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闻事件中的理性声音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当下,热点事件很多,热点转换很快,选择跟进哪些事件?《声音》版的选题标准很清晰:能够反映政府工作中跟公众利益相关的问题和值得讨论的话题;能够反映公众对政府和官员的印象和期待、与公众诉求有关的事件。2012年7月1日,《声音》刊发《“盒饭书记”:大家对领导干部平实作风有期待》。此前,湖南省祁东县县委书记吃盒饭的照片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拍手称赞,也有人怀疑“这是一次作秀”。我们联系到了照片里的主人公、祁东县县委书记曾祥月。他对记者说,吃盒饭只是个人习惯,他是一个不太喜欢应酬的人。曾祥月说,这件事被“炒热”后,他也在想,吃盒饭这件很普通的事情,为什么会引起大家这么多的议论呢?“可能一方面是大家对领导官员产生思维定式,认为县委书记就应该很风光,就应该大吃大喝。另一方面,这也体现出大家对领导干部平实作风的期待吧。”2012年7月15日,《声音》刊发《利川市旅游局局长:“我靠重庆”被误读》。2012年7月,湖北利川打在重庆公交车上的广告语“我靠重庆,凉城利川”引发争议。一些网友认为,这则广告一语双关,有脏话嫌疑,也存在贬损的意味。还有人认为,这是“利川旅游部门的恶意炒作,用吸引眼球的方式来博得关注”。这个广告语到底是如何出炉的,拟定时是怎么考虑的?在事情已经被炒得很热时,还没有看到当事人的解释。我们了解到,利川市旅游局局长孙福民是制定并推广这条广告语的“关键人物”,于是设法与其取得联系。孙福民告诉记者,“我靠重庆”一是说利川和重庆的地理位置接近;二是表示利川发展旅游要依靠重庆,需要和重庆合作。至于产生过程,孙福民说,他曾在武汉看见一个楼盘的广告是“我靠地铁”,在重庆也看到过“我靠轻轨”的广告语,这给他带来了灵感。于是,他提出“我靠重庆”这个广告语,局里讨论通过了。”孙福民的解释,让读者了解到了广告的出炉过程以及当事人的观点。对于一个热点事件来说,这样的信息是读者非常希望得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热点事件发生后,当事人由于受到舆论压力,往往采取躲避的态度。一些事件中涉及的官员,由于地方政府在宣传上的要求,也不能接受媒体采访。做这类采访时,记者要具备“找人”的能力,能够联系上新闻当事人。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正常渠道联系,比如通过其所在单位进行联系,但对于政府官员来说,这样做往往会被“卡”在某个环节,难以快速联系到本人。比较快捷的办法是直接找到当事人的电话或单位,这样的效率要高得多,还能避免一些繁琐的程序。当然,由于地方政府的宣传纪律,或者当事人出于某种考虑,无法接受记者的采访,这种情况也是常常遇到的。
以编辑部的负责态度放大理性、相对客观的热点评论声音
《声音》版的另一类“声音”是理性的热点评论声音。就是针对某一段时间里,公众关注的现象、话题、政府措施等,采访相关专家,对其进行剖析和解读,发出理性的声音。为此,我们确立了采写原则:专家评论的基础是准确的事实,所以尽量对事实部分进行挖掘,尽量在基本事实准确无误的情况下进行分析;记者应对采写话题所属的领域有长期的积累,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和逞一时之快的情绪宣泄;不能混淆概念,把编辑、记者的个人观点强加给读者。2012年7月8日,《声音》刊发稿件《岂能让“白条”透支政府信用》,背景是,安徽三义镇政府公款吃喝欠债17年未还,债主刘梦夫先后向蒙城县及亳州市法院起诉。2011年,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判决书:镇政府需在判决生效后30日内,偿还欠款21.5248万元及利息。随后,双方却“达成和解”:首次偿还14059元,余款按每年3万元“分期还清”。照此计算,刘梦夫于2019年才能拿到全部欠款。实际上,这件事反映了基层政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媒体人梁幕天表示,此案暴露了基层官场生态,饭店经营者处于弱势地位,若不接受官员“打白条”,可能会有更大的经营风险,甚至关门停业。在一些欠发达、偏远地区,由于对权力的监督、举报渠道不畅通,官员“打白条”现象一直存在。评论员马九器说,“打白条”本质上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是以政府信用做抵押、中饱个人或群体利益、损坏法治损害公共财政的行径。类似事件说明,“三公消费”不仅蛀蚀了公共财政,也在从经济层面掠夺公众财富。值得强调的是,相比纯粹的事件报道,采访专家对某个事件或某个话题进行分析,这类稿件更容易误导读者,因为稿件中“专家的观点”会被相当一部分读者默认为“正确的观点”。