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建议范文

浅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建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建议

摘要:本文阐述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分析了成都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鼓励联盟实体化运作、支持联盟创新发展、推进联盟规范化管理、加大宣传促进联盟发展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用;成都市

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提出要增强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格局。作为产学研用协同的重要模式,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以通过汇聚各种创新资源进行重点技术攻关,实现重大、核心技术突破,有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涵

(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定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1]。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起源于英国,在发达国家得到的迅速的发展,最典型的案例包括日本VSLI、美国SEMATECH。作为重要的多边合作形式,创新联盟在我国出现的较晚,2007年首批国家级联盟的成立标志着联盟试点工作的启动。随着国家级联盟试点工作的推进,各类区域性、地方级创新联盟也得以迅速发展。

(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方式联盟的构建方式可从联盟中创新主导者和联盟组织形式两个角度进行细分。1.按联盟中创新主导者分析从联盟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机构往往决定了联盟的定位,依据主导者的类型,联盟可分为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科研单位、中介服务机构为主导四类。(1)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这类联盟的构建、运转由政府组织和管理,政府在机构组成、章程制订、平台搭建等方面发挥最重要的作用。由政府主导的联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关系民生、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比如粮食、电力、军工等,另一类是投入巨大、企业无法负担、市场无法主导的产业,比如基础设施类。以政府为主导的联盟最大的优势在于获得的支持力度较大、信任度较高。(2)以龙头企业为主导这类联盟的组成、运行都是由行业龙头企业来主导,这也是最主要的联盟构建方式。企业主导的联盟能够精确把握市场需求、技术痛点,技术的研发首先考虑经济效益,属于纯粹的市场行为,因此技术创新追求高效实用,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创新资源浪费。(3)以科研单位为主导这类联盟都是由科研院所、大学为主导,科研单位在产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这类联盟中,科研单位往往掌握核心技术,不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更愿意参与到联盟创新活动中,提高自身技术实力。同时,由于科研单位主导的项目仍然以国家扶持的项目为主,在技术转化、演进过程中,也期望企业共同参与,更好地推动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4)以中介服务机构为主导这类联盟由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即中介服务机构)主导,通过中介机构的组织,协调产业各方共同参与技术创新活动。中介服务机构最主要的代表为各行业协会,还包括各类创业创新中心、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等。在产业发展初期,中介服务机构推动的技术创新活动更能起到产业引导作用,同时通过组织、实施各类创新活动,也进一步开拓了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2.按联盟组织形式分析根据联盟组织形式可以将联盟分为实体型和契约型两类。(1)实体型实体型创新联盟以企业法人、社会团体等实体形式组织实施技术创新活动。参与各方通过出资、入股等形式参与实体建设,并通过在实体中的份额、地位决定各自的责任、权利、利益。实体型联盟需要首先遵守公司法、社团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因此日常运行更加规范。(2)契约型契约型创新联盟不以实体形式存在,通常以契约形式对各方进行约束、管理。由于没有实体存在,契约在维护联盟秩序、保障各方利益方面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建立较为全面、规范的制度,联盟章程、联盟协议书是契约的主要形式。契约型创新联盟日常创新活动主要由联盟理事会单位牵头组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目前没有统一明确的管理办法,国家对国家级联盟的管理主要依据“国科发政〔2009〕648号”文件,该文件并未强制要求联盟的构建必须采用实体模式,各级地方联盟按照各自制定的管理办法执行,对联盟的构建要求也不尽相同。实体型联盟需要首先遵守国家实体机构注册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于契约型联盟具有更高的法律保障机制,因此有些地方也鼓励联盟以实体形式组建。

