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电影中音乐叙事的发展与功能范文

浅谈电影中音乐叙事的发展与功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电影中音乐叙事的发展与功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电影中音乐叙事的发展与功能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音乐叙事电影中的发展,分析音乐在电影中扮演角色的改变,探讨音乐对电影能够产生更多可能性作用。并以中外代表性影片为例,详述音乐在电影中运用的多样化表现功能

关键词:音乐叙事;电影;多样化;功能

电影音乐是电影叙事里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它通过与剩余必须要素的整合完成对于电影叙事系统的构建。音乐与画面的统一为电影叙事塑造情感框架,并且辅助电影情节主题的呈现和中心情感的阐述与升华。正因如此,音乐在电影这样一门视听合一的综合艺术中,才会具备多重性的衔接、渲染和转换的功能。音乐从属于电影,同时又是一类独立的艺术形式,这样的特性使它与纯粹音乐相较,就更凸显前者功能的多样性和拓展性。

一、音乐叙事在电影中的发展

(一)无声电影时期无声电影时期的音乐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无声电影,就是指没有声音而只有画面的电影。而这个时期的电影,显然是一种纯视觉艺术。由于无声电影时期的录音技术的不完善,观众的心理补偿与字幕往往成为了观众揣摩故事情节的重要来源。1.初期:音乐处在电影之外早期的无声电影大约在1895年—1908年间,1895年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放映的公开售票的第一场电影揭开了无声电影的序幕,1908年音乐家圣桑作曲的《吉斯公爵的被刺》为结束。几乎是与电影本体共生的,但制作技术上的困难使得大部分的电影都以默片的形式出现。由于默片的特殊性以及剧情需要,音乐只能通过小提琴或乐队伴奏来实现。第一位现场钢琴师首次出现在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的第一场电影中,那时电影刚刚处于萌芽状态,由于人们认为音乐对于电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能够对营造观众情绪以及烘托现场气氛也有着重要影响;也同时为了弥补播放电影过程中放映机发出的杂音以及换片时或器材故障时的空白,现场演奏便成了弥补听觉空缺的手段。第一种方法是这往往是利用当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或乐队的伴奏来实现;第二种会使用留声机播放唱片来代替现场演奏。尽管以这样的方式搭配起来的音乐与电影未必协调一致,这的确成为了一种弥补不平衡视听的有效手段,也从而形成了最早的电影音乐。从为无声片伴奏的钢琴师奏响的第一个音符开始,就意味着音乐与电影是不可分割的了。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无法完成视听平衡的主要任务,无声电影初期的音乐最多只能被称作伴奏。也就是说,在电影艺术诞生初期,音乐是种游离在电影主体之外。2.中期:音乐叙事初步展开中期的无声电影大约在1908年—1915年间,从《吉斯公爵被刺》中的原创电影音乐到《一个国家的诞生》作为结束。电影从早期到中期的过渡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电影艺术在这期间广泛传播,音乐作为电影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也以临场伴奏的方式逐渐流传与发展。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吉斯公爵的被刺》在电影艺术史上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影片,它成为电影由杂耍演变至艺术的符号。本片在电影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圣桑为该电影制作了专门的伴奏音乐,尽管配乐非常简单,但是音乐与剧情配合得非常和谐,使得这部电影的配乐绝对算得上成功。圣桑由此成为电影作曲的鼻祖。音乐与电影主体的有机结合,辅助观众更为准确地理解影片叙事。虽然中期的音乐仍然没能进入电影主体,却已经初步为电影叙事服务,也为真正进入电影叙事系统蓄势待发。这样的姿态体现出的是创作者更为先进、更为规范的创作想法与意图,也与前期的散乱形成鲜明对比。音乐赋予了电影更神秘多样的气质,促使电影真正独立地成为了艺术,而不是机械化的去重复再现的动作。3.后期:音乐叙事的摸索期无声电影的后期以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电影作曲开始,以1927年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为结束。无声电影过渡到有声电影是1915年至1927年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电影之父格里菲斯是正式将电影音乐引入电影这门艺术的先行者,《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影片中,格里菲斯与音乐家约瑟夫将完整的配乐形态在本片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也作为了电影的一大转折从而显示出了音乐从属电影本体的事实。作曲约瑟夫为电影剧情内容制作了原创音乐,也重新编配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旋律,同时还引入了多达四十人的管弦乐队在影片放映现场配乐演奏。这样的安排不仅为电影收获了精彩的剧场效果,也极大程度上地展示了音乐对于电影叙事的重要辅助作用。在无声电影后期,人们开始发觉音乐并不只有掩盖噪声和填补空缺的作用,它能帮助观众融入并理解剧情发展。由此,音乐在电影主体中的地位更为稳固。

