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战争电影的叙事动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与《战马》并称为斯皮尔伯格战争电影三部曲。这几部影片集中体现了导演的艺术理念、价值立场与创作风格。斯皮尔伯格的影片通常具有十分明确的叙事动力。在这几部战争影片中,导演的这一创作特点有着非常集中的体现。叙事动力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影片情节发展,也使得影片在整体审美效果上更加精练统一,成功地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本文以三部曲为例,从情感线索、悬念叙事以及评价动力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斯皮尔伯格;战争电影;叙事动力
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多次获得奥斯卡奖项。他很多影片不仅能够得到业界的认可,在商业回报上也颇为可观。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类型相对广泛,创作题材也丰富多样。其中,《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List)、《拯救大兵瑞恩》(SavingPrivateRyan)与《战马》(WarHorse)并称为斯皮尔伯格战争电影三部曲。这几部影片是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导演的艺术理念、价值立场以及电影创作风格等。斯皮尔伯格的影片通常具有十分明确的叙事动力。这是其作品情节环环相扣、颇具吸引力和审美张力的关键所在。在这几部战争影片中,导演的这一创作特点都有非常集中的体现。叙事动力是能引起、维持、控制和调节叙事主体进行叙事的各种力量,包括作者动力和文本动力。叙事动力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影片情节发展,也使得影片在整体审美效果上更加精练统一,成功地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本文以斯皮尔伯格战争电影三部曲为例,从情感线索、悬念叙事以及评价动力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斯皮尔伯格战争电影的情感线索
情感的变化是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情感不仅连接着观者与影片主人公,也是观者与电影创作者之间沟通的纽带。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情感基调与人物情感的变化是影片所着力刻画的内容。情感的抒发和变化增强了影片的审美力度,也与叙事走向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推动了影片情节的起承转合。首先,斯皮尔伯格电影的矛盾冲突通常是非常鲜明的,特别是在战争这一极端境况下,人与环境的冲突格外凸显。残酷的现实与主人公在困境面前的不懈抗争形成影片的情感基调,牵动着观众情感的变化。而剧烈的矛盾冲突也往往形成情感上的对撞。寻求情感状态的平衡,则成为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战马》为例,影片中的情感集中于人与马之间。战马乔伊虽在战争中数易其主,但其和第一任主人阿尔伯特•纳拉科特的情感可以说是最深厚的。从乔伊作为一匹小马驹出生,阿尔伯特就在它身边。阿尔伯特的父亲是德文郡的佃农,他与自己的雇主在买马的事情上较劲,最终以30基尼的天价将乔伊买回。虽然这对于一家人来说是雪上加霜,但阿尔伯特喜在心头,他一直喜欢乔伊,现在终于可以与它为伴了。阿尔伯特开始训练乔伊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二者共同面临着一个挑战,那就要将一大块满是草根纠结还有很多石块的地犁开。这对于一匹强壮的成年耕马来说,都是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而阿尔伯特硬是和乔伊做到了。
