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闻传播教育与媒介融合论文范文

新闻传播教育与媒介融合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闻传播教育与媒介融合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闻传播教育与媒介融合论文

1.媒介融合与文化强国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世界地缘政治秩序正面临深度调整的背景中,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作用日益凸显,发达国家的文化战略显示出步步为营的姿态。文化强国已成为西方主要政治体为实现其地缘战略目标而使用的常态策略。创新传播手段,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美国战略智库对此一直情有独钟,而且美国传媒业也是一直精心布局。布热津斯基直截了当地指出,没有本能的、固有的民族抱负(它甚至无须作出强有力的表述),任何民族都无法立足于伟大国家之列。他还独到地指出,“只有那些国家,具有以某种不确定的方式促成在文化上自发地爆发出不断探索和取胜的、富于自信、敢于竞争和充满活力的欲望,才能自行转变成一个明显高出别国一头的实体。”这足以证明美国战略设计者的心智所系。而美国的文化传播者则通过人尽皆知的“三片”一直在精心地实践着这一美国式的抱负。新技术革命为美国实现其文化霸权和改造其信息传播手段提供了便捷,媒介融合亦成为其传播发展潮流。今年10月1日,美国报业标杆《纽约时报》管理层表示,将启动最新裁员计划,拟裁减100名新闻编辑,其首席执行官马克-汤普森就直言不讳道出,裁员计划的目标是“通过裁员控制成本可继续投资《纽约时报》的数字化未来”。研究“9.11”以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不难发现,在竭力保持军事、经济、金融在全球领导力并持续不断扩张其影响之同时,美国更加看重其传播策略和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在新旧媒介深度融合中,美国文化强国的雄厚基础和数字化技术的创新能力焕发出美式文化的勃勃生机。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其迅猛态势正深刻地改变着各国新闻文化传播事业的局面。有研究统计,在短短一分的时间里,互联网上会出现如此信息图景:Face-book上传了41万张照片;谷歌处理了400多万次搜索请求;QQ空间上传了13.9万张照片;新浪微博了9.5万条微博信息。这一互联网海量信息即时与传播的速度与容积,是传统纸质媒介无法想象的。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起的一个名为“昨天你读报纸了吗?”的调查显示,美国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超过了45岁,30岁以下的读者不到10%,而50%以上的读者超过了65岁,年轻代很少阅读报纸而大量转向互联网寻求资讯、知识与社交,这一新的需求在深刻地改变着传播业态、传播方式、以及传播者的行为,当然也广泛地影响着媒介生态,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政府文化传播战略与策略,传统媒介面临体制性变革是大势所趋。1877年创办的《华盛顿邮报》是美国最负盛名的报纸之一,曾因揭露“水门事件”、“五角大楼越战文件”、“棱镜门”等事件而轰动全球,但近年来,《华盛顿邮报》的订阅量和广告收入也在不断下降,2013年上半年,该报的发行量就下降了7%。这直接导致其最终被卖给亚马逊网络购物中心缔造者贝索斯的最直接的原因,《华盛顿邮报》与贝索斯的融合将加强其传播的效应,美国文化帝国的霸权梦想或可以长袖善舞,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启发。

新闻传播对内的使命是铸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民族精神,对外则要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宣传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时代品质,牢牢掌握舆论的制高点,使“近者悦,远者来”,让世界真正体会中国文化尊重自然、开放包容、和谐共生、强健不息、追求和平的灵魂与魅力。中国是文化大国,在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征途中,要将文化大国的丰厚资源转化成文化强国的软实力,必须加强文化传播战略设计,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因此,顺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运用的潮流,创新传播媒介体制机制,推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深度融合,既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内生需求,也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媒介融合将导致中国传播事业的一次深刻变革并将为中国软实力的建成插上现代翅膀。

2.我国媒介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近几十年来,伴随改革开放,我国传媒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始的媒介融合起步不并不算晚,其形式上大致经历了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创办新闻网站,创设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向多媒介融合的立体化、特色化方向演进的几个阶段,与此同时,新兴媒体逐步向传统媒体渗透也日益成为明显之趋向。从1996年1月15日《广州日报》挂牌成为国内第一家报业集团起,我国报业集团道路已经走了将近20年,至2002年底,全国共组建39家报业集团。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走上互联网,成为中国第一个上网的媒体,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稍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开设了自己的新闻网站。以安徽为例,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省内各大省级报纸即着手组建报业集团,到新世纪头十年内,各个报业集团也全部完成了网络平台的建构,多媒介运行的传播业态基本形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于2003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以《安徽日报》为龙头的十二报三刊一网站的媒体集团格局,其网络媒体中安在线运行也收到了巨大成效,成为纸制媒介的强大补充,同时,集团每周分别在美洲、澳洲、欧洲、非洲同步出版五个周刊。《合肥晚报》报业集团也成为一个鲜明亮点。安徽时代传媒、安徽电视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的集团化整合或上市运行成为同业翘楚,或者深度发展,服务三个强省战略目标,历近20年发展,安徽传统媒体初步完成了历史性转型,传媒业态得到了优化,新兴媒体在安徽传媒生态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各个地方传统媒体的革新也硕果累累,媒介融合呈现向深度演进的态势。2013年10月,由安徽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崛起安徽•投资热土微行动”集中采访报道活动,安徽省省直主流媒体法人微博记者深入阜阳、亳州、宿州三市,进行了为期6天的采访,这是安徽宣传史上首次利用新媒体的大型采访活动,产生了巨大效应,也标示着安徽媒介融合发展从政策研讨向操作实践演进,安徽传媒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转型,已成为各大媒体的共识。媒介融合在中央媒体的创新性发展中也结出了硕果。

