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媒体技术对当代新闻行业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介绍机器人写作新闻的背景、方法,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对新闻行业的促进和影响。说明机器人写作新闻在“客观性”和“时效性”方面能满足新闻要求,一方面具有高效率、能自动分发、可实现用户自定义功能的优点,会在体制结构和经营方式上对新闻行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机器人写作也同时存在着模板化和不能挖掘新闻事件价值的不足之处。最后认为,机器人写作新闻及虚拟现实技术既是在新闻行业的创新,又不能完全取代人的智慧写作,两者应相得益彰。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新闻行业;影响
1994年4月20日,中国才刚刚接入世界互联网,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现代科技的改变能力是极其强大的,20世纪中叶至末期,人们还在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接收消息,但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改变了这一状态。“机器人写新闻”能在短短几秒内就能将新闻时讯写出并立即推送到受众眼前。信息的获取及传递的速度和方式,正以一个难以想象的速度向前推进。机器人写作正在挑战着传统,就新闻写作的时效性特点而言,似乎“更适合”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化生产,从而对传统的人工新闻写作带来影响和挑战。同时,现代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行业的融合,也将为受众提供浸入式的全新报道体验。本文将就机器人新闻写作及虚拟现实技术(VR)对现代和今后新闻行业的影响进行探讨。
1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出现及写作方法
新闻产品在过去一直是由新闻工作者经过采访、选择、加工出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一定要由人进行制作,这个观念已经被打破。自2006年美国汤姆森金融公司运用电脑程序自动撰写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新闻消息以来,媒体人对新技术在传媒领域应用的探索就从未停止。在2015年9月,腾讯财经发表的《8月CPI同比上涨2.0%创12个月新高》署名为机器人Dreamwriter的一篇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并由此拉开了国内新闻界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序幕。2015年,这是一个值得国内所有新闻媒体都去关注的年,新闻产品必须由人进行制作的时代在2015年宣告结束。随后数月间,国内各家新闻媒体纷纷推出自家的写作机器人。写稿机器人的写稿方法,是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将所得数据录入数据库中,再将这些数据按照语句出现频率和新闻关键词加以整合,进而制作出一个符合该媒体稿件风格的模板,随后带入具体的“who、where、when、what、why”新闻五要素,即可以生成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具体就是将新闻的背景资料、数据等信息写入程序,计算机再按照人为的编程语言,用新闻的格式快速写出(产生)一条(则)新闻。总之,机器新闻写作遵循“提取数据—套用模板—生成稿件—人工把关”这一模式化的生产流程,可以在几秒甚至几毫秒内生产出一篇新闻报道。
2机器人写作对新闻行业的影响
2.1给新闻行业注入全新的活力
1)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新闻生产具有强烈的时效性要求。新闻生产者在进行新闻制作时,从采编到整理,最后再到新闻的最终呈现,所有流程都是竭尽全力去加速完成的。但是,新闻制作是需要时间的,人类在进行新闻制作时,即使全身心投入,竭尽全力去制作,但与高度发达的程序化机器人相比,仍然要较大的差距。机器人写作,能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制作效率,能够在节省人力的前提下以尽快的速度满足信息时代背景下,受众对各类信息的大容量、高效率需求。2)实现自动分发及用户自定义功能。机器人写作在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的同时,因为自身依靠于大数据背景,可以通过精确的定位,按照受众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新闻信息的个性化投放。新闻行业在其发展的历程中,许多传统新闻媒体凭借自身的资质、实力和大量的用户口碑,往往在行业中是占据着垄断地位的,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基于人工智能的新闻行业也发生了悄然变化。有些新兴媒体(如成立于2012年的今日头条等),其在新闻行业的实力基础远不及传统媒体,却能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前进方向,依靠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起公司对用户一对一的服务机制,告别传统时代新闻信息铺天盖地的方式,实现了根据用户的具体资料,提供相对应的新闻信息,建立起“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自定义模式,实现了新闻信息的精准投放。
2.2机器人写作新闻不能完全取代
人工写作什么是新闻?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陆定一),新闻就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陈力丹)……国内外学者在潜心研究新闻领域时,已经给新闻下了多种多样的定义。而无论怎样给“新闻”这个词下定义,永远绕不开的是两点要素:一为客观,新闻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它不能是凭借人类主观意念捏造出来的:二为时效,历史事实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是新闻,新闻必须具有新鲜的生命力。基于“客观性”和“时效性”两要素而言,人工智能机器生产的新闻是满足这两项要求的。但是,机器人写作也有自身的巨大缺陷——一旦程序确定,所有的新闻都会按照这个范式进行创作。当第一条机器人写出的新闻被受众所接受时,可能并不会引起受众的厌恶,但大量的同质化新闻范式充斥期间时,就会形成新的“八股文”,受众对新闻会产生反感与抵触,从而造成新闻作品的文学与审美价值在传播过程中的丢失。另外,机器人写出的新闻,数据、材料可能真实可靠,但要想深入挖掘新闻事件后的新闻价值,这就需要人类的智慧。只有通过人类的思维意识对新闻信息进行解读,才能挖掘出暗藏在浅显事实背后的新闻价值,这唯有人类才能做到。
