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媒介融合下深度报道创新及发展范文

媒介融合下深度报道创新及发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媒介融合下深度报道创新及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媒介融合下深度报道创新及发展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的兴盛,打造了全新的受众接收信息的模式,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传统媒体的地位受到影响。而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中生存空间遭到压缩,功能也在逐渐弱化。但深度报道凭借高质内容的优势,在数字媒体时代仍有立锥之地。从深度报道创新“中央厨房”模式、构建适配场景、打造优质内容、转换叙事角度这四个方面,探析融媒体背景下深度报道的创新发展之路,对深度报道的发展具有良性引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媒介融合;深度报道;融合创新

深度报道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欧洲国家,于80年代引入我国新闻报道体系中,并逐渐成为我国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之一。深度报道的选题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探索事件背后的客观真相,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揭示客观真实的意义。这种内容为王的报道模式,在传统新闻媒体中深受欢迎。但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兴盛,移动端的出现,碎片化阅读模式迅速兴起。由于碎片化阅读简短、快捷,使得深度报道的受众大量转移,市场份额缩减,深度报道的地位受到影响。说过“新闻工作要讲好故事,呈现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在媒介融合时代,大部分媒体仅仅是在传播的渠道里整合资源,媒介融合的产物缺少有深度有温度的内容。庞大的受众群体在“浅阅读”的模式下又面临着对客观事实、舆论引导的需求,深度报道“引导舆论,剖析本质”的报道优势也因此凸显。所以,深度报道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走出困境、发挥价值、变革重生,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媒介融合对深度报道的影响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普尔教授提出,其内涵本意是指多种媒介呈现出全媒体聚合的趋势。这种趋势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一切和媒介有关系的多种要素的融合,比如媒介功能、传播渠道、终端平台、管理形式等多种形态的结合;狭义上就是指由新老媒介形态结合在一起,产生“质的变化”,比如移动端新闻、VR新闻等。2018年8月20日,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显示,截至2018年7月初,移动端用户规模达到7.56亿,较2017年年末增长3561万,占网民总量的94.3%。就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而言,《报告》指出,用户阅读习惯碎片化、移动端产品内容差异化和应用场景多元化是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根据《报告》的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媒介融合的新环境给受众生活习惯带来的巨大改变。近几年,大连《地铁时报》、《黑龙江晨报》等纸媒的撤刊,一些曾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报社纷纷停办,《半岛晨报》也宣布告别纸媒,向数字媒体方式转型。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媒介融合时代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强烈危机。深度报道是纸媒时代的宠儿,在媒介融合的冲击下,也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一)快餐式阅读习惯的冲击在融媒体时代,受众习惯于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太过冗长的阅读会给受众增加阅读障碍,已经不再适配数字时代的阅读习惯。2017年腾讯新闻和企鹅智库了《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2017》。报告基于10万用户调查,列举了移动媒体用户的使用习惯。报告指出,网民数字阅读移动端接触率为72.8%,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纸质媒体。当下,人们由于长期阅读快餐内容,促使人们很难静下心看一则长新闻。即使打开了一篇长新闻,当有新消息出现时,仅有的一点耐心也会被打断。在新闻热点事件爆出时,受众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方式从各个平台、利用各种方式去获取最新的一手信息。而深度报道正是因为对事件的报道需要多方调查,统计筛选,导致所呈现给受众的文章一般时效性不高。再加上深度报道的内容精细,分析透彻,文章篇幅较长,这与受众的阅读习惯相悖,也就造成了深度报道的受众逐渐向浅阅读转移。

(二)抢新闻的压力,深度报道的质量把关缺失数字媒体技术的兴盛,传播更为快速的微博、知乎、微信等媒体平台迅猛发展,每天都有快新闻不断呈现,新闻的更迭速度之快,打乱了深度报道的节奏。囿于深度报道制作周期长,时效性差,想做独家报道越来越难。为了抢新闻,博取关注度,很多深度报道把未经全部核实清楚的新闻信息传播出去。尽管只针对一点,新闻报道也可能讲解清楚,获得爆款文章,但是违背了深度报道新闻真实性和有深度的原则,这样的文章称不上真正的深度报道。为了迎合受众的阅读习惯,深度报道的写作手法也向碎片化、快餐化妥协。由于网上的新闻信息越来越多元,新闻记者不用出门,就可以在家里拼凑出一篇深度报道。没有经过现场调研过的新闻,因为对事件的一知半解,使深度报道的题材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这样的深度报道乍一看气势磅礴,但是仔细品味,这样同质化的文章到处都是,缺失了深度报道的灵魂和价值。