201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上线,短短8个月内,粉丝数量就超过了1000万,到2014年5月,粉丝数量突破了2000万。201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开通腾讯微博账号,2014年5月,听众达到了1150多万。两者相加,@人民日报的粉丝总量就达到了3100多万。这与《人民日报》纸媒发行的280万份订阅数完全是隔如天壤,换言之,一个法人微博账号所聚集的读者,相当于又办了11份《人民日报》的纸媒。跟踪考察@人民日报,有研究者发现,其每发一条微博,会平均转发超过1300次,最高转发超过20万次,如果从理论上分析,每次转发可以带来100-500次阅读,那么@人民日报的一条微博,最高就可影响到2000万-1亿的网民。人民日报这种融合新兴媒体而催生新型传播形态的国内传统媒体集群正在出现。今年10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发起传统媒体官方微博“从企业看信心”经济形势主题采访活动,组织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经济日报等11家中央媒体官方微博,走进国内部分省、区、市企业一线采访,进行微博直播,通过传播企业发展正能量,传递我国经济形势向好发展的信心。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新浪联合的报告,截至2013年底,新浪认证的媒体官方微博达到24000多个,其中,三大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的官方微博达到13500多个。

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客户端的开设也已成各大媒体争夺受众的有力手段。这说明我国媒介融合实践迈开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安徽媒介融合态势也证明在文化强省战略政策感召下,新闻文化传播生态正在迅速改变,成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鲜明时代特点。但也必须看到,尽管移动互联网的“微时代”越来越热,媒介融合在主流媒体中也取得了上述巨大成绩,全媒介时代对主流媒体传播业态的冲击导致其自我改变的动力正在增加,但将移动互联平台、技术与传统媒体实现深度融合,不同体制、模式、功能的媒介实现跨越体制机制障碍,媒介组织方式实现创新性融合的国内媒介仍然凤毛麟角。我国媒介融合现状与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国梦目标要求、与中央为实现国家五位一体战略的要求,仍然存在巨大差距。我国媒介融合仍然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

2.1融合认识不足相当数量的新闻单位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中,已经实现了有效的互补和促进,从而加强了文化传播的效应,为其传播方式和业态的改善提供了支撑。但总的来说,在实际工作中,主流媒体对媒介融合的认识仍然不足,许多媒介管理者对媒介融合发展在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过程中的战略价值还存在观念的缺失现象。刘奇葆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不足和缺失表现为有的满足现状,患得患失;有的存在畏难情绪和惰性心理,缺乏信心;有的存在惯性思维。由于多数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内容供给必须依赖于传统媒体,这也导致了传统媒体的优越感。据尼尔森评级数据一项名为《在线读者行为报告》的研究称,对数百万博客和社会媒体站点的分析表明,80%的链接都是美国传统媒体公司;站点内容中仅14%为原创,67%的热门新闻站点的新闻来源于传统媒体;站点人员中13%的人是收集管理员,专门收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统媒体依赖体制所拥有的丰富资源以及在历史中积累的传播公信力远远超过了新兴媒体,一些传统媒体管理者对媒介融合仍然或多或少表现出“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现象。梳理各类社交媒体信息不难发现,传统媒体斗志昂扬的复苏豪言不绝于耳,这足以证明传统媒介对媒介融合观念与时代要求的反差。

2.2体制障碍突出研究显示,上述观念认识的滞后在传媒业界大致表现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搭建新媒体平台是拯救传统媒体衰落的最有效途径,能有效扭转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急速下滑的局面,一种观点则认为媒介融合是一件烧钱的游戏,更有人惊呼“不办新媒体是等死,办新媒体是找死。”仔细考察这两种观点形成的原因,我们发现主要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体制痼疾所导致。一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所依赖的体制土壤存在巨大差异,其对融合的预期截然相反,另一方面传媒资源配置方式迥异导致其参与的主动性明显不同,新兴媒体依靠网络和数字技术,走市场化发展之路,其话题设置、传播敏感以及顺应公众诉求的能力甚至超越了传统媒体。在大数据分析取代了传统的统计手段,云服务释放了无限的信息空间时代背景中,传媒影响的体制壁垒已经逐渐失去其唯一的效用,舆论生态已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丢失的新闻资源却被新兴媒体大量发掘并迅速“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这就造成了一方面传统媒体习惯于固守体制,其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实际发挥的作用难成正比,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则寻求持续创新,以不断维持其传播的新技术能力优势,一方面新兴媒体热衷于对传统媒体的渗透,而传统媒体则陷入体制的依赖路径,成为自我创新的阻滞。在新形势下,这种体制障碍严重地约束了媒介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

