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媒介融合下的主持人传播范式变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主持人是伴随着广播电视发展应运而生的职业,其代表党、国家以及人民发声,具有绝对权威。随着媒介融合向纵深推进,传统节目主持人的传播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技术的革新打破了原有程式化的传播形态,伴随自媒体平台的发力、智能载体的涉足,如今主持人的功能也需要重新解读。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需要主持人充分拥抱技术,发挥主体特有的自主性、创造性,调整传播范式,重构传播思维,这样才能使主持人的传播效率最大化。
关键词:媒介融合;主持人;传播范式;人工智能
媒介之于人就像是水和鱼的关系,鱼于水中浑然无觉,而一旦脱离水体便会窒息而亡,而人一旦脱离媒介与世隔绝,虽然肉体无恙但灵魂已逝。当前,伴随着技术渠道的深入开辟,媒介支流汇于一处已然成为趋势,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主持人这一传播主体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技术手段的介入、自媒体平台的分权、人工智能的挑战等都在干预主持人传播范式的改变,为了能够在当前的媒介生态中还原主持人的真实面目,拓展主持人未来发展思维具有现实意义。
一、技术赋能:传播形式多样化
主持传播,是传统广播电视媒介中的一种以主持人或主持人节目形态呈现的传播方式[1],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效果和主持人息息相关。在主持传播的过程中话筒成为绝大多数主持人不可或缺的传播工具,除此之外,演播室内或以现场大屏幕或以简单的道具等辅助形式完成节目的创作流程,演播室外的外景主持、记者补充的音视频资料成为完善信息链的重要环节。控制因素之多,突发状况频现难免使主持人难于应对,从节目呈现看来,虽然起到了视听传播的效果,但是由于主持人游离于事件之外产生的距离感,会使传统的单向信息灌输显得苍白无力。技术在传播领域的介入打破了现有节目形式的局限。2018年,美国一档天气预报节目《TheWeatherChannel》的视频片段在网上不到半日点击量突破600万。该片段主要围绕即将到来的飓风展开,主持人播报完飓风的路径之后,伴随着狂风和雨水的声音身后的全景屏幕瞬间切换成暴雨场景,肆虐的洪水瞬间将演播室包围。主持人身处绿幕前,结合增强现实技术(AR)给人们带来了一次震撼的视听体验。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用户对于视听体验的高质量、沉浸感的要求也会愈发凸显,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等技术的持续渗透也打破了主持人一贯的传播模式,这是技术的赋权,也是拓宽主持人传播思维的有利时机。
二、去中心化:话语权力的转移
主持人的概念在中国最早起源于1981年一档《空中之友》的广播栏目,自此之后的近40年的时间里,主持人一直是被外界高度关注的职业人群,而主持人话语权力的建构也是随着关注度的提高逐渐累积的。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力,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明显挤压,当前更有“去主持人化”的呼声甚嚣尘上,例如收视率较高的网络综艺《创造101》《奔跑吧》等都难觅主持人的踪影。去中心化也意味着主持人话语权力将被大大削减。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锐观察》就是一档微信跨屏互动的节目,用户在移动端点击后就可以直接参与节目为PK双方投票,甚至能够决定演播室里的辩论结果[2]。相较于“第一媒介时代”的话语权威,网络技术的深度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话语权力垄断的格局,技术的支撑给受众提供了“主动出击”的可能,相较于传统传播模式,当前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来自网络与移动载体的完美结合。微博时代使传播中心点的概念越来越模糊,手机摄录与文字编辑功能给微博注入了生机,技术升级反而使传播难度降级,而传统媒体信息加工的流程——记者采编、主持人播报的程序如今也被融合成发表、转发、评论三种话语表达方式为一体的高效率信息传播模式,可以说当今时代主动权与话语权已经分流到每位用户的手中。那么是否意味着传统节目主持人的功能已然消解?未来媒介融合的步伐会持续加快,融合的影响也会更加深远,但是在融合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技术的赋能也给权力的滥用以及错误导向提供了滋长的空间。合成虚假视频、事件反转等问题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权力的滥用,用户的情绪化传播将会扰乱社会秩序并且引导错误舆论。传统媒体较之于新媒体、自媒体的核心优势来自于公信力的集中,而节目主持人客观报道事实、引导正确舆论的功能在融媒体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在当前的传播生态中,信息体量空前丰富,信息种类花样繁多,那么在如此五花八门的信息扑面而来之时如何甄别、判断就尤为重要,而主持人作为权威媒体的发言人自然要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与其说主持人的话语权力被分割,倒不如说是话语权力的“精英重构”,去中心化只是信息源头的分流化,而决定正确的流动方向才是主持人当前时期的主要任务。