(三)深度报道记者人才流失20世纪90年代,媒体还是以传统媒体为主,其他渠道的媒体很少,所以记者的地位极高。但是近几年来,市场媒体融合脚步加快,记者从业者越来越多,记者的质量良莠不齐,记者的地位也呈断崖式下滑。因此,深度报道记者纷纷转型,深度报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随着国家体制变化和政策调整,国家削减对深度报道的经费和开支,开始压缩成本,迫使许多媒体纷纷缩减深度报道的人员数量,甚至直接撤销深度报道部门。由于深度报道记者稿数少、收入低等原因,大量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自身生活都得不到保证,于是离开深度报道的工作。其次,移动客户端的兴起,为受众增添了海量的PGC和UGC内容,也减弱了深度报道记者的权威。最后,由于一些敏感性事件的报道受到了一定的管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深度调查报道记者的数量。

(四)深度报道场景模式的单一“场景”又叫情境,起源于影视创作中,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构建人物关系,发生各种情境组成的特定画面。近年来,“场景”引入到互联网领域,一方面因其契合了当下用户的使用情景,被新媒体行业广泛应用。新媒体时代,用户大部分都转移到移动端,因为便捷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客厅、地铁等不限区域地接受海量的信息。阅读场景化加大,使用户的时间被碎片分割。深度报道长篇累牍的模式显然不再适配场景优化后受众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场景的优化也让受众不再是单一的接收者,比如VR的场景体验,使受众可以参与到事件中,满足了受众的体验要求。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深度报道墨守成规的单一接收模式,互动性不高的深度报道,如果不加以转型,自然会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逐渐淡化在人们的视野中。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深度报道的价值

数字媒体技术的兴盛、自媒体的无序发展,将海量的信息传达给受众。各大媒体平台都把注意力着眼于受众对信息多样化的需求上,而没有想到受众最普遍的需求,那就是讲一个有品质的好故事。

(一)深度报道直击事实真相虽然在新媒体坏境下,新闻的传播速度很快,但是都点到为止,受众很容易在扑朔迷离的事件中迷失事实真相。受众需要有媒体出来澄清事实真相,并引导正确的舆论场。这就使得深度报道的价值得以凸显,融媒体时代对深度报道既有冲击,又有巨大的需求。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不再追求新闻的真实性,蹭热点、引流量的报道增多,深度报道减少。导致很多假新闻,反转新闻层出不穷。比如半个月前,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上一辆公交车与一辆轿车相撞后,冲破护栏坠入长江事件引发热议。“小轿车逆行导致大巴坠桥”、“女司机已被警方控制”在官方正式通报悲剧原因之前,一些媒体将女司机开小轿车逆行描述的言之凿凿,很多人在线上线下骂了女司机一整天,甚至涉及到整个女司机群体。后来官方出来辟谣,说罪责不在女司机,而是公交车司机的问题。长达一周的误解对小轿车女司机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正如人民日报主编李宝善所说“如今社会,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新闻事实的稀缺。”这就需要深度报道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新闻事件,为受众还原事实真相。

(二)深度报道引发辨析思考深度报道区别于其他报道形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不孤立报道单个事件,而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地展现新闻要素,并且向受众传达了一种深刻的理念和立体的思维方式。它反映的问题具有思辨性。深度报道是在记者通过客观的角度把新闻事实通过深度分析,把分析出的现象、产生的问题传达给受众,让受众自己产生更多的思考。从新京报的《一个自闭症少年的死亡之路系列报道》一文中,通过描述一个15岁少年的离世,拷问整个社会救助体系。从电话走访到暗访,深挖事件背后的真相,引发受众的反思,如何整改全国范围内的救助站抚养中心体系,这就是深度报道思辨性带来的力量。

(三)深度报道打造拳头产品如今媒体平台种类繁多,媒介信息趋于零散式、同质化。媒体品牌如何能在众多的新闻报道形式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无疑成为能够长久发展的关键,而避免趋同最重要的报道形式就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可以根据自己独家的选题和采访路径,形成自己特有的报道风格,这种个性化的呈现能够在同质化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南方周末》和《新京报》为什么能够屹立不倒,每一篇深度报道的文章都能10万+,就是因为其深度报道的事件既围绕人们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又反映了社会的深刻性。

(四)深度报道引导舆论风向在中国新时代环境下,极其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他强调“在新的时代下,新闻工作者要引领方向,明辨是非,牢牢握住正确的舆论风向标,弘扬社会正能量。”深度报道所反映的新闻事实全都是社会重大问题,并且能够及时的透过现象挖掘事件的本质,对事件未来的走向有一个前瞻性的预测,有助于政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深度报道能够澄清网上的一些负面新闻,这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深度报道的创新路径