2.3人才队伍缺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人类两大生产门类的生产不断进化过程中,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依赖于新的劳动工具的革新。人类传播史也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人类传播方式的每次飞跃都源于传播手段和传播工具的革新,现代化传播手段依凭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总是通过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而转化为生产力的。在当代传播高度依赖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时代,媒介融合对人才的依赖就显得更加突出。有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是全球第一,而在未来5年内,中国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大约在60万到80万人之间。大多数传统媒体采编方式约束于其媒介形式,因此人才队伍单一化成为普遍现象。以安徽为例,各个报业集团、广播电视集团,时代传媒集团等传统媒介文字、音像采编人员充盈,而能整合网络技术、视频采编、客户端服务、微博应用、文字书写、中英文贯通的新型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传媒人才则处于紧缺状态。地方主流媒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即将到来的媒介融合大潮将对传播专业人才提出更新更高的期待。

3.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的新期待

“你终于降临,思想突破了藩篱,终于展翅飞向遥远的世界,在那里,正进行这郑重的对话,这就是过去与未来。”这是恩格斯对印刷术发明的赞誉,实际上也道出了我们对媒介融合及其人才生长的期待之情。人类的传播史既是一部技术进步史,也是一部人才成长史。造纸和印刷术导致纸制媒体的产生,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报人和出版家;电报的发明加快了通讯社的发展,也成就了大批新闻电讯人才。今天,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引领人类享受信息消费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专业从业者的基本素质、道德品质、战略思维能力、信息化处理技术、全媒介采编本领、市场化策划与营销水平、大数据挖掘与处理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为高等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3.1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强化传播专业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是坚持党的喉舌作用的前提。对任何一个追求文明进步、民主法治的国家来说,新闻媒介作为社会之公器,其意识形态宣传的功能与作用都是巨大的。它们客观公正的报道、抑恶扬善的定位,是公众利益的守护者,是社会的瞭望哨和监测仪。锋芒锐利的舆论监督,每每刺穿社会的脓疮,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世界已经成为真正的地球村,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与渗透、不同文化文明的交融与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的明争与暗斗,在传输与挖掘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中,变得更加虚拟而便捷。因此,在媒介融合的传播过程中,维护国家利益与文化主权安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新闻传播从业者必须具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坚贞品格,筑牢思想道德的底线,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明辨是非对错,把握舆论方向,恪守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伦理。因此,在新闻传播、艺术设计、信息技术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中必须增加这些教育的分量,改革课程体系,创新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合格的全媒介业务操作与经营管理人才。

3.2要遵循和驾御两大规律,强化传播专业人才互联网思维能力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这对媒介融合背景中新闻传播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战略性要求,也为新闻传播类教育改革指明了新方向。首先,媒介融合要求从业者善于把握新闻传播和新兴媒体发展的规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战略要求,从国家需求出发,培养专业人才驾驭新闻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能力。无论媒介融合侧重哪个方面,也无论融合以后传播介质怎样变化,但其作为新闻传播和意识形态管理的基本规律仍有其延续性和一致性,这就要求媒介融合的管理者、新闻信息采编从业者,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把握这一规律,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对新兴媒体发展趋势、运行与变化规律、功能与效用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发挥出最好的传播效果。其次,在新形势下,高等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具有新颖而深刻的时代内涵,必须加强传播专业人才互联网思维训练,摆脱传统培养方案中的思维定势,优化人才知识结构体系架构与设计,增加传播学与新兴媒体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学生世界眼光和国际化传播视野,融合信息集成与数据挖掘技术课程,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培养出未来引领融合时代媒介所需要的具有国家水准的人才。

3.3要兼容艺术与科学,强化新闻专业人才的人文与科学修养钱学深先生曾经指出,要建设一流大学,就必须实行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针。在媒介融合时代中,创意将成为传媒业普遍依赖的智慧。线性的传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传播要求,利用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新媒体产品形态传播国家战略意图和文化信息,越来越成为大国角力的战场,但新兴技术的采用必须依赖艺术方式才能产生强大的传播效果。艺术是人文的精髓,科学技术如果失去人文的光辉就会失变成异化人类的力量,因此,在传播技术高度发达、全球化与交互性影响不断扩大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兼备艺术与科学素养是主流媒介与新兴媒介深度融合以后对从业者提出的基本要求。高等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必须明确教育宗旨,固守人文立场,坚持艺术人文与科学技术并举的教育原则,把握世界现代传播趋势之同时,加强专业人才的艺术教育,涵养生命灵性,结合当代传播实践,不断提高新闻传播类人才艺术与科学素养。因此,必须更大范围地扩展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视野,尽快改变传统人才培养的理念,增加新闻专业、艺术设计、信息服务专业艺术或科学课程设置的板块,改变目前新闻传播、信息服务、艺术设计等传播类专业培养方案中缺失科学与艺术的现状,为媒介融合时代中国文化强国提供合格的人才支撑。

作者:吴凯之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