(二)有声电影时期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发行的电影《爵士歌王》开启了有声电影的先河,从而也意味着有声电影的诞生,从那以后声音首次成为了电影的一部分而不是游离在电影系统之外。尽管对白是寥寥几句,其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其实,真正关键的绝非某个具体的日期,而是有声电影的真正定义。换句话说,声音进入电影主体绝对不是巧合或幸运而为的,这是创作者具有独创意识的、积极自主的举动。那么以此延伸来讲,《爵士歌王》其实算不上第一部严格符合概念的有声片。影片男主角在一个唱歌场景完成后无意识说出的话在后期中幸运地存留了下来,无意中造就了有声电影。而1928年的《纽约之光》(《LightsofNewYork》)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作为一部全对白电影,声音正式进入电影本体。由此,声音逐渐发展为语言、音乐、音响等多种艺术元素参与电影叙事。电影由纯粹的视觉艺术发展成为视听综合艺术,大大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1.初期:音乐参与叙事的利与弊有声电影初期,声音的出现极大的满足了观众对于视听统一的心理需求,而音乐进入电影本体,对于电影艺术的发展来说是有利有弊的。首先,电影与音乐的存在形态完全融合,也就使得音乐能够真正开始为电影叙事施展身手。音乐进入电影叙事系统,灵活地穿梭于电影的各个时间形态中,因此极大地凸显了音乐对于叙事时空构建的功能。有声电影的出现,为电影真实性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在剧情片当中,真实性的提升也能够唤起观众更强烈的共鸣和心灵的震撼。其次,音乐的过渡不仅没能为电影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反而使观众反感。无节制的电影音乐的使用使其丧失了原有的意义与美感,而陷入了瓶颈。有声电影初期的作品,还没有真正能够自如地运用音乐,也未能赋予音乐自身应有的艺术功能与价值。2.现期:音乐叙事多样化音乐的多样化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电影的前进步伐,它们为电影叙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此之前,由于需要完善观众的视觉感受,导演必须安排特写镜头并运用大量的蒙太奇。而现在,影片是自由的。创作者在分镜头时,对分镜头的意图和效果可以完全出于戏剧性或心理方面的考虑而不用担心没有声音(音乐)带来的基本表意不明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语言符号,电影中的音乐具有视觉形象以及蒙太奇所不能替代的叙事性功能。比如在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等方面的巨大表现空间。音乐进入电影如同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音乐在电影中的发展折射出的是艺术史的进程。从无声电影早期剧场为了抵消影片放映器噪声的伴奏发展到如今电影中花样繁多、运用自如的叙事性音乐,它已摆脱了作为电影陪衬的附属地位,而是转换成为全新的构建电影叙事语言符号和听觉艺术。

二、音乐叙事在电影中的三种表现功能

音乐成为了电影综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片的抒情性、艺术和气氛方面往往要靠音乐来烘托。在一部影视片中,音乐有时候只能起到叙事性的作用,但有的时候,音乐与画面结合方式的不同,音乐所产生的叙事性作用会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运用音乐的过程中要明确目的性,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运用的恰如其分。在电影的叙事体系中,音乐更多的是运用音乐的多样化来表现对电影情节、电影时空和观众接受心理等方面的构建。

