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媒体传播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范文

新媒体传播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媒体传播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传播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

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网民以20-2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31.5%,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也最高,为23.8%。同时报告还显示,以使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即时通信方式的网民规模达到5.88亿,对于热播的电视剧,38.8%的视频用户选择直接在网上看,直接在电视上收看的仅占14.9%。中国互联网正在快速的发展之中,同时也促进了基于数字和网络技术的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正在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交流表达的主要平台。绝大多数大学生正处于恋爱的年龄,谈恋爱是他们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自然体现。然而,作为社会人的恋爱是受着恋爱观的支配的。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于爱情的认识与了解,对于恋爱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一个人的恋爱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或她的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正处于逐步定型的阶段,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无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以至生活方式会产生正负两面的影响。笔者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和深入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自制问卷对成都理工大学12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80份,有效回收率为90%,全部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此外,根据研究要求,在被调查者中随机抽取50名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结构式访谈,以获取符合研究设计的信息和资料。

一、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恋爱方式和心理的变化

(一)恋爱方式的变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了QQ、微信、微博、陌陌等即时通信工具,这些免费的通信软件,融合语音、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交流方式,备受大学生的追捧。新媒体带来了更便捷的人际交往体验,也催生出了“网恋”这种新型恋爱方式,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为“网恋”提供了“幽会”的温床,从表2可知,对于“你和你的恋人常用的交流工具”,55.7%的大学生选择“微信、QQ等网络即时通信工具”。由此可见,手机、网络以其便捷、迅速、低资费的优势,几乎完全替代了传统的交流方式,成为大学生恋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的必备工具,但同时也在拷问着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都不丰富的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能力。

(二)恋爱心理的变化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接触最频繁的媒体,其传播功能被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良莠不齐的信息迅速被大学生群体选择接受并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已经被深深地烙上了数字网络技术时代的印迹,受到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新观念的巨大冲击。由表3可知,大多数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认识趋开放性,一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纯正、恋爱态度不严肃,恋爱观总体上呈现多元的价值取向,由传统单一保守的恋爱观逐渐向现代开放多元的恋爱观迅速转型。

二、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恋爱观出现的问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信息传递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深刻地影响、改变着作为其主要受众的大学生群体的恋爱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一)大学生的恋爱观受西方思想冲击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新兴媒体中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西方的价值观念正悄无声息地渗透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恋爱观。一些欧美国家同性恋、“性开放”等观念的传入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日益开放,部分大学生对恋爱不再抱严肃、认真的态度,而是把恋爱看得比较随便。由表4可知,在1080名大学生中,对于新媒体上报道的同性恋等现象,54.7%的大学生选择“只要是真爱,年龄、性别、距离、身份都不是问题”,只有15.4%的大学生选择“不能接受”。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由表5可知,在问及“你对网络上报道的大学生同居、堕胎等新闻的看法”选择“性是爱情的一部分,但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一项的大学生占51.8%。这些思想冲击了大学生的恋爱观,干扰了他们对爱情以及婚姻的理解,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部分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肤浅化、物质化在现代社会,大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媒体,新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大学生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换句话说,新媒体制约着大学生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相亲网站和征婚广告的择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恋爱观,使一些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肤浅化、物质化。由表6可知,对于大学生选择伴侣时看重哪些方面,部分大学生过分看重对方的外在,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他们出于某些功利目的去谈恋爱,为他们今后选择恋爱对象、明确恋爱方向造成了不应有的误导。

三、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恋爱观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新媒体一味追求“眼球效应”导致大学生恋爱心理不健全随着技术的进步,微博、微信、移动电视、手机互联网、数字杂志等新媒体蓬勃涌现,同时由于市场的作用,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少新媒体将“眼球效应”作为第一追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新媒体已呈现出“病态”:即对某些事件往往未经核实便盲目跟风,经常出现信息的偏差、言论的失实、细节的谬误,有意无意间充当了某些传言甚至谣言的放大器,成了负面消息广泛传播的源头。许多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直接来源就是新媒体,由于暴力、金钱、色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通过新媒体被大肆渲染,难免给大学生造成负面情绪,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笔者在对随机抽选的50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中了解到,在被问及网络上报道的“周一见”——文章出轨,王菲李亚鹏离婚等此类事件中,21名女生表示看到这类消息很失望,不再相信有真正的爱情,对自己的另一半会产生信任危机;当被问及“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上笑”的言论的看法时,有19名男生认为现在的女生太过物质,把金钱放在第一位,导致他们认为如果自己没钱没权就会谈不起恋爱,并且产生了自卑、低沉、消极的情绪。这些采访反映出新媒体的报道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部分大学生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的判断能力,容易使大学生群体感染“灰色心态”,导致恋爱心理不健全,也容易使大学生变得越来越浮躁,文化修养逐渐被忽视。

