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工电子专业实训教学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为了使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大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力度,为他们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以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为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好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课堂实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操作,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使其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关键词:职业学校;电工电子;实训
一、以教促学激发学生学习氛围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一直就是一个弱点和难点,这些学生在初中时基础就不太好,对于学习这件事本身就不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学生在初中时就是问题学生,到职业学校就是混个文凭。而且电工电子专业理论课枯燥无味,这些没有基础的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更大,再加上有些专业课教师不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此,学生逐渐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效果才能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论知识难学难懂我就通过实训教学来达到以练促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进步,最后达到做学相结合共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利用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训室内有很多已组装好的电工电子的套件,如彩灯、音箱、收音机等,上课时我让学生观看这些实物,五彩缤纷的彩灯、打开音箱连上手机就能听音乐、收音机打开就能听广播等,使学生感到很新奇。不少学生议论纷纷,见此情景我便因势利导告诉学生们:“这是你们上一届的师哥师姐们自己做的,只要你们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快你们也能做成这些……”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尽快学习技能操作自己制作作品。在这种情况下,班级的学习氛围空前高涨。有时候,教师作为教育的组织者、引领者要能够抓住教育的契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基础,润物细无声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二、采取任务教学法强化技能促进理论
现在的电工电子课程教材设置是以任务教学法为主线,注重在工作过程中传授专业知识,采用综合性的案例教学,案例来源于生产实际与企业的生产任务相吻合。这也和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不谋而合。任务教学法中的每一个教学的任务都包括任务说明、实训时间、实训教学目标、实训器材、教学组织、操作步骤和考核标准等几项内容,前期的任务说明一般涵盖这个任务所用到的理论知识,将与任务有关的理论知识作简要介绍,这个理论知识我是在实训室内讲的,不上成单纯的理论课,是为学生下一步的技能操作打基础的,而且理论知识讲解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因此,学生学习起来较有兴趣;实训教学目标则指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针对性;操作步骤则是把这个任务的详细的工作过程罗列出来,实际上操作步骤是关键,是学生学习任务的基础,我并不是一步一步讲操作步骤。一般情况下我是在讲了操作注意事项后让学生在做中掌握具体的步骤,步骤是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经过学生的参与思考得到的,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印象较深。
三、采用激励性的教学增强竞争性
在电工电子实训课的学习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们不服输的精神和同学之间的竞争精神,同样是焊接一块电路板,总是有的学生快一些,有的慢一点;有的焊点质量好一些,有的差一些。有一次一个学生可能是没发挥好,板子焊点的质量差了一点,这个学生很不服气,老师你看着下一次我一定比他强。当在学习上出现比学赶超的时候,班级学习的气氛就非常浓了。当然,作为老师我总想学生们能够焊得又快又好。有时候,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就采用分组比赛的方法,我记得有一次是焊接一组彩灯,一组彩灯由四块板子组成。因此,每组4个学生,每个学生焊一块板子,这个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焊接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4个学生肯定焊接的能力不一样,有快的有慢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能亮,才算是合格。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竞赛给了学生不一样的课堂感受,学生们在竞争中学习,在激励中学习,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而且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也提高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地来说,电工电子实训课作为电工电子专业的专业实训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也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学好这门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对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曲尔光,姚纪欢,张慧鹏.关于机电类电工电子课程实验实训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0).
[2]董启广,张玉民.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作者:张艳晓 单位:石家庄经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