三、人机协作:主持传播的未来
社会巨轮的向前推进需要技术引擎的有力支撑。大数据的累积、算力的提升、深度学习的进步、投资力度的加大都促成了第三次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成熟彻底改变了人机交互模式。除了前文提到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渗透,人工智能主播更是待时而动的潜在竞争者。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之际,搜狗与新华社联合了以新华社真人主播邱浩为原型的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无论是语音的流畅程度还是面部肌肉的真实可见都令大家瞠目。最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微软小冰”的诞生,小冰不但能播报天气、作诗、与真人主播互动,而且在自媒体平台上,目前小冰坐拥511万的粉丝群体。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实时在线的交流互动都让具有“拟主体性”的小冰体现出人类的特征。翻看小冰的官方微博不难发现,能够与人类实时在线互动成为小冰“吸粉”的核心竞争力,网络提供的拟态环境为社交的不在场性提供了可能,而算力与大数据累积能力的提升都为即时互动创造了发展空间。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在未来看似小冰一“人”就能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那么主持人在未来还有生存的空间吗?作为拟人形态出现的人工智能主播,自然要受到法律和伦理的双重拷问。人类主播由于具有鲜明的责任主体性,对于言论失当、媒介声誉等问题直接受到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规制。不需要人类介入或者干预的“感知—思考—行动”的机器传播主体如果在未来独树一帜,那么假设拥有511万粉丝的小冰一旦出现触犯法律与伦理失控的行为,后果将何其严重。当前,及时调整思路,厘清传播主体与机器之间的关系迫在眉睫。换一个角度思考,人工智能的出现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当前,人工智能在主流媒体中应用的定位主要是为了丰富节目效果,展现科技魅力,但是,单纯的信息播报功能已经完备,采编播一体化也已成为现实,在媒体融合与技术至上的今天,传播主体精英化似乎成为主持人未来发展的趋势。腾讯研究院2017年的一次网络调查显示,多数人眼中人工智能的情感以及创造力还相对缺乏,[3]这是人工智能的劣势,却是主持人的优势。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火爆,是因为主持人引领我们去打开朗读者们情感世界的大门,评论类新闻栏目《新闻1+1》的高收视率,是因为主持人在客观报道新闻事实之外创造性地调动资源、深度挖掘,力图还原新闻真实。可以说一档节目的成功传播主体的价值不容忽视,这种价值也就是所谓的不可替代性。
四、结语
媒介融合改变了自上而下的传播形态,主持人的作用也发生了功能性的改变,从主持人传播的外延来看,主持人传播手段更为多元,技术革新使内容的呈现更为丰富立体,语言表达更注重简洁凝练,传统说教式的主持传播形式不复存在。从内涵来看,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的定位更加清晰,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不再是显性功能,而融媒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很难使用户看清事件的本来面目,这其中主持人就要充当揭开“面纱”的角色,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渗透,虚拟主播分流了一部分用户,主持人只有打破原有传播范式的壁垒,创造性地发挥人类主体的优势才能在智媒时代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高贵武.解析主持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王文艳.关于播音员主持人话语权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5(30).
[3]腾讯研究院等.人工智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曲洪圆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