(二)新媒体虚拟性的特点导致大学生恋爱道德意识的淡化美国著名舆论学家李普曼认为,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的有限性,人们接触到的外部信息,除了较少部分通过亲身体验外,大部分都是通过传播媒体来获得的,因此,人们心目中的客观现实,其实不是真实的环境,而是一种由传播媒体有选择的提示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着差距。新兴媒体的这种虚拟性使大学生沉浸在虚拟社区的快乐中,大学生通过新兴媒体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使大学生极易在放松心情的同时淡化自己的恋爱责任观念,认为“虚拟的世界很精彩,现实的世界很无奈”,形成的恋爱观偏于理想化,容易出现逃避现实的不良倾向,使部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与社会理性偏离,不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恋爱观。

(三)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多元性冲击了大学生的传统恋爱观及伦理道德新媒体传播着多种文化理念和思想观念,它既是一个信息资源库,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由于大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弱,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大学生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受到动摇,非常容易接受西方性观念和不良信息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活跃期,从性生理上说已经基本成熟,但性心理成熟度相对滞后,由于性激素分泌的旺盛和躁动,使得大学生的性需求表现得更为强烈,对性的知识也更为渴求和关注。很多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性行为趋向轻率,由于强烈的性心理的驱使,极大地动摇了他们的传统恋爱观,这极易促成大学生自身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情形,进而造成道德评价失范,导致大学生优良传统道德观念丧失的结果。

四、如何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

(一)加强对新媒体的国家控制和媒介自控1.国家出台政策,借鉴国际方法,加快新媒体立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将互联网纳入法治管理的国家之一,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对新媒体的规制。因此,在新媒体的管理办法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韩国从2005年开始实施访问互联网“实名制”,网民只有登记真实姓名与身份证号并通过认证才能上网;新加坡政府对互联网实行分类许可证制度,政府直接进行管制;英国设立非政府组织,成立基金会消除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法国政府强制要求互联网供应商向客户推荐和安装过滤软件来规避不良信息。这些措施都值得我国政府学习和借鉴。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坚守正确的恋爱观,这就需要新闻出版部门、广播电视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等政府机关联动,进一步加强新媒体监管工作,有效规范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构建健康的新媒体文化,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媒介环境。2.新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社会责任理论,指出大众传媒不仅享有新闻自由,更要承担对社会和公众的责任与义务。如今不少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在盈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浅薄化、低俗化,只追求利益而不顾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部分新媒体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体现。要为大学生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就要从源头上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新媒体运营商就应该将企业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摆在首位,坚持科学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社会道德和伦理底线。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每天都有众多无法查证的消息在网上传播,这就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注重从业人员的责任感的培养,在报道消息时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可行,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主流媒体传播虚假消息时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深受新媒体影响的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从而形成健康、正确的婚恋观。

(二)强化校园网络管控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1.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监控和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树立正确恋爱观的文化氛围新媒体是当代各类社会思潮交锋和各种思想交汇的重要场所,而在各种思潮和思想中既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成分,这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如何帮助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高校必须对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信息传播渠道、途径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督与管理。由于高校对网站、手机等形式的新媒体不具备监督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条件,无法对来自校外的不良信息、错误信息进行监控,也无法有效控制信息传播的范围,因此高校要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加强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第二,教师在开设婚恋教育的网络课程时,可不定期在微博中组织开展相关话题讨论,大学生可通过登录在线心理咨询网站、心理咨询博客,或者直接发电子邮件、微博私信等方式就恋爱中存在的心理困惑讲述给相关教师,教师可在交流互动中慢慢加以引导;第三,学校可以举办以大学生恋爱为主题的手机摄影大赛和微电影大赛等活动,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自身的婚恋问题,倡导文明交往,展现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传递青春正能量;第四,学校还可以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身边优秀大学生的评选活动,推荐一批青春励志的榜样,将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业上,自觉摆正学业与恋爱之间的关系;第五,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恋爱心理困惑或问题,学校可以利用微信的自动回复和交流功能,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互动化的服务平台开展团体咨询,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微信交流、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健康成长。总而言之,高校要从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工作的投入,重视有关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定期聘请专业人员开展恋爱讲座等活动,通过选修课、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大学生们的重视和提高他们的兴趣。2.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新媒体时代里成长和发展的大学生,面对着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媒介环境,如何去有效鉴别信息,有效利用媒介,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面对新媒体,大多数学生接触新媒体只是为了消遣娱乐,没有具体目标与时间规划,同时对信息的分辨、筛选能力不强,对污染信息的抵抗能力也不强。因此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要学习基本的媒介素养知识,提高使用新媒体的效率,从新媒体中获取学习与工作中需要的信息;第二,大学生应对使用新媒体有合理的规划,减少每天的使用时间,提高自制力,将新媒体当作生活的调剂品而不是必需品,同时在使用新媒体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大学生应提高甄别信息的水平,增强对新媒体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不健康信息的影响和落入网络骗局的陷阱之中。

作者:刘迅 刘子婧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