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四力让红色记忆在融媒体传播下闪光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2021年,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纷纷以各种方式庆祝建党100周年。南通广电记者开动脚力、提升眼力、动足脑力、挥洒笔力,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永远跟党走》,让“90后老党员们”的故事更具感染力,让红色记忆在融媒体传播语境下“闪光”,让红色主旋律不断升华。
从1922年南通籍最早的共产党员吴亚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带回家乡,到1926年中共南通独立支部成立;从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立,到1949年南通城解放……在南通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一代代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谱写了壮丽篇章。南通广电传媒集团融媒体指挥中心和新闻综合频道搜集整理南通籍和在南通工作过的革命老人资料,最终确定了11位有故事、有特色、表述能力强的老党员作为采访对象。他们中最年长的已有100岁,最年轻的也90岁高龄,其中两位还是将近百岁的“红色夫妻”。2021年“七一”前夕,电视栏目《南通新闻》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永远跟党走》,掌上南通APP、江海明珠网及集团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同步呈现。此次大型系列报道既是生动的党史教育,也是宝贵的历史资料收集。
一、牢记初心开动脚力,寻找最佳切入点
“90后”老党员们的革命与奋斗故事,共同见证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摄制组下沉到南通各县区,远赴南京、无锡等地,精心策划,用心打磨,力求将最丰富的镜头、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展现给观众。为了拍摄“90后”老党员、南通市委原副书记李明勋老人,记者六次拜访。第一次由集团总编辑带着记者去认门,了解基本情况,初步确定采访主题。第二次登门,记者和李老一起讨论采访提纲,查看过去的资料、照片。李明勋14周岁就入党,当过新四军的报务员,新中国成立后做过记者、编辑,后来走上领导岗位,曾任中共南通市委副书记、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对采访非常重视,本着一贯认真踏实的作风,把要回答的相关内容工工整整地写在信纸上。第三次摄制组上门,拍摄地点在李老家客厅的一排大书橱前,采访非常顺利,但回放镜头时却发现,景别单一,缺乏感染力。怎么办?联想到李老叙述中提及他是在1946年南通爆发“三•一八”惨案后入的党,记者灵机一动,在征得李老同意后专门邀请他去参观南通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里有“三•一八”惨案的详细介绍,馆外空地上还矗立着一座“三•一八”惨案纪念碑。李老参观时情绪激昂,深情回忆起当时和班上同学自发聚在一起,声讨国民党特务罪行的情景,记者也因此捕捉到了最生动的镜头语言。打动人心的故事需要一个好的切入点。如何为李老的入党故事添上画龙点睛的一笔?记者了解到,李老一直不忘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建党100周年之际,90岁高龄的他不辞辛劳参加多场演出,有时甚至排练到深夜。摄制组跟拍了一次彩排和一次正式演出,终于在第六次拜访之后,为这篇新闻报道找到了最佳切入点——李明勋老人在“不忘初心,我的入党故事”演出中的一段高潮:李老寸头白发,满面红光,激情满怀,挥起右拳为自己打节拍,唱起“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再现南通城解放时欢欣鼓舞的场景。现场音配上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让大家非常想了解这位年逾九旬的老党员的传奇经历,由这段精彩的演出画面带出李老的革命故事,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凝心聚神提升眼力,挖掘人物闪光点
人物报道最忌讳千篇一律,做成生平简介。如何让“永远跟党走”这个系列的十多个人物各具特色,各绽风采,需要记者沉下心来,潜心观察,善于发现。1924年出生的顾斌,14岁走上革命道路,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又作为南通最年轻的区委书记,背起枪带着队员们与日伪军作战,曾是抗日战场上的“威胆女侠”。顾老多次接受过采访,她的革命经历许多南通人耳熟能详,如何从众多资料中挖掘出闪光点,这就考验记者的眼力了。顾老年事已高,还患有轻微的阿尔茨海默病,一句话能如单曲循环般重复七八遍。记者向她提问,她能跑题十万八千里,记者只能轻轻打断,把她的思绪拉回来。采访时间一长,老人的状态便不太好。为了调动她的情绪,摄制组暂时停止采访,请老人打上一段太极拳,弹她最爱的电子琴,和她一起唱起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老人的心情一下子愉悦起来,回忆起她入党时候的一个细节。“你们见过的最小的党旗有多大?我见过的最小党旗就火柴盒那么大,折着放在火柴盒里的。”…火柴盒里的党旗?记者立即意识到这里面很可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1940年2月,从南京随母亲到如东避难的顾斌,被当时担任她中学老师的地下党组织成员顾尔钥悄悄带到家中。顾老师面对这个小小年纪却已参加过无数次抗日宣传活动,在群众集会中多次慷慨陈词的顾斌,庄重地掏出一个火柴盒。顾斌接过,打开一看,瞬间热泪盈眶,里面竟躺着一面折叠着的党旗!就在这面特殊党旗的见证下,16岁的顾斌,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面藏在火柴盒里的小小党旗,成就了一个少女伟大的革命理想,也成为整篇报道中最打动人心的闪光点。