综合而言,新媒体技术的兴盛确实给深度报道来了极大的危机,但新媒体技术也从某些角度给深度报道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度报道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补足自身短板,将独特优势有效地融入新媒体之中,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央厨房”模式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互联网的“中央厨房”模式是指,通过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统筹,以及打通媒体各部门间的壁垒,把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和采、编、评、写等环节进行整合调配,有利于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并且优化部门间的职能分工。目前,不仅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使用“中央厨房”模式,而且,很多地方媒体、报业集团也纷纷在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央厨房”。依托“中央厨房”模式,《人民日报》打破各个部门、机构和行业的局限,合理分配资源,促进了深度报道创新内容的生产。首先,“中央厨房”能够加快深度报道的时效性。因为传统的深度报道往往为了报道的精细,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新闻素材的收集,导致新闻时效性的缺失。而“中央厨房”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可以强化前期素材收集,共享新闻线索,并且为新闻记者提供完善的素材库,整合各部门的职能,以最快的速度为深度报道提供所需的素材,从而提高了深度报道的时效性。其次,“中央厨房”可以多角度的呈现深度报道的形式。传统的深度报道形式单一,多是依托传统媒体向读者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而在“中央厨房”里,可以把文字、视频、音频等多方融合,应用到深度报道中,增加深度报道的可阅读性。最后,“中央厨房”可以完善深度报道的传播机制。深度报道强调内容为王,这诚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通过良好的渠道传达给受众,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在新的技术依托下,深度报道可以整合多方渠道,借助大数据,了解受众接触信息的渠道,从需求角度出发进行传播。

(二)构建适配用户阅读习惯的场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促进新闻场景也不断优化,丰富了受众的阅读感受,让受众不再是“填鸭式”地接受新闻,而可以亲身体验,参与其中,满足了新闻互动性的需求。场景的优化代表着受众对新闻报道更深的理解度,能够触发受众的沉浸式体验,引发个人情感上的共鸣。通过适配场景,可以让深度报道与受众之间产生深度的连接,从而构建一个良好的媒介生态。比如在2015年腾讯新闻在9•3阅兵的深度报道中,融入了虚拟现实技术,并且植入3D呈现技术,带给受众无与伦比的视觉震撼。受众可以通过手机或PC端观看阅兵全景视频。在语音报道的过程中,通过手机或鼠标的滑动,可以任意打开某一时刻的任一场景。360全景视频在深度报道中的应用,给用户带来了强烈的临场震撼感,突破了视觉和行为上的边界。同样,利用场景优化进行深度报道的还有BBC的两位记者,制作了一款《叙利亚逃亡之旅》的VR视觉体验。基于深度报道所描述的内容,受众可以扮演一位叙利亚难民,体验难民逃亡之旅。这样的新形式既与受众产生互动,又引发受众对新闻报道切身的感受和理解。在2018年春节前夕,新华网在推出春运深度报道文章的基础上,在新华社VR频道也相继推出《春运首日,回家的路》、《带您感受春运潮,宝兰高铁迎首个春运》、《带您走进广州火车东站,看人在旅途》等VR产品,只需要带上VR眼镜,用户便可以深入多个火车站,感受不一样的春运回家路。

(三)做优质内容,坚守事实真相无论形式、渠道如何创新,都不可以改变深度报道的本质内涵——内容的真实性。互联网的发展,受众为什么还是对深度报道难以割舍,就是因为它有着更强大的内容支撑。内容为王的准则在媒介融合时代依然受用,深度报道继续生产优质的内容,顺应时代脚步,用全新的形式和多元的渠道呈现给受众,一样可以赢得受众的关注。在选取新闻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在内容创作中,让客观事实成为主角,利用大数据,为读者呈现更加全面深入、更为直观性的分析。并且融入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阅读特点,在鱼龙混杂的媒体报道中寻找突破点,找到独家的角度进行分析叙事,打造自己的报道亮点。《澎湃新闻》就是将深度报道融合到新媒体中的突出代表,它是一个专于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它以最优质的原创新闻与最冷静的事实分析,牢牢吸引着受众的眼球。它一直坚持做优质内容,做专业的互联网深度报道,同时又注重时效度的把握,既满足了碎片化时代受众对于新闻快速、时效的阅读习惯,又强化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挖掘事件本质的真实。新华社《半月谈》2017年第20期对加速发展的“新西安”,以《西安,何以“长安”?》为题,进行深度观察报道。报道中详细地描述了西安从“烟头革命”开始,进而开展“公厕革命”、强力推进铁腕治霾,全面治理各项污染,披露一大批治霾不力的领导。正是因为《半月谈》深度报道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挖掘和新闻真相的坚守,也因此赢得了百姓良好的口碑。

四、结语

深度报道内容为王的优势在传统媒体中影响力巨大,在新媒体发展的今天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媒介融合脚步加快,媒介形态日益多元,对深度报道的冲击不容小觑。优质内容也需要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融合新的形式进行传播,不然也会在时代的进步下逐渐衰落。所以在深度报道还有一隅之地的当下,融合新媒体技术,创新其报道模式、传播渠道、内容表达和写作手法等形式,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这对打造更优质的深度报道有着非凡的意义。但是这些只是辅助深度报道内容呈现的方式,向受众传递有思想有深度的报道内容,才是优质深度报道的支撑。深度报道必须正视自身的问题,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补齐短板,发挥价值,做到媒介融合转型发展,赢得媒介融合时代下的转型重生。

作者:徐广成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