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微电影发展意义初探范文

微电影发展意义初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微电影发展意义初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微电影发展意义初探

电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作为艺术作品,其多元的承载内容、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现代的传播方式及蕴含的意识形态属性,不仅使受众接受程度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也为净化网络空间提供了全新载体和鲜活素材。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环境条件,如何把牢发展机遇,体现主流价值,让微电影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需要立足实际、多点发力、综合治理,推动微电影产业在正确的方向上健康发展。

一、从产生背景看,微电影的出现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

一种新的传播现象的产生内在的逻辑和驱动因素。微电影横空出世、迅速崛起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

(一)大众文化意识的自觉提升是微电影产生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受众文化素质的提高,说教式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新需要,使得传媒界不得不采取更加人性、灵活,受众更易于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微电影成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将社会热点、受众的文化需求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受众获得充分的参与感,这成了微电影产生发展的先决条件。例如,微电影《leaveme》和《看球记》就是使影片与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观众有着深深的代入感,进而赢得受众支持。

(二)互联网技术是微电影产生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广泛融入并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基础连接。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有网民8.29亿,其中手机网民8.17亿,成为新媒体应用第一大国。技术革新使移动终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商业功能、生活便捷化的第一选择。一方面,互联网的海量容纳和互动开放,为传播微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媒介形式和传播空间;另一方面,娱乐文化介入互联网导致对流量和点击率的重视,这也在客观上为微电影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三)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是微电影产生发展的直接因素。进入微时代,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很难有大段的时间去接收信息,更希望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微电影恰好契合了受众的这种需求。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看一部故事相对完整视觉产品。

二、从艺术表现看,微电影具有大众化、个性化、私人化、体验式的特征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正加速由物质型、生存型向文化型、发展型转变,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标准提高、日趋多元,仅仅依靠传统电影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微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以其大众化、个性化、私人化、体验式的特征顺应了时代潮流,迅速发展起来。

(一)大众化。从微电影本身属性上看,具有微时长、微周期、微成本的“三微”特征,这就为普通民众参与其中提供了前提条件。瓶颈的降低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模式,电影成为全民皆可参与的网络艺术形式,这大大激发了“草根阶层”的创作热情,使微电影的发展迅速呈现了井喷之势。

(二)个性化。德国著名哲学家西美尔指出:“现代生活最深层次的问题来源于个人在社会压力、传统习俗、外来文化、生活方式面前保持个人的独立和个性的要求”。微电影作为一种个人化的视觉叙述,是抒发个性和情感的便捷形式。这给创作者带来了空前的创作自由,这就使微电影成了追求自由、展示个性、释放才华的最佳舞台。

(三)私人化。一方面是创作行为的私人化,随着视频设备的大众化,大众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视频设备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进行影视创作,无须吸引其他的投资主体参与其中,私人化程度较高。另一方面是观看行为的私人化,在相对喧嚣的场合,低头浏览微电影的行为实现了自己与他人的相对隔绝,打造了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满足了人们个体领域的自我保护与打造个体空间的需要。

(四)体验式。现在的文化消费,不仅是阅读和欣赏,更看重参与和体验。微电影制作过程具有全程参与、全程体验的特点,从组建团队到筹措资金,从电影创意到剧本写作,从影片拍摄到后期制作,都可以很好地体现创作者的思想、观念、态度、想法,这对那些有电影情节,“戏瘾”很重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三、从价值定位看,微电影应立足于灵活鲜活、扩大网上正能量

加拿大传播学者哈罗德•英尼斯认为,媒介的性质决定其传播内容的特征。微电影形成于网络,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多种多样的,不同种群、国家、社会阶层乃至不同网络社区、粉丝群落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多样杂陈、竞相发声,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一方面,微电影是全新的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赢网络争夺战,需要摒弃传统的自说自话、任务观念,克服简单生硬、教条灌输,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需要强化阵地意识、斗争精神、管控手段和引导能力,真正将微电影领域管理好、将这个阵地占领好,牢牢掌握主动权、主导权。另一方面,微电影是有力的武器。微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力量,是承载主流价值的绝佳载体。只有充分利用这个全新载体,使坚持的基本理论、倡导的核心价值、推行的政治主张等让大众接受和共鸣,在感到有趣的同时受到教育、熏陶和感染,才能达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目的。比如许多公益广告,像《筷子》《洗脚》等,都是在让人感动中宣扬主流价值。

