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研究范文

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研究

一、苏州市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显著

技术创新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会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包括人才、资源和能力的外溢,这将对地区产业调整和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1.技术创新对阀门龙头企业与相关产业培育的影响———以中核科技为例中核科技(原中核苏阀)从20世纪50年代成立以来,就对自主创新高度重视,曾填补多项国家空白。自上市以来,公司研发和技术创新系统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了核电站关键阀门、加氢阀门、真空阀门和核化工阀门等高端阀门产品。多年来,中核科技掌握了一系列阀门设计制造的先进技术,形成了企业独有的知识产权体系,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部分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公司阀门技术研发中心每年为企业开发、设计、改进新产品提供高达一千多个品种规格,为企业销售、承接订单和工厂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第一,企业保持快速增长和较强的盈利能力。当前阀门供给行业已处于充分竞争市场,行业盈利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中核科技营业收入仍保持较高增长率。即使在金融危机造成外需缩减和福岛核泄露造成国内外核电发展放缓的不利环境下,其增速也实现了快速恢复。作为传统行业,中核科技保持了增量增利的良好发展态势(见表3)。2012年,公司毛利税率达27.91%③,居企业历史和行业领先水平。第二,技术外溢带动苏州阀门行业整体发展。中核科技培养了一批优秀专业人才,产生了较强的外溢效应,带动了苏州市阀门行业集聚发展。一方面,纽威阀门、道森阀门、苏思达德阀门、德兰能源科技公司、福润机械制造公司、莱特阀门公司、悦达阀门公司等苏州地区阀门骨干企业的创始人或高管都曾在中核科技任职。另一方面,凯孚阀门、威兰阀门、福斯流体、意阀公司、奥村阀门、富山阀门等国际知名企业看中苏州阀门资源的优势,在苏州开办外商独资企业,进一步提升了苏州在这一领域的地位,这些企业的技术管理高层也多数与原中核苏阀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部分企业和原中核苏阀合资,追求技术互补。在中核科技的领军和溢出效应下,苏州市目前已形成产业链集中、规模优势强、龙头企业云集的阀门业重要品牌基地,培育了强大的产业优势。2.技术创新对电梯龙头企业与相关产业培育的影响———以康力电梯为例1997年11月,康力电梯成立之初,注册资本仅为128万元人民币,员工仅30人。康力电梯坚持自主创新,先后成功研发了ECO节能系统、“CANEN赛能”能量再生回馈技术、一体化电梯控制系统、超高速电梯等。凭借技术研发实力,2011年11月,康力电梯技术中心被国家五部委共同审定评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首个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内资电梯品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加速。近年来,凭借技术研发创新实力,康力电梯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保持持续增长。2012年营业收入达18.2亿元,是2007年的5.29倍。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也均居企业历史和行业较高水平。在康力电梯及其他龙头企业的示范和溢出效应带动下,吴江汾湖开发区的电梯产业集聚度和规模快速形成,区内已集聚了10家整机电梯企业和80多家电梯配件企业。2012年,汾湖电梯产业实现产值达7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3%;实现销售7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84%,占全国销售量的10%,电梯产业的集聚程度居全国首位。类似中核科技和康力电梯,苏州市有一批大型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保持持续提升,为企业和整个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亨通集团投资逾8亿元,成立七大技术分中心,创新产品应用于天宫一号、“神九”、“神十”飞天工程。苏净集团仅2012年就投入研发资金1亿元以上,用于技术升级开发新品,在空气净化、气体纯化、节能环保领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平台。此外,近年来,苏州市雅本化学、德威新材、天顺风能和苏大维格等一批高科技中小企业和自主创新型企业快速崛起,在新兴产业领域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细分行业的领袖。

二、苏州市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不足

(一)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还较薄弱尽管,苏州市千人、双创等高端人才总量居全省前列,但科技研发人才绝对量和相对量仍相对匮乏。例如,2012年苏州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133.65万人,名列全省第二。而按国民经济19个行业分类来看,苏州市城镇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人数仅为0.85万人,全省排名第四,仅占从业人员总量的0.64%,省内排名第11(见表4)。苏州市城镇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人数总量、占比均同其经济总量、从业人员总量不相称,有待加强。