人与马在犁地事件之后,情感更加深厚了。但天有不测风云,暴雨冲毁了阿尔伯特一家辛苦种下的地,眼看秋后没了收成无法交租,而战争也爆发在即,父亲泰德迫于无奈,在未得到阿尔伯特的允许下,将乔伊卖给了骑兵队,人与马就此分离。阿尔伯特已经与乔伊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但年纪未满参军要求,使他无法参战。待到可以参军,阿尔伯特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一战,寻找乔伊成为他的目标,也成为影片叙事的重要推力。其次,从宏观上看,在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电影中,情感的整体走向十分鲜明,即由冷向暖。这种情感变化显然与观众的审美期待相一致。这一总的情感走向推动着影片情节的发展。例如,《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一开始只是一个商人,他长袖善舞,利用与军方的关系大发战争财。此时他对待战争以及犹太人的态度是颇为冷酷的。随着战争的深入,辛德勒看到了战争的惨状以及犹太人遭到的大屠杀,在他的心中,对人的怜悯之情逐渐占据了情感的主动权。当辛德勒开始把犹太人招募为工人后,他也从逐利的商人向战争中的拯救者转变。待到他散尽家财全力拯救犹太人,他已经达到了人道主义的高峰。可见,影片中情感走向是由冷向暖变化的,主人公辛德勒的情感变化成为影片叙事的重要驱动力。在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电影中,以性格推动叙事是经常运用的艺术手段。而主人公的性格往往外显于人物的情感。基于战争经历的不同体验,决定了主人公的行为指向,也就决定了影片的叙事走向。
二、斯皮尔伯格战争电影的悬念叙事
悬念叙事是好莱坞商业电影中经常采用的叙事手段。这一叙事方式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类型片中,而是被广泛运用到各种题材与类型的电影中。在通过悬念设置来吸引并维持观众的审美注意方面,斯皮尔伯格是极为擅长的。他的电影《夺宝奇兵》系列、《侏罗纪公园》《丁丁历险记》《间谍之桥》等,都是如此。在战争三部曲中,悬念的设置更是在影片叙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有效地调动起观众的探求欲望,成为影片叙事动力的重要来源。首先,斯皮尔伯格通常在影片开始,便将悬念抛出。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能够迅速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引领观众更快更容易地进入影片的情境当中。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影片开头便向观众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惨烈,而在战争的大后方,则是揪心于参战士兵的众多家庭。詹姆斯•瑞恩是四兄弟中最小的一个,而他的三位兄长在两周内于战争中相继去世,他的母亲将要在一个下午收到三份死亡通知,这引起了军方高层的注意。瑞恩此时随101空降部队降落在纽维尔附近,这里是德军的腹地,他生死未卜。在紧急商定后,陆军参谋长决定派出救援部队将瑞恩从战火中解救出来。这个任务落到了刚刚经历过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的约翰•米勒上尉肩上,他挑选了身边的精锐士兵,并从其他部队临时征召了几名专业兵种(如精通法语和德语的翻译)组成八人的小团队,开始向德军腹地纽维尔进发。从战场上要找到一名士兵,无异于大海捞针,影片的悬念就在于,瑞恩是否还活着?他能否被解救?救援团队能否全身而退?因影片开始就将战争的残酷真实呈现,解救大兵瑞恩的任务也就更显艰巨,悬念也因此产生。其次,战争作为最严酷的人类生存环境,死亡的威胁无处不在,因此,战争中个体的生存悬念,构成影片叙事的动力。每个人都要经历生命中最严酷的考验。如何能够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求得生存是个体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电影从不回避战争的残酷与血腥,有着很鲜明的英雄主义叙事。他善于表现普通人在战争面前的勇敢坚韧与人性觉醒。因此,在这几部战争电影中,主人公不仅要努力求得生存,还肩负着比生存更加沉重与崇高的使命。主人公实现目标的过程和结果牵动人心,成为影片悬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拯救瑞恩的过程中,约翰•米勒的团队中相继有人牺牲,而他们找到的一个同名瑞恩来自明尼苏达而非爱奥华州,他们找错人了,还需要继续寻找。在团队中有人质疑为了救瑞恩可能牺牲更多军人的性命时,约翰•米勒上尉以自己的睿智和领导风范,带领手下士兵继续执行寻找任务。而众人在找到瑞恩后,一切并未结束,瑞恩不愿意跟随他们走,他有自己的军人使命,而且,他将自己的战斗任务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如何使瑞恩安全回国,约翰•米勒团队的拯救任务又一次陷入悬念。