四、从发展方向看,促进微电影产业发展要多点发力、综合治理

进入全媒体时代,微电影逐渐受到用户的热捧和资本的追逐,成为新媒体发展的热点。但微电影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滞后,低俗营销;作品鱼龙混杂、精品不多;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完善,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等等。因此,必须坚持多点发力、综合治理,切实抓好微电影产业发展。

(一)首要的是坚持内容为王。“内容为王”一直是视频行业竞争的核心规律。维亚康姆公司创始人萨默•雷石东曾说过:“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是而且一定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微电影虽然立足于“微”,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传统电影具备的内容要素,在微电影中都有体现,而且必须更有创意、更加鲜活、更为直接。这就要求创作者善于将社会主流价值,利用符合潮流、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让大众接受并产生共鸣,在感到有趣的同时受到教育、熏陶和感染,唤醒受众潜在的自我价值感,最终达到吸引受众、扩大影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目的。

(二)关键的是加速产业化进程。微电影要想获得长久发展,需要拓宽盈利渠道、丰富盈利方式,走多元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从基础属性上看,微电影是一种文化消费产品,也是一个信息传播平台,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探索促进微电影与文化消费产品结合起来,推动微电影产业利润的多样化,提高电影产业链的附加值。同时,可以从版权获利、付费观影、衍生品开发等方面加强尝试,完善产业链条、创造多元收益。

(三)突出的是加强政策规范引导。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在微电影发展过程中,应当发挥政策的引领性、影响力和规范性,对创作行为加以引导,对资源要素科学调配,对营销手段合理规范,实现配置最优、效益最优。2014年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从鼓励生产创作、强化播出机构准入管理、加强内容审核等方面,对以微电影等为代表的网络视听节目制播加强监管。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科学调配,使行业发展有法可依。比如,在创作生产方面,可以完善投资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把“既叫好又叫座”作为微电影创作生产、推广和评价的硬指标,对“既有立场又有市场”的优秀作品给予重点扶持奖励。激发潜力、释放活力,形成机制、成为常态,使微电影产业发展健康有序、平稳运行。

(四)核心的是打造专业平台。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传播模式,微电影的传播的核心路径是依靠新媒体,打造放大微电影传播效应的专属平台。吉林省着力打造的“东北亚微电影节”就是很好的探索和尝试。早在2013年,吉林省就连续三年举办吉林微电影大赛,在此基础上,2016年创立“东北亚微电影节”。首届东北亚微电影节影响范围更广,吸引冯小刚、佟丽娅等一线明星大咖参赛,全国30多个省市区,俄罗斯、加拿大、韩国、美国等世界各地微电影人积极参与,作品达到2173部,新浪微博话题阅读达到2510万。目前,国内有影响力的平台还不多,在设置同质化载体方面需把握好三点:一是在主题上,走大众、时尚、励志、正能量的路子,这是保障微电影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性要求;二是立足于网络,走差异化路子,创造出一种与现有“艺术节”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样才能达到吸引眼球、放大效应的目的;三是采取企业主体运营的模式,政府适当支持把关,最终推动形成从创作、生产、评奖到门类、标准、商业完整的微电影产业体系。

(五)根本的是加强人才培养。目前,参与微电影制作的人员越来越多,其专业水平、文化素养差异巨大,迫切需要提高微电影从业人才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整体微电影制作和运行水平。一方面,要求传播者提高自身的素养,摒弃粗制滥造的想法,将微电影自身特点和传统电影的精华优势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作品质量;另一方面,要求加强对微电影创作者的培养培训,在更多高校中增设影视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储备后备力量,在社会上加强影视技术普及,鼓励开办影视培训班,全面提高从业者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

作者:高福平 单位:省政府参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