(二)企业研发投入尚需提升从研发活动企业占比来看,苏州市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重仍相对较低。2011年,苏州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约42.41%开展科技研发活动,而占苏州市企业总量最大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比例仍低于50%。其中,外资企业比例最低,为37.07%,私营企业为46.78%。从行业来看,包括计算机、通讯设备在内的电子设备行业仅38.72%开展了研发活动,比例偏低。2012年,苏州全市有59.96%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了科技研发活动,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比例分别为65.58%和53.50%,虽然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和苏州经济总量及地位相比仍处于偏低位置。从研发活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来看,企业研发活动支出占比也尚需提升。2012年末,苏州上市公司研究开发费用为37.73亿元,增幅为19.9%,占营业收入的2.415%。当年,苏州市年末资产总计和年营业收入均超过5亿元的85家企业集团投入研究开发费用97.62亿元,增长26.1%,占营业收入的1.348%。而2012年,深圳市仅华为1家的研发费用支出就达300.9亿元,远远超过了苏州80家上市公司和85家重点调查监控企业的总量。这表明苏州企业在研发活动上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从研发经费的来源看,企业还存在对政府补贴、项目资助的高度依赖性。[1]虽然从宏观统计数据看,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占比不足1%。但从微观个案来看,情况却并非如此。以中核科技为例,该公司2010年度收到“核电关键阀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相关的产业引导资金1444.9926万元、政府补助300万元;2011年收到政府补助150万元;2012年收到政府补助300万元。2011年获得“百成千瓦级核电站用关键阀门产业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补助资金共计4500万元,其中,2011年拨付2000万元、2012年拨付1500万元、2013年拨付1000万元。2011年,控股子公司苏阀横店公司收到“高温高压加氢装置阀门产业化”项目补助780万元。在这些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下,中核科技研究开发支出由9.58万元跳跃式增长到23.40万元(见表5)。随着项目支持额度的下降,中核科技研究支持活动总额和占营业收入比重均出现下滑。(本文来自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三)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贡献还需提升第一,专利质量有待提升。近年来,为了相关考核指标达标,苏州市科技部门对专利申报奖励达到空前的力度,专利申报和授权量均出现了跨越式增长。但是,发明专利比重仍旧偏低,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二者合计占比出现了大幅下降(见表2)。专利申报奖励加大虽然能够激励企业对研发创新的重视,但是,对专利的奖励和考核超出其合理的边界时,一定程度上会引发中介机构、企业和政府以专利数量和增量为最终目标的错误行为,忽视了专利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真实意义,扭曲了社会资源的配置。第二,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速和竞争力相对较弱。从纵向比较看,2006年以来,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明显低于江苏省平均增速,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江苏省的比重持续下滑,从2006年的37.18%下降到2012年的26.40%(见表6)。从横向比较看,2011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年产值75.47万元(见表7),不及规上企业整体的九成,并不具有产出效率优势。其销售利税率①和利润率仅为规上企业整体水平的91.20%和93.05%,也不具有经济效率优势,2012年亦是如此。就一定意义而言,盈利能力是竞争能力的直接反映。综合两方面可以大致判断,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并不突出。以上市公司为例,苏州市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优势也不突出。2012年,苏州80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1562.57亿元,同比仅增长0.6%。苏州市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06%,低于深圳(7.89%)、广州(7.85%)等城市。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盈利能力来看,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率和利润率均处于全省的最后。这一结果意味着:随着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品占比的提升以及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并没有取得相应优势。

三、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模式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过程中有关技术的产生、选择、组织、应用与扩散方式的总和。技术创新要素组合、配置方式及其结构上的差异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不同模式。根据创新来源的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根据技术创新动力源的不同,可分为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模式。实践经验表明,一个企业的创新模式应与其创新能力、创新发展阶段相匹配。以中核科技为例,该企业综合采用了自主研发、国内研究院所合作、产业链联盟合作和中外合资合作等多种模式。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市场机遇不同时期,中核科技创新模式侧重不同,对保持企业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苏州市主要科技政策对技术产生和数量过度偏好,而对其他环节关注相对不够;对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和技术驱动创新过度偏好,而对企业联盟或并购、市场驱动创新重视相对不足。这种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州市技术产业化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并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相关制度当前,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多限于“供给式”的补贴、优惠,而需求引导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质量相对薄弱。“供给式”的补贴、优惠操作相对简便,也容易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但是,“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和“积极做事”重要。例如,新民科技和电科院同样是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但是,因为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把握不同,结果却截然不同(见表8)。此外,政府过度的资金激励和供给制度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不当。目前,苏州市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存在投机行为,部分企业以争取政府补贴和优惠为主要目的,设置了专门的业务部门通过多种途径谋求补贴收益;甚至还有部分企业仅仅是为了迎合政府对科技数量考核指标追求的需要开展项目和专利申报,而对技术产业化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重视不够。日本将科学学会的科研路线图、文部省的技术预见、产业界的路线图等科研技术规划作为公共产品,提供重点产业技术领域中的技术动向和市场动态,甚至具体到技术参数,对产业技术创新进行支持和引导。当前,苏州市有关部门对研发和技术创新方向引导不足,相关成果前瞻性、动态性和指导性不足。未来,苏州市可借鉴日本的思路与理念,统筹协调包括有关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研究与规划,使技术研发到产业化更具系统性和延续性,并构建成数据库向社会公布。

(三)培育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专业能力强化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是指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研发活动的主体、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主体、获取创新效益和承担创新风险的主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苏州市企业尚需提升技术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专业能力。只有通过创新获取收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意愿,使之成为自觉行为。当前,苏州市为数不少的企业缺乏创新管理能力,对创新风险认识不足,不但没有尝到创新的“甜头”,反而吃了“苦头”,预计这一苗头近期将逐渐显现,届时“不创新等于等死,创新等于找死”的观点也可能会出现。企业技术创新包括从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开发、认同与应用到商业化的完整过程。技术创新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专业的管理能力,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创新战略明确,创新制度健全,创新文化先进,创新组织结构合理,创新模式新颖。苏州有关方面在鼓励企业科技投入、追求科技成果数量的同时,也应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专业能力的培训,加强对成功和失败案例的宣传,做到激励与借鉴的平衡。

作者:李西王世文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