3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生产及再现的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Technology)运用于传媒领域,从新闻工作者角度出发,记者无需冒生命危险,进入战场、灾害现场去进行直接报道,仅需依赖于当代通讯技术将现场信息传回总部,对信息进行编辑和处理;对于受众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可让他们足不出户,全方位多感官沉浸在新闻报道的事件中,使得传播效果显著提升。
3.1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传媒领域,能提供“浸入式”的报道体验
在以文字为基础的传播时代里,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在脑海里想象出当时的场景来实现的。文字传播虽然相比较口语互传时代,信息能得以较久的保存。但阅读文字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的,而且通过脑海中想象再现当时的场景,具有十分严重的局限性。在20世纪,虽然出现了电视,广播等媒体,但它们依旧只是一种感官或两种感官的使用,并不是全方位、多感官的浸入式体验,而最新的VR技术,依托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虚拟效果,将用户全方位、多感官的投入至新闻场景中,可以极大地弥补前几代媒介技术的相对不足。
3.2催生最接近新闻现场的报道方式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生产时,总是想将新闻现场最大程度的还原给受众,但由于各个时代的传媒技术所限,新闻现场的还原程度不及当代。从口语到文字、文字到广播、广播到音视频,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现场的再现能力逐步增强,而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时代里,新闻现场还原能力更是大为增强,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深度浸入新闻现场。虽然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极强的新闻现场再现能力,但受限于当代的科学技术制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但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必将在新闻传播领域真正发挥其技术优势。
3.3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产生新“拟态环境”的困扰
在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主要通过3种方式去理解现实世界:一是客观事实,就是人们周围每天都能与其接触到的客观现实世界,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存在于人们脑海当中,关于外在世界主观反映的观念意识;三是经过媒介有选择性,加工之后的媒介现实,即“拟态环境”。媒介所架构出来的现实世界,被自己的受众所接受,但对于大多数受众而言,他们绝大多数都不会亲身经历新闻事件,只能接受媒体的二手信息,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再现。人们通过媒介去感知客观事实,其客观程度与真正发生的新闻事件不能完全重合。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只能极大程度地去还原新闻现场,而这种新闻现场地再现,同样也是经过新闻媒体挑选的。强大的虚拟现实效果,360度的展示新闻现场,容易给受众带去强烈的多感官过度刺激,同时可能因为挑选题材不当,令受众过度沉迷其中,从而会造成负面影响。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必须考虑到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反应程度,适度合理地进行虚拟现实技术下的新闻播报。
4新传媒技术将推进新闻行业的体制结构和经营方式转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闻行业也在体现和实践着这一论断。建国之后,“一支笔、一副眼镜、一本新华字典”是我国编辑的形象,而今天,“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是当代编辑的真实写照。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新闻行业体制的变迁。新传媒技术的使用,也在不断的改变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新闻行业也必将淘汰掉以前重复式的初级工作,如数据新闻的采集与撰写不在需要人类进行参与,可以通过机器人进行超高速的撰写。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将用户全方位、多感官地投入至新闻场景中,可以极大地弥补前几代媒介技术的相对不足。未来的新闻报道方式,可能只需要人们提前将仪器调试安装好,便可以给受众提供多角度、浸入式的报道体验,而人的工作重心则转移到对针对具体新闻事件的价值挖掘上来,这必将催生新闻行业中全新的体制结构和经营方式。
5结束语
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媒体行业的运用,能够推动新闻行业的转型、创新与发展,提高行业的运行效率,实现全新侵入式的报道体验,同时淘汰落后的、重复式的工作方式,也倒逼着新闻行业重新认识自身,提高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丰富新闻报道方式,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时代需求,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加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黏度。新闻行业只有大胆采用新技术,与时代相适应,在社会分工中才能扮演好信息者的好角色。面对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新闻媒体也应该积极投身于对行业新技术的探索并积极加以采用,为创建未来的新闻传播新格局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涂佳焰.机器新闻写作研究现状[J].新媒体研究,2017(17):11-13.
[4]申云.“机器人写作”对新闻采编的机遇与挑战[J].今传媒,2016(11):115-116.
[5]耿磊.机器人写稿的现状与前景[J].新闻战线,2018(1):43-46.
[6]张蕊.没有硝烟的战争_浅析机器新闻写作对记者行业的冲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85-86.
作者:黄荣昌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