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周星驰无厘头电影风格转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无厘头电影
“‘无厘头’是流传在广东佛山一带的俚语,意思是指一个人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让人难以理解,表面上显得有些粗俗无聊,但语言或行为的根本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意义,透过玩世不恭的表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所在。”[1]20世纪90年代,周星驰电影的成功,不仅是对他个人演艺事业的认可,同时也是无厘头电影的鼎盛时期。周星驰凭借着自己天马行空的思维、阴阳怪气的说话方式、古灵精怪的动作、幽默夸张的语言,完美地诠释了无厘头电影,给受众最重要的精神缓解,引得观众的好评。香港因此刮起一阵“周氏无厘头”狂潮。“‘无厘头’虽然是周星驰早期走向喜剧道路的一种独特的表演方式,但是后来他本人却不愿意别人称他的电影为‘无厘头’,因为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用脑、不用花心思。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更偏向于悲喜剧,他总是关注小人物在生存压力面前的尴尬和窘迫,而周星驰的演技也并非没有内涵,很久以前的片子现在看来还是让人忍俊不禁,笑中有泪。”[2]每一部片子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以及精心的构思,他的片子不是肤浅无意义的喜剧,而是让观众在笑过之后进行深层的思考。周星驰也曾表示,他没有能力对这个现实的社会做出任何的质疑,可是他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在电影当中。可是不管周星驰怎么想,在观众的心中,他们早已将无厘头与周星驰画上对等号。
二、《大话西游》与《西游降魔篇》的创作风格对比
(一)打破传统的情节解构《西游记》讲述了唐玄奘在三位徒弟的护送下,一路降妖除魔,前往西天取经,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该片的故事情节为我们传递了师徒四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团结一心,突破重重困难的正能量。《大话西游》则讲述了一时动了邪念的孙悟空投胎转世为强盗头头至尊宝,遇到了自己的真爱紫霞仙子,却因挣脱不了的命运,舍弃自己的爱情,踏上西天取经的道路。整部片子以至尊宝的爱情为主线而展开,讲述着他对社会的反抗,对于自由的渴求,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体制的束缚,被命运所征服。《西游降魔篇》讲述唐玄奘作为驱魔人,在段小姐的帮助下,用自己的大爱感化了妖魔,依次收服了水怪、猪刚鬣和孙悟空。师徒四人为救百姓于水火,义无反顾地踏上西天取经的道路。虽都是讲述西天取经的题材,却在人物创作及情节内容上有着天壤之别,《大话西游》是对《西游记》情节的完全解构,所谓的师徒情义、兄弟义气,不复存在。原著中的斩妖除魔,追求正义,在此片中均未体现,反而在我们看来本应被崇尚、宣扬的品行,在此却被戏谑、嘲讽。而原片并未涉及的爱情却在本片贯穿始终,也以此主线阐述主人公不甘于屈服的悲惨命运。同为原著改编的《西游降魔篇》不是《大话西游》的续集,更不是完全照搬的炒冷饭,《大话西游》是在讲述孙悟空在取经道路上因一时贪欲,又因受不了唐玄奘的啰嗦而一时成妖,误入歧途,后因师父感化以及经历时空穿梭所感所悟,为了拯救爱人,同时也因爱情而皈依佛门,前往西天取经。在讲故事的方式上称为喜剧,但真正看懂之后,该片可谓十足的爱情悲剧。而《西游降魔篇》则更像是《西游记》的前传,它没有紫霞仙子,也没有主人公至尊宝。主旨在讲驱魔人唐玄奘用大爱感化妖魔,并将三位收为徒弟,踏上西天取经的道路。同时此片也可以看做是对《大话西游》中经典台词“爱你一万年”由来的解说,但片中并不以爱情为主线,段小姐对玄奘一片痴心,可玄奘却一心向佛,并不为之动心。《西游降魔篇》更可以看做是一部唤醒人性的片子。[3]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以及《西游降魔篇》能够成为经典,它的成功就在于敢于打破常规,颠覆历史,一改往常严谨的传统题材,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呈现给观众。
(二)各具特色的导演风格《大话西游》是由导演刘镇伟所创作的,上下两部完成只用时一百天。创作初衷是由于他与周星驰都深爱着《西游记》这部原著,两人因这一动机而凑在一起改编了这个传统的名著。刘镇伟在拍摄此片时,是以一种低于观众的身份讲述故事,他将观众放在至高的位置,主要目的是取乐受众。让观众体会到其中的无厘头风格狂笑不止后,又让观众体会到影片中主人公的悲凉。才华横溢的刘镇伟在做这部片子时,更多地将其定义为爱情悲剧,但是又怕得不到多数观众的喜爱,故融入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这无疑是星爷的一种尝试,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刘镇伟的这部片子成功塑造了至尊宝这一主角人物,深入人心,使至尊宝这一形象与周星驰画上永远的对等号。搞怪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诙谐的情节以及邋里邋遢的小市民形象构成了这部无法被超越的无厘头影片。《西游降魔