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表现性语言在具象雕塑创作中的运用范文

表现性语言在具象雕塑创作中的运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表现性语言在具象雕塑创作中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表现性语言在具象雕塑创作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理论逐步扩散到世界范围内,艺术观念也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表现性语言属于艺术语言形式,被应用于雕塑创作之中,在新时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具象雕塑的认知上不应当只停留在传统与写实主义、在现实雕塑语言上,应当将具象雕塑与当代艺术对立而谈。创作者在具象雕塑创作时应当投入观念转换的主动性与表现性,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有效挖掘并拓展具象雕塑的自觉性表现方式,在表现语言上应当走出传统写实语言的误区,正确认识并重新思考具象雕塑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语言方式与思想观念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具象雕塑创作中表现性语言的具体应用,并提出应用策略。希冀有效促进具象雕塑的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雕塑表现性语言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具象雕塑;创作;表现性语言;应用

一、引言

当代具象雕塑主要是抛弃传统具象雕塑中的概念化与公式化,让对象回归于人物本身,能够回归到不具任何色彩的日常生活中。当代具象更加重视现实生活中的细小事情,以及人物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百态,特别是人物的精神状态,描写对象也更加广泛,作品的可能性也逐步增多,有助于雕塑艺术摆脱政治、建筑附属物等众多工具化的束缚,成为独立的艺术。

二、具象与抽象

具象指的是具体的形象,在视觉经验上指的是对于客观的自然物象的真实状态,也可以理解为看得出是什么的具体图像。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根据具体经验,我们能够得出这一年轻女性的形象,虽然清晰可见并且是无争的共识,所以我们称之为具象,这一手法是写实手法。抽象指的是从自然物象中由于主观提纯抽取的形象,已经脱离了原先的客观形象,也是人们常说难以看懂的图形。从形态角度来看,抽象是由不规则与规则的点、图形或线构成。

三、再现与表现

模仿说是艺术产生的重要原因。模仿说将艺术称之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绘与忠实模仿,简单的说,也就是艺术等于再现。西方现实主义的思潮由古希腊开始延展至19世纪,并未失去过在艺术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在古希腊时期,德莫克里特与赫拉克利特提出过艺术源自于模仿自然这一观点,并且以自然为艺术分析,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到文艺复兴时期,本体意识逐渐被人性解放,思想这一浪潮牌型,所以自由情感被释放,艺术创作的主体也进一步得到关注。表现说的发展时期,主要跟随18世纪的浪漫主义与20世纪的表现主义。在20世纪初期,克罗奇对于艺术表现论进行了哲学分析,克罗齐提出了艺术即直觉这一观点,他认为直觉能从情感中获取。在20世纪,表现主义跟随着克罗奇的思想茁壮成长,马蒂斯提出的“我们对绘画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势必要服务于艺术家的内心幻想”这番话在表现主义意境下最具代表性,表现性的意识也可以由当时的众多作品中获得,例如梵•高的作品中有浓郁色彩的风景,而毕加索的笔下主要是有立体几何构成,无论是什么作品,都是艺术家表现内心的独白。而中国的艺术家对于创作的态度则大有不同,与西方的客观意识有所相反,基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中极为重视情谊却忽略无形,所以对于在线论的认知程度远远不及西方国家。中国自古便有“得意忘形”等相关言论,但是在中国传统艺术语句中,却并未完全拒绝再现性。《易经》是最早提及“模仿”这一词汇的,易经中以八卦为绘画和文字代表,将天地万物与人的本身当作模仿对象,由此可以说明客观事物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作用。