(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要作用作为重要的多边协作形式,技术创新联盟能够整合研发资源,打通技术创新链,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在助力创新创业发展方面,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打造创新生态链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合作,助力创新创业企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主要是由新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产业,技术创新应用往往决定企业生存,但新技术创新会带来高昂的成本,因此对于创新创业企业通过与大学、科研单位合作,采用联合创新、抱团取暖的方式更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创新壮大。2.培育产业生态圈对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深入开展技术研发合作,共同培育产业生态圈。借助联盟内部较为稳定的技术创新合作关系,实现从产业共性技术问题提出、科研单位开展技术攻关到科技成果转换、产出评估的高效率推进路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3.构建创新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比如共同开展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广,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申报,整合产业链资源,人才的联合培养,推进品牌建设等,增强对产业的引领、市场准入和新市场打造能力。

二、成都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已建立的省级及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总计116家,其中位于成都市的超过70家,在成都市科技局备案的市级联盟24家。成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不仅涵盖农产品、生物医药等传统产业,在新能源、增材制造等新兴领域也初具规模,超过400家企业参与联盟建设,以企业为主,科研单位、中介机构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对已备案的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调研,发现当前成都市产业联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内生动力大多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在政府的推动下组建的,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同时,企业对产业联盟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联盟只是个形式,与行业协会没有区别,因此企业在组建和参与联盟的行动上表现的不够积极主动,联盟的内部运作也缺乏有力的协调联动,导致很多联盟有名无实。2.缺少信任机制联盟很重要的作用就在于联盟内部信息的共享以及共同开展项目攻关。联盟基本采用契约型方式组建,未建立一定的信任机制,致使很多成员企业因担心技术、创意泄密影响企业自身竞争优势,彼此之间难以做到信息共享以及真诚合作,尤其是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较为困难。3.偏离联盟宗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根本目的在于集聚和整合行业内的优势研发资源,共同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但在实际运作中,联盟未能较好体现这一根本宗旨,很多联盟只是作为向上级政府和部门要经费、要项目的工具,联盟合作的项目大多也是停留在一般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性。4.宣传策划不足目前大部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没有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缺乏有效的信息及宣传渠道。通过搜索引擎也能直观地发现,现有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多数只有成立时的新闻宣传,极少有日常活动的策划和宣传。成都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目前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政府部门目前需要更多关注联盟的健康发展,发挥联盟在产业创新上的优势,助力产业升级。

三、推进成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建议

《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要达到160个以上。为推进成都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建议如下:

(一)鼓励联盟实体化运作联盟的实体化运作能规范联盟管理及运行,促进联盟创新项目的运作。国内很多城市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管理上都鼓励采用实体化模式,比如“北京地区产业技术创新示范联盟”认定条件就包括“联盟应具有法人资格”、长沙市要求联盟应当到民政局进行注册登记、沈阳市也是鼓励联盟到市民政局注册登记为法人。成都市目前针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管理办法并未强调联盟的法人资格,建议鼓励联盟注册为法人。

(二)支持联盟创新发展鼓励以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为主导者构建满足全市产业发展方向,引领技术创新的联盟。通过市级科技计划资金,优先扶持具有示范效应的联盟技术创新项目,引导企业联合创新等。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由联盟承担更多行业专业服务,提升联盟话语权。

(三)推进联盟规范化管理加强市级联盟的认定管理工作,包括规范联盟命名、规范联盟认定标准、简化认定流程等。加强联盟的运行管理,以年审、考核为工作引导,推进创新联盟的规范化运行。通过专项资金方式支持联盟日常工作的开展。

(四)加大宣传促进联盟发展鼓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联盟网站、开通联盟微博及微信公众号,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宣传、推广联盟,促进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联盟,营造联盟对创新的引领示范作用。建立全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统一的官方宣传网站,宣传各联盟动态,对联盟好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Z],2008-12-30.

[2]陈培樗,屠梅曾.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37-39.

[3]胡剑波,安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14,10:125-131.

[4]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浙江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2018石墨烯技术专利分析报告[Z],2018-9-20.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Z],2017-1-6.

作者:王胜 柴微涛 周开庆 单位: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