最后,通过多线程叙事制造悬念也是斯皮尔伯格战争电影中用到的艺术手段。多线程叙事不但能够增加影片的观赏性,丰富影片的叙事结构,对于悬念设置也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例如,《战马》中,阿尔伯特与战马乔伊是影片中叙事的两条线索,人和马的命运都处于扑朔迷离之中。乔伊在战场上经历了多任主人,它进入过英国骑兵队,然后被逃兵带到了法国女孩的农场,在农场度过一段快乐时光后被德军抓走去拉沉重的大炮,后在战火中逃到了英军和德军之间的“无人地带”,并且被铁丝网缠住。而阿尔伯特则经历了后方的农场劳作,然后参军到达前线,他的眼睛受伤,蒙着纱布在战地医院修正。人与马构成了叙事的两条线索,而影片的悬念就在于乔伊与阿尔伯特能否再次重逢。
三、斯皮尔伯格战争电影的评价动力
对于一部影片来说,导演能够将其搬上大银幕不仅因为其素材吸引人,还在于故事本身与导演的价值立场具有一定的契合度。无论一部影片内容讲述得如何精彩,如若缺乏精神内核,便谈不上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也可以说,导演通过电影来表达价值立场和生存理念。因此,无论是写实风格还是写意化处理,一部影片必然包含电影创作者的评价性内容。在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电影中,这种价值评价极为明显,因而也成为推动影片叙事的重要动力之一。首先,通过对战争的残忍和人性的善与温情实现价值评价。在战争中,人性的丑恶一面往往被放大,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厮杀,使人在决策时往往都是出于下意识的状态。但这并不代表战争中就没有人性的善。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的惨烈,让观众不忍直视画面,这是斯皮尔伯格对战争的真实呈现。但导演对战争的反思不限于此。荒废的雷达站边的一战,使米勒小队损失了一名成员,面对捉到的德军俘虏,有的士兵提着枪要毙掉他,而米勒上尉在抉择后,选择了释放这名俘虏,并让他到盟军阵地投降。
米勒没有因为战斗中损失自己人而冲动的杀掉俘虏,这是人性善的体现。而在《战马》中,当乔伊被铁丝网缠住,英军士兵举着白旗前去解救,这时一名德军士兵带来了剪断铁丝网的钳子,二人开始协作来解救马匹。二人聊起了战壕的生活,老鼠、姑娘、吃的,轻松的话题甚至使人觉得二人是熟识的朋友。在通过抛硬币这种公平的方式决定战马的归属后,德英两国士兵握手告别,德军士兵友好地将剪线钳送给了英军士兵,甚至还告诉他自己来自杜赛尔多夫。为了解救战马,对立的双方走到了一起。荒诞的是,半小时后他们要成为彼此的敌人继续开展,斯皮尔伯格以这种方式反映了人性的温情一面,也道出了战争的荒诞性。其次,通过人物的成长与转变实现价值评价。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人物的成长最为明显。起初,在伊扎克•斯坦利用自己的职权之便帮助一些犹太同胞时,辛德勒是颇不以为然的。他出于商人逐利的本性,讨厌伊扎克找来的无法干活的老弱病残的犹太人。但是,在目睹犹太人不断被屠杀,尤其是自己曾见过一面的红衣小女孩儿成为尸体被运尸车拉走时,辛德勒的心底受到强烈触动,他开始想方设法地贿赂军方,以换取更多的犹太人可以走进他的工厂避难。在战争结束前夜,辛德勒因为是纳粹党员,同时为战争提供军火而成了通缉犯,而他“奴役”的犹太人则会成为自由人。辛德勒必须逃亡,而送行的犹太人则将用融化的金牙铸成的指环送给了辛德勒。此时百感交集的辛德勒不停地叨念着“我应该可以救更多人的”,辛德勒从只顾利益的商人到穷尽其能的拯救者,这一转变无疑体现了斯皮尔伯格的价值评价。综上所述,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电影中有着明确的叙事动力。这些动力是多角度、多样性的,并共同推动着影片情节的发展,使整部影片的内容更精练,主题更鲜明。叙事动力对于一部影片来说极为重要,如何正确和善于把握这一叙事技巧,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不啻为一门必修课。
[参考文献]
[1]王妍.斯皮尔伯格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J].电影文学,2016(05).
[2]袁金戈.论斯皮尔伯格电影的创作技巧与叙事风格———以观众的期待视野作为视角[J].电影文学,2008(08).
[3]王宜文.美国电影“神话”的缔造者———史蒂文•斯皮尔伯格[J].电影新作,2004(05).
[4]汪迪.好莱坞的长青树———斯皮尔伯格作品分析[J].当代电影,2001(02).
[5]洪帆.试论作为电影类型的战争片[J].当代电影,2015(08).
作者:潘乐 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