(一)概括内容,深化主题笔者认为,能够最大程度上体现概括内容、深化主题的音乐类型非电影主题曲莫属。电影主题曲即指象征影片主题的歌曲,它作为电影叙事系统的有机成分,能够在凸显影片叙事性的同时,有效地展现戏剧冲突并渲染气氛。电影主题曲作为一类全新的当代音乐和艺术体裁,甚至能为电影“代言”,作为影片的代表和体现。电影《泰坦尼克号》著名的主题曲《我心永恒》,它绝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代表性音乐。整首作品中,悠扬的爱尔兰锡哨在渲染民族气韵的同时,绵长而动人。歌曲旋律由柔情到高昂,由缠绵到悲怆。在荡气回肠中抒情怀念。我们仿佛随着歌曲的进行亲眼目睹着泰坦尼克号上的柔情似水、生离死别。可以说《我心永恒》就是《泰坦尼克号》的缩写,而这也就彰显了主题曲的定义:映射电影主题。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曲《ThemeFromSchindler’sList》,作为一首同样极具代表性意义的歌曲,它也是占电影最大篇章的、以七次的高频率出现的、永垂不朽的主题音乐。主题曲的第一次出现是在一个充满了拥挤和迷茫的镜头中,犹太人被法西斯驱逐,迫使他们去往充满死亡气息的集中营。这里主题曲的出现,渲染着犹太人恐惧、迷茫和无能为力的心情。主题曲配合着画面,透出了焦躁以及杀戮的气息。主题曲的第二次出现是在蕾丝普曼看到母亲被接去辛德勒的工厂。此处的竖琴演奏相较小提琴来说,多了一丝温情和希望,而少了一些压抑和悲伤。相较第一次主题曲出现时的焦虑情绪,这里则是以一种更为明朗轻松的方式展现给观众,也正如蕾丝此时的心情。蕾丝放心离开时脸上的笑容,与婉转的旋律交融为一,立刻便能够激起观众对于画中人的同情,甚至是感同身受的共鸣。同时,导演对于此处主题曲演奏的柔和处理,也是出于对辛德勒此举的赞赏,他正是那残酷世界中的星点微光与希望。主题曲的第三次出现是在辛德勒与斯特恩谈论自己回故乡的场景。此处的竖琴演奏不仅绵延不绝,更增添了一些微妙的、颤动的情绪。主题曲这样的安排使观众更加注意画面,我们看到画面上的辛德勒谈到归乡时眼眶湿润。而辛德勒这样的表现告知观众他此刻的心理转变,他万般不舍,因为不忍之心,他无法对犹太人火海般的境遇坐视不理。辛德勒黯然失神的表情和几乎要流泪的双眼则分明将他内心的挣扎无限放大。此时的辛德勒真正在乎的早已不是金钱和利益,他怜悯并且急切地想要救助无辜的人们。主题曲贯穿着这个场景,不仅恰如其分的配合着剧情需要,也为观众暗示了辛德勒开始确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主题曲的第四次出现是在一个杂音交织的场景。在打印机声、杀戮声、呜咽声等众多迷乱的声音中,由小提琴和大提琴合奏的主题曲脱颖而出。小提琴的主题音调是决绝的、奋力的,大提琴则低吟而婉转。这样的旋律不仅象征着决心,它更像是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辛德勒决定即便失去一切也要尽自己所能地去救赎。两个乐器的交织,既是给予辛德勒坚定的支持,又是对他这样善良而伟大的行动的赞颂。在当时那个残酷社会中,辛德勒已经真正成为了一个无私的救世主般的英雄。主题音乐的第五次出现是在一个工人劫后余生回到辛德勒的新工厂。此时以小提琴演奏主旋律,节奏像是刻意跟紧工人的步调。主题曲的旋律风格仍旧绵长柔和,唯一不同的是,似乎多了些光明与希望。这正是影片此刻的暗示,光明正是在前方的辛德勒的工厂中,希望也即将降临在犹太人们的身上。而当辛德勒即将离开工厂时,主旋律则猛然变得哀伤,高八度的旋律提前释放着即将分别的悲伤与不舍,辛德勒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拼尽全力让犹太人获得自由,而自己却因为这一切要远远地逃离。主旋律使这样的情感放大,从而将电影推向了高潮。那种空荡、哀伤的吟唱伴随着辛德勒的背影渐行渐远。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电影的主题音乐使电影变得更加真真切切,在概括主题的同时,流露着真情,突出了主题,从而使观众通过主题音乐更加了解影片。

(二)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气氛是人们情感外露形成的环境效应。气氛较音乐画面来说,是相对抽象却又具象的一种感情。抽象是指气氛总是以扑朔迷离的形式轰然出现,而具体则是因为气氛常与其他实体相辅相成。一部影片,为之配上和影片气氛和情绪相同的音乐,能使影片的气氛得到进一步的强调,也能增添一部电影在观众心里的感染力。运用强调和夸张的方法加以渲染,让观众从听觉上感觉更加丰满、更加形象。但是,在一部影片中没有音乐的渲染和烘托,就会显得苍白无味,观众就会感觉影片缺少了点什么,没有感染力。所以,一般都会在电影中最关键的时候、气氛最浓烈的时候,合理的使用音乐的烘托就会增加影片的戏剧性,从而来感染观众、打动观众。比如在一些恐怖片中,根据画面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为了制造恐怖的气氛,往往要用一些音乐来渲染。比如:凄婉哀怨的不和协的声音,大多数采用一些不和协的音程来写,小二度、小七度等。听得让人听得心惊肉跳、毛骨悚然。美国影片《大白鲨》是一部心理惊险片,它讲述的是在大海边度假的人类遭到了大白鲨的袭击,它攻击船只、吞食人类、用它那尖利的牙齿咬碎船只,撕碎人体的声音就让人头皮发麻,这种恐怖的气氛,给观众心理上带来刺激性的冲击,那么音乐的渲染气氛在这里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激发联想,引发时空转换联想指的是由于某人某事物而想到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比如:我们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尾部分时,乐曲在短暂的停顿之后,长笛吹出了美妙的多彩的旋律,再结合上竖琴的滑奏,仿佛使人置身于美丽的仙境之中,再现了“化蝶”的场景,这时小提琴又奏响了优雅的旋律,好像让我们看到了两只相依相伴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意味着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此生死相依、永不分离。所以说,欣赏音乐是一个富有联想的过程。此外,我们说音乐是具有时代性,具有民族性,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因为这些旋律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的,当这些旋律响起的时候,使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那个时代,是任何旋律都无法替代的。从而我们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可以充分地发挥联想,跨越历史时空,展现那个时代的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在电影中的叙事性作用包括概括内容、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激发联想、引发时空转换等。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具备强调与深化主题的功能。音乐与叙事是密不可分的,这通常体现在音乐能够在电影开篇奠定其基调,给观众以提示,通常作为电影的符号化元素出现。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音乐对于电影叙事系统的构建经历了长久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音乐从游离在电影叙事系统之外发展到进入电影主题且功能多样化。这不仅显示了创作者对于电影构成以及音乐地位的思考和研究,更在很大程度上升华了电影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

作者:杜娟 单位:山西省儿童医院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