四、具象雕塑创作中表现性语言

(一)具象雕塑表现性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逐步发展,已经扩散至世界范围内,当前的艺术观念已经被人民群众所广泛接受,表现性语言属于艺术语言,被应用于雕塑创作之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新艺术观念的进一步切入,传统具象雕塑语言形式必须进行观念革新,与当前的文化背景进行重新构建,由此可以看出题材并不是作品的全部。创作者在进行雕塑创作过程中,应当投入转换性与主动性观念,面对真实的社会现实,应当勇于发掘并拓展进一步提高具象雕塑表现方式的自觉性。具象雕塑表现语言上必须走出传统语言的发展误区,正确认识并思考具象雕塑的问题,才能够有效解决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与语言方式等相关问题。从艺术再现理论的发展情况,我们能够看出,无论是最忠实于对象作品的创作,皆是代表着作者的主观情绪。无论是与对象多么相似,也不可能不包含同一对象在某种程度间的差异,所以无论是对哪种现实的复现,都不是机械的与自动的。实际上具象艺术的魅力源自于超越事物的外在表象,这也是对其表面意义的正确解读,也是笔者谈论的重点概念。从这一角度分析,具象艺术不能与单纯的写实等同,就好像传统观念中认为客观对象是作品呈现的全部内容,而作品的审美意义主要源自于描绘对象和形式的移情与联想,此类理解已经难以满足作品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伟大且优秀的具象艺术作品,也不只追求对象的外在酷肖,而外形上的相似被看作为是困于物象中,被动接受与机械制造。表现性则是超越物象是形象的一种升华,具有感性流露与理性思考的双重含义。具象雕塑表现性指的是创作者在创作对象中的形式中加入了个人理解,从而着重突出创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雕塑形式,根据具体的形象进行个人主观处理,也可以称之为是由应物象形转移至借物抒情。在此发展过程中,并不需要拘泥于某种表现方式,或者是对某种既定的墨守成规,应当不断探索独具造型的各类可能性,能够从物象中逐步提炼出雕塑语言,从而增强雕塑表现力,促使雕塑表现力呈现多元发展局面。古人说的“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这句话中就很准确的概括了表现性语言具象雕塑中的艺术态度。

(二)题材的可能性中国的传统具象雕塑之所以被人们经常诟病,主要原因在于长期受到成就、创作理念以及作品形态的影响,所以人们形成了纪念话语理想性、正面性与神圣性等众多制约例如以人物为题材主要表现不以寻常人物为雕塑对象,所以塑造了人物典型,从而达到政治宣传的作用,会给高高在上的人物戴上光环,尤其是伟人和领袖、英雄等,都是当代具象雕塑中极为常见的题材。当代意象抛弃了传统具象雕塑中的概念化与公式化,使这部分对象回归本身,并且不带有任何色彩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从另一角度来看,当代具象着眼关注与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以及身边中的普通人,较为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人物的精神状态。描写对象范围更广,作品的可能性也逐步增多,有益于雕塑艺术摆脱传统政治、建筑附属物等众多工具化的束缚,更加的独立。从某种角度而言,新的具象精神摆脱了人们对于传统具象雕塑的束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逐步兴起了当代艺术发展潮流,创作者的创作角度也不断的发生变化,由传统意义上的仰视成为了平视,创作者也逐步以平视的角度来分析体会不寻常人物,带动了观众视点的变化。艺术家视觉的转变,使得对周围的熟悉人物进行近距离的展示,当代的具象作品中也体现出独特且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怀雕塑,由高高在上的地位逐渐走到人民群众面前,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形成了平实且自然、生动和谐的新写实风。

(三)重建“极致真实”在具象雕塑创作过程中,真实是全新的理解与定义也是重要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哪个历史阶段或者是文化背景,都会对现实有独特的理解,对于理解的结果,通常是文化习俗的附产物。而艺术真实性与客观性则存在一定的差异,艺术真实如果只是再现客观真实,会失去艺术的存在意义。表现构建的艺术真实属于个人真实,主要是以个人意识融入客观物象中,满足个人思想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而个人真实相比较客观真实而言更具本质指的是创作者可以将自身当作人类样本,从多元角度进一步分析并锻炼成作品,从而达到人性关怀这一目的。具象雕塑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有着难以替代的特征,对于人和人们的存在不止渗透了创作者的个人情感态度,也体现出对人们以及底层的尊重。在此过程中表现出平民意识,加强对人们日常生活形态的重视,所以当代具象雕塑有着当代人们精神档案难以替代的重要价值。从本质角度来看,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揭示了人性中难以被揭示的内容,或者是超出了人们经验中的表达。由于人性是矛盾复杂的,人们是多种人性复合体,在复杂人性中寻找到创作进入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命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具象精神摆脱的是人们对于传统具象雕塑的传统认知,但是现在的表现与传统的体现有所不同,具象精神并非是与现实绝对对立,而是属于对意识和事物的提纯,通过提纯能够重新平衡创作者的现实与内心需求的重量。所以应当巧妙应用表现性语言,才能够有效创作具象雕塑作品,进一步推动艺术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舒兴川.具象雕塑创作中如何应用表现性语言[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2][英]亨利•摩尔,张恒编译.亨利•摩尔艺术全集[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6.

作者:孙维广 单位: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