三、与时俱进动足脑力,深入挖掘关键点
一个大型系列报道,记者要动足脑力,让报道不但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将平凡的故事加以升华,这样展现出来的人物才能熠熠生辉。95岁的严公然老人出生在南通,他抗战时期就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企业工作,见证了近代工商业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发展。记者在多次与他沟通、实地参观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展览馆后果断决定,简要介绍他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曲折经历,重点从“严公然作为党培养的财经干部,一直随时代前行”这个角度深挖下去,展示他独特的成长道路。革命战争结束后,最重要的就是建设国家。严公然渡江南下,从南通来到无锡,他专心学习经济工作的知识、技能和理论、政策,从最早接管无锡的三和米厂,到赫赫有名的无锡茂新面粉厂公私合营,从“大办工业”中无锡电机厂的创办,到主政无锡柴油机厂和无锡压缩机厂,把那些作坊型的小厂渐渐扩充为拥有上千职工和成套设备的大中型企业。改革开放后,他又当选为全国企业家协会12个常务理事之一,1985年,随中国第一届企业家代表团赴日本考察。老人活灵活现地讲述自己的这两次辉煌经历,当他说到“不懂日文怎么办?学啊!临时抱佛脚。一到日本一下飞机,就要填表格,正好派上用场了”时,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乐观爽朗的精气神儿都被镜头记录下来,后期巧妙地剪辑在一起,成为一股直击人心的力量。
四、别具匠心挥洒笔力,让故事更加生动饱满
采访制作《永远跟党走》大型报道时,每一篇记者都会紧扣主题,挖掘革命老人身上最突出、最值得歌颂的闪光点。但是平铺直叙的故事显然缺乏感染力,这时候就需要记者运用平时练就的笔力,别开生面,层层递进,让故事更加生动感人。吴尧老人1930年2月出生在如东岔河,1946年参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期间,他既是战地记者,又是文艺骨干。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吴尧是这次战争的亲历者。喀秋莎火箭炮发射出一枚枚炮弹这篇新闻报道的一开始,记者就运用了“金城战役”的历史资料,轰隆隆的炮弹声一下子把观众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尧见证了无数的战士把最后的呼唤留在朝鲜的万山之中,战士们思念祖国,热爱祖国,让火红的枣骝马快快把他们的书信送到国内的亲人手中吧!他因此谱写了歌曲《马儿飞奔吧》,获得军功章一枚。如果故事讲到这里戛然而止,似乎稍显平淡。采访中吴尧说,他之所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奋勇作战,忘我创作,是因为始终牢记自己入党时的誓词: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他是怎么入党的呢?记者笔锋一转,在这里插入了吴尧的入党经历:1948年,吴尧在淮海战役中使出奇招,在距离敌人最近的壕沟里用二胡拉了一首《思乡曲》,感化了大量国民党士兵,不战而降,自己因此火线入党。音乐在吴尧手中,可以是鼓舞士气的号角,也可以是瓦解敌人的武器,前后两个故事巧妙地衔接呼应,使英雄故事一下子生动起来,英雄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
五、结语
《永远跟党走》系列报道播出之前,南通新闻频道、社教频道和影视频道便滚动播出长达两分钟的宣传片:在《不忘初心》的音乐声中红旗猎猎迎风招展,革命老人们年轻时与年迈时的照片一一闪出,今昔对比。每位老人最出彩的一句感言穿插其中,五星红旗映衬着党徽迎面而来,“永远跟党走”的苍劲红字定格在眼前,深沉、庄重而又激越、喜庆。精剪后的一分钟缩微版视频则在集团微信公众号矩阵、视频号矩阵、微博、室外大屏以及江海明珠网、掌上南通APP同步推出,为大型系列报道预热。《永远跟党走》十篇人物报道篇篇坚持“守正创新”,一个主题多元传播,在传统电视栏目《南通新闻》中播出的同时,也在“微传播”上下足功夫,充分利用“江海南通”“城市日历”“崇川新闻”等官微、视频号以及掌上南通APP、江海明珠网、粉丝量近50万的南通广播电视台抖音号的影响力,进行全方位展播,打造立体式宣传阵线,变单一、单向报道为全媒体、多维度传播,仅掌上南通APP的点击转发次数就已过万,观众反响热烈,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大型系列报道《永远跟党走》的采访拍摄是南通广电传媒集团以创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的又一尝试。革命年代华夏儿女在特殊时期共纾国难时所彰显出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十分重要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力量,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有责任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作者:陆中玉 单位:南通广电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