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提升策略范文

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提升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提升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学术期刊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刊发数量快速增长,且国际影响力也在持续提升,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始终制约着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提升。对此,我国学术期刊在加强编辑队伍和编委队伍国际化建设、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加快学术期刊“走出去”步伐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创新实践。未来,我国学术期刊要在增强学术自信、构建合理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发挥“互联网+”技术传播优势等方面继续努力,让学术期刊走上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关键词】学术期刊;国际化;传播力;影响力

15世纪欧洲发明印刷机后,人们通过出版书籍来传播研究成果,但科学家逐渐意识到这种方式的滞后和不便。自17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家群体内兴起了一种用信函交流研究成果的方式,这就是科学期刊的萌芽。如今,学术期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出版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代表着国家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对反映国家科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

1.学术期刊发展速度加快我国学术期刊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科学研究的迅速崛起,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较为齐全的期刊出版体系。据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介绍,截至2018年,我国科技类学术期刊最高达5100种,较1978年的780余种增长了6.5倍;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体量虽然不及科技类学术期刊庞大,但在数量上也发展到了2660种,基本满足社会、人文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需要。

2.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一方面,学术期刊数量的快速增长,为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奠定了扎实基础,越来越多的高水平期刊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得益于我国教育事业、出版行业、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的发展,学术期刊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建立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编辑队伍和国际化的编委队伍,为扩大我国学术期刊的世界影响力提供了支持。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学术期刊在2017年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79.7万次,比2016年增长了13.08%。

3.学术期刊发展不均衡虽然我国的学术期刊已经走向世界,但科技类与社科类学术期刊的比重仍不均衡。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遴选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名单中,2012年有175种科技类、34种社科类期刊入选,社科类入选期刊占比约16%。到2017年,社科类入选期刊增加至60种,但占比却降至不到总数的1%。从学术期刊与行业发展的匹配度来看,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与对应行业在国际领域的知名度是不匹配的。以航空航天领域为例,我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世界第三个掌握自主建造载人航空器的国家,神舟系列飞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研发成果举世瞩目。但在航空航天SCI收录期刊目录中,美国入选期刊有16种,英国有6种,中国仅有1种,这与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情况极不匹配,严重影响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不利于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和传播。

二、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的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之所以在国际领域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在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中,西方的期刊运营经验丰富,学术期刊市场体系完善;另一方面,当前世界众多学术期刊是在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体系上建立起来的,西方发达国家把控着更多的话语权。因此,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首先要融入并善于利用西方的语言系统,建立具有国际化水准、国际化标准的编辑、评价、传播体系;其次,要一手抓学术期刊质量,一手抓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的建设,全力打造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品牌。

1.建设国际化的编辑队伍和编委队伍,提升学术期刊质量所谓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建设,主要包括编辑成员、审稿专家、编辑标准、出版语言、论文水平、稿件来源、发行市场、编辑出版效率等方面的国际化建设,其中首要的是国际化编辑队伍和编委队伍的建立。国际化的编辑队伍能够最大限度地开阔选题视野,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一方面,学术期刊刊发的稿件大多是各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对未来发展的探索,研究内容往往具有专业性、前瞻性,这要求编辑必须具备各领域的专业学科知识,甚至具备一线专家学者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如今的学术研究已不同于几十年前的学术研究,越来越需要团队合作分工、共同研发,跨学科、跨国界的科学合作成为当下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方法,学术交流越来越需要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展开,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必然离不开国际化发展。因此,发展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必须具有国际化、专业能力强的编辑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期刊始终紧跟科学研究前沿。国际化的编委队伍能够帮助学术期刊做好宣传工作,把牢期刊的发展方向,从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具有国际水平的编委会和审稿专家,一般也是本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对行业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们的学科专业优势能够帮助期刊遴选选题。同时,依托编委的国际化影响力,期刊既可以约请高质量稿件,提升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又便于开展全球范围的宣传推广,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目前,国内很多知名学术期刊已经意识到国际化编辑队伍和编委队伍的重要性,在期刊发展中十分注重这两方面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为例,该系列为提升国际影响力,在编委会组织、组稿审稿、编辑出版等各个环节上严格遵循国际期刊出版规范,主编领导编委会负责组稿和审稿,并且通过与主编所在的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合作获得学术支持,实现学术资源与出版资源的有效结合。截至2018年12月底,该系列海外下载量累计500多万篇次,在国际学术界形成较好的影响。

