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DEA的技术创新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dea有效性分析
通过构建投入指标(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投入强度、有R&D活动的企业个数、企业办研发机构数量、地方财政支出中的科技拨款比重等)和产出指标(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中文科技论文数、技术市场交易额、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等),对2005-2012年的辽宁省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以年份、31个省市、省内14个地级市和行业作为DEA的决策单元进行横纵向比较和有效性评价,见表2-表3。以全国31省市为决策单元,则n=31,利用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C2R模型对其进行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以31个省市作为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辽宁省综合排位第6名,在东北地区(包括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中技术创新效率排位第一,DEA唯一有效,而经济效率排位最后,DEA唯一无效,高产出率和低科技转化率导致了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低。这表明,仅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在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方面就严重欠缺。辽宁省与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相比在技术获取和改造、技术创新支撑能力上较强,但是经济效率转化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以辽宁省内14个地级市为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主要因为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多,为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提供了土壤,经济效率有效性分布也很不均衡,DEA值为1的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锦州、营口;DEA值在0.6~0.8之间的有盘锦、阜新、丹东、本溪、葫芦岛。以上城市与教育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均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密集的地区。DEA值在0.6以下的城市有5个,说明该地区的科技发展并不是他们的主导产业,还需要进一步政策倾斜。其他地区可以通过政府、大中型企业等其他主体在技术创新上投入,进行技术引进,带动省内各个地区的技术创新热潮。以年份作为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辽宁省2005-2012年,DEA有效值θ均为1,见表4。表明技术创新效率8年来总体较高,投入产出配置较为合理,相对效率值稳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呈递增状态。总体来看,辽宁省的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技术创新效率逐年递增、稳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处于相对有效状态。辽宁省从2005-2012年中整体科技活动情况利用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C2R模型属于DEA有效,由此说明,在科技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效率保持在中上水平。科技活动中的全部投入要素发挥了最大效用,所获得的产出达到最大水平。此时,生产规模处于相对最佳状态。以行业作为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DEA稳定且有效,而大中型企业创新效率出现波动,见表5。辽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情况,2005-2012年中,技术创新效率逐年提高,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全部投入要素(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科技经费筹集额、科技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和产出(工业增加值率、R&D项目数、企业专利申请数、企业专利获准数)。因此,大中型企业在生产规模上也处于相对最佳状态。辽宁省科研机构虽然规模收益处于递增状态,但总体实力尚处于非DEA有效状态,表明科研机构在“质”和“量”上结构不平衡,需要政策和技术的投入同时,也要监督检验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标本兼治。
2辽宁省技术创新效率存在的问题
2.1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从近年来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数据看,大量的科技人员更倾向流入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如北上广苏浙)而不是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这种“理性选择”反映出辽宁区域无法吸引并留住更多的高层次科研人才。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数为12.18万人,增速仅为2.49%,居全国35个省份的第29位。相对于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辽宁无论从科技条件、薪资待遇,还是配套服务,都缺乏对科研人才足够的吸引力。在市场经济的自由选择状态下,会有数量可观的高科技人才队伍,走向国内北上广一线城市,甚至走向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从统计数据来看,近年来,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能真正从事或参与R&D活动的人数,呈现递减趋势。
2.2科技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2009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仅占销售收入的0.5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5%。在2008-2009期间,辽宁省政府的研发收入强度有所下降,降低了35.65%,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了40.72%,但是投入总额仅约为江苏、广东的1/4。辽宁企业研发投入超过了200亿元,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另外,金融环境指标表现相对较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立项数(20)、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25)。总而言之,在辽宁地区,众多科技创新型企业还没有真正地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区域投资融资体系更多的是由政府来主导,企业多为辅助角色,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亟需建立。
2.3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程度不高,协同机制不全面我国在技术创新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各大主体之间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互动和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形成合力。政府的政策环境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相关制度不完善、政策导向不明确等。企业追逐短期效益,自身研发力量薄弱,一味要求将科学成果直接送到生产第一线,大大增加了转化成本。高校和科研院所只负责科技项目的实施,不负责成果的运用、转化和商业化,因此积极性不高。
3对策建议
3.1建立长效的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在培训方面,可通过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思想讲座、举办技术思想研讨会、公派学习、校企合作等方式,不断更新研发人员的知识结构,加深研发人员对技术创新前沿问题的思考。将引进的人才分配到各个企业办研发机构中,保留领军人才原有的编制和薪酬待遇,对于自愿从事一线研发和创新活动的领军人才,给予额外的奖励。在激励方面,鼓励企业试行“期权期股”的办法,激励领军人才。高技术企业可以通过期权、期股或技术分红等形式,激励领军人才。技术分红享受者可将技术分红作为出资,按照规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权,并依法办理股权登记手续。定高技术产业人才的薪资年增长机制。高技术产业人才的薪资年增长率,由个人绩效决定,绩效水平高的个人享有较高的薪资年增长率,而绩效水平较低的个人则享有较低的薪资年增长率。
3.2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多渠道融资方式资金问题一直都是创新成果转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制约因素,除企业自筹资金外,还应该充分保障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比如金融机构贷款、政府资金等,以及利用外资兴办合资企业等。此外,在科技投入方面,要重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要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包括创新基金、银行贷款、信用担保、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渠道的建立和拓展,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构建融银行、保险、担保、证券公司、创业投资公司、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于一体的金融生态圈,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3.3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是由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实体性要素所构成的网络系统。要想完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就要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下,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及科研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推动高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鼓励高校与高技术企业协同创新,将部分重大项目交由高技术企业和高校共同完成;同时,鼓励高技术企业为高校学生建立实习基地,允许具备良好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进入高技术企业的研发机构进行深造学习,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现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市场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协同作用的过程,实现了技术创新活动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对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模式。
作者:孙海洋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