及规范文件的标识方法;技术状态文件发放、控制、纪实及审核的要求和流程;分承制方/供应商的控制规定;数据管理规则等等,此后才能从事该产品相关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其中有一部分内容,虽然是同一类型产品,但针对不同的设计和开发项目其内容必然不同,如技术状态项的选择,技术状态文件的识别等等,针对这些内容必须编制一对一的技术状态计划。这部分内容可单独形成技术状态计划,也可放入该项目的设计和开发计划之中。

(4)技术状态基线的确定

在项目论证阶段,与顾客协商确认技术状态要求;项目确定以后,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移动通信系统(第一级)功能基线的技术状态文件。在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移动通信系统(第一级)分配基线的技术状态文件。移动通信系统(第一级)分配基线的技术状态文件即是第二级移动分系统和移动交换机的功能基线的技术状态文件。在技术实施方案设计阶段,由移动分系统和移动交换机的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移动分系统和移动交换机的分配基线的技术状态文件。移动分系统的分配基线的技术状态文件即是移动基站的功能基线的技术状态文件。同样移动基站的技术负责人应依据移动基站的功能基线技术状态文件组织编制移动基站分配基线的技术状态文件。最后,当系统设计定型后,所有技术状态项的产品基线确定。

结束语

技术状态管理是产品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产品进行技术状态管理,实质上可使技术状态项达到货架产品的水平,大大提高了设计产品的可复制性,生产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产品技术和信息的可追溯性。同时,也可使企业的知识成果得到可靠的保存和固化。可见,技术状态管理对于顾客和企业都是非常重要而又有价值的技术管理活动。

作者:翁志坚易大文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