2.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设,构建我国学术期刊话语权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学术期刊的水平和质量进行准确评估,是我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的前提。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世界权威的评价体系都建立在西方科学群体中,中国期刊缺失足够的话语权。如当今世界公认的“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三大索引系统是评判学术期刊是否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参考系统,而这三大索引系统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建立,数据库偏重于英文期刊,这对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首先,缺乏世界级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我国丧失在科学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影响中国学术理论的有效推广,甚至造成国外同行对中国相关领域的认识不足。如在经济学领域权威数据库Econlit中,有数据统计,2015年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论文中,中国学者所发表的论文仅占总数的45%,中国学者在本国经济领域尚且没有绝对的话语权,在其他领域就更加没有话语权了。其次,缺乏世界级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导致我国大量优秀论文流失国外,对我国的学术研究造成不良影响。据戴维民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的研究,1995年—1998年,我国80%以上的国际论文都发表在了国外期刊上,1996年,一度达到91.05%。时至今日,这一状况虽然得到较大改善,但在国外期刊上仍然是很多国内学者的首选,这进一步影响了我国自主学术话语权阵地的建设。近年来,针对缺乏权威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问题,国内各大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等开始加快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建设,其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走在了行业的前列。一方面,该公司旗下的中国知网全面整合海外80多个全文数据库和600多个题录摘要数据库,构建全球学术快报,形成了世界知识大数据体系,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学术研究领域,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为建设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打牢资源基础;另一方面,自2012年起,该公司与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制《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引入国际影响力综合评价体系指标CI并对期刊进行排序,“中国最具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填补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的空白,初步建立起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3.加快推进融合发展,实现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近年来,在国家期刊管理部门的支持下,我国学术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期刊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知名期刊数量仍有限,特别是在国际上、行业内,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期刊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从历史层面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起步早,发展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且长期以来,凭借历史发展优势,欧美发达国家不论在科技领域还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大部分都走在行业前列,主导着行业发展的方向。因此,中国的学术期刊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须伴随着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向前推进。我国学术期刊大多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办,规模普遍不大,且受国内期刊管理体制的影响,市场化运作并不充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术期刊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不断努力创新,探索集约化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强强联合、抱团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一是重组出版集团,建立规模化出版企业,如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经过重组后,主办期刊达到298种,其中45种被SCI收录,51种被EI收录,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二是相近学科之间联盟合作,增强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由《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牵头,汇集国内50多种相近学科的学术期刊,组建了“中国光学期刊联盟”,并建立线上工作平台“中国光学期刊网”,在中国光学领域形成影响力,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光学领域的话语权;三是开展区域性合作办刊,形成氛围浓厚、优势互补的集群竞争效应,如中国科学院在“多模式集中办刊”理念的推动下,探索开展期刊集群建设,并通过启动优秀人才计划支持科技期刊人才成长,从办刊模式、人才支持、资金支持等多方面,提升中科院所属期刊的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

4.大力发展“互联网+”,借力学术期刊“走出去”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在传播技术、传播效果、传播平台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兴起之下,传媒的传播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很多学术期刊也紧跟潮流,通过刊网融合、APP阅读、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积极开展期刊互联网转型升级,在方便用户使用的同时,扩大自身在行业领域的影响力。对于中国学术期刊来说,发展“互联网+”技术还具有弥补历史发展不足、抢占行业发展先机的特殊作用,虽然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历史不如欧美发达国家丰富,但在互联网传播技术上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因此,国内很多学术期刊出版机构都在大力探索“互联网+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以期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全面升级学术期刊的出版流程和传播机制,最终达到抢占先机、扩大影响的目的。在我国“互联网+学术期刊”的探索中,始自2015年的网络连续出版物试点建设最具特色。早期开展的学术期刊互联网转型升级,大多停留在“内容数字化”的初级阶段,而网络连续出版物的探索则是对原有出版流程的重大变革。相比纸质媒体,网络连续出版物的流程更简洁,稿件一经上线,即被认定为正式出版物,大大缩短了出版周期,这对时间要求高、时刻抢抓先机的科研领域来说,网络连续出版物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以2017年上线的中国知网网络版为例,稿件从编辑部定稿到网络,时间为1—2天,相较于纸质出版平均提前了45天,使得稿件发表在时效上赢得了国际竞争优势。在网络实施仅一年的时间里,参与中国知网网络版的学术期刊共有814种,其中,有508种期刊首刊发表4.65万篇文献,文献下载量近155万篇次,传播效果显著。

三、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展望

学术研究水平的发展始终紧跟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水平的真实反映,同样紧跟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当前,在科教兴国、科技兴国的大背景下,我国无论是在科技领域还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研究水平日益提升,学术交流日益密切。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科研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将日渐缩短,由此也将带动更多优秀的学术期刊活跃于世界舞台。为此我们须继续努力,主动创新,不断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首先,鼓励和引导科研工作者增强学术自信。不仅要鼓励学者在国外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先进的研究成果,加强国际交流;还要鼓励他们在我国期刊上多发表有分量的论文,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防止优秀资源流失,促进我国学术期刊的良性循环。其次,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标准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学术期刊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期刊,只有掌握科研领域的话语权才能让学术期刊成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助推器。这就需要我国在提升学术期刊质量的基础上,通过融合发展、创新探索,建立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国际认可的科学计量和定性指标体系,构建具有自主话语权的计量和评价系统,将中国学术期刊与国际期刊同置于一个指标体系中。最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扩大国际影响力。我国要大力开展“互联网+”的内容创新、传播创新和流程创新,特别是在5G时代,要充分利用好我们的技术优势,加快推动我国学术期刊的传播力,抢占发展先机,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许莲华,肖雪山,林愉青.论中国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2).

[2]李钢.我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问题及对策——以《中国经济学人》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6(10).

[3]祁艳红,陈少志,李瑶.我国学术期刊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路径研究[J].现代出版,2018(6).

[4]探寻新时代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之路——第三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高层座谈会”部分嘉宾发言摘录[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10-10.

作者:柳丰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编辑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