事实上,不同专家水平有差异,同一个专家对不同问题的研究上深浅也有区别,因此,媒体在引述专家观点时应防止这种情况,即采编人员在组织稿件的过程中,把某个专家观点当成报纸的观点或者记者的观点。此外,这类稿件应付起来很简单,但做好却很难。记者需要有一定的积累,能够判断“关于这个问题有多少种主要观点”、“某位专家的观点是否存在严重问题,不宜引述在报纸上”等问题。2012年9月16日,《声音》刊发稿件《高速公路中秋国庆长假免费通行撬动收费改革坚冰》。这篇稿件的采写背景是,中秋国庆长假全国小型车辆将首次被免除高速公路通行费,备受公众关注。我们没有大篇幅展示各地对这项政策“如何不积极”,而是联系到权威专家,解释各地“为何不积极”。关于高速公路收费,很多人的期盼是,这项收费最好撤销,至少是在所谓的收费期限到期之后一定要撤销。记者在采写时,除了反映这种呼声,同时也摆出了权威专家的分析:《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统一还贷”相关规定,让很多地方找出理由不用对一些已还完贷款的高速公路停止收费。由于公路收费涉及公路建设规划、道路养护管理等很多因素,被公众诟病的地方利益并不是唯一原因。这样来报道此事,展示各方观点,表现得平衡客观。
用好对话形式,传递生动的“完整声音”
《对话》是从版面设立之初就定下来的一个栏目,不定期推出。对话形式可以相对完整地表达人物观点,但是,在很多媒体的对话类稿件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比如,在对话人物的选择上,没有充分注重权威性和典型性;在对话内容的准备和整理上,没有很好地把握集中、对口的原则。一些稿件甚至成为给一些人打的“软广告”,内容宽泛空洞。我们在对话人物的选择上,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对话人物一般是在各个领域里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对某些公众关注的话题有深入研究的权威人士以及在新闻意义上的典型性人物。《对话》栏目采取固定的格式,包括“人物档案”、“对话背景”和对话内容三部分。“人物档案”对对话人物的身份进行介绍;“对话背景”则介绍“为何要进行此次对话,为何要与此人对话”。在选定了人物以后,我们对记者的要求是,精心准备提问内容,联系实际问题并且体现出逻辑性,力争把每一个对话都做成精品稿件。2012年5月6日,《声音》刊发对话稿件《卡梅隆:泰坦尼克的隐喻不断在历史中重复》。詹姆斯•卡梅隆是享有盛誉的国际知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是世界电影票房史上最卖座的两部电影。《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时几乎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泰坦尼克号》被转制为3D版重映时,我们圈定他为对话对象。联系这样的国际大牌导演非常困难,我们利用他来中国参加一次活动的机会完成了对他的专访。记者做了充分准备,因此采访内容非常翔实,从《泰坦尼克号》3D版的影响,谈到这部电影中的一些历史隐喻。通过这些内容,比较完整地向读者呈现了卡梅隆的理念,稿件见报后引起较大反响。在这篇对话稿件的采访和整理过程中,我们要求记者,话题不能铺得太大,尽量以《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作为一个对话的内容支点来展开。2012年6月10日,《声音》刊发稿件《中国土地上依然有人在吃质朴食物》。采访对象是陈晓卿,他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讲述中国百姓与食物故事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重新找到了传统美食的可贵和食物中蕴含的人情味。其社会影响超出了普通的纪录片,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解读这部纪录片背后的故事,就显得更有价值。最合适讲的人,就是陈晓卿。2012年8月19日,《声音》刊发稿件《李雪健:好名声得来不易好好珍惜》。焦裕禄、宋大成、宋江、杨庭辉、杨善洲……李雪健塑造了这么多深入人心的角色,囊括了国内戏剧、电影、电视的表演奖项。2000年突如其来的癌症,并没有让李雪健离开自己挚爱的演艺事业,反而让他如同凤凰涅槃,找回了失落的精气神,不再拍违心的广告,不再降低自己的艺术追求。近些年来,我们很少看到关于影视演员楷模的报道,到处都是娱乐化的“花边新闻”。确定采访李雪健,是因为我们认为他具有典型性,对于在演员中树立好的榜样,抵制娱乐圈里的各种不良风气,会有很好的作用。(本文作者:刘畅、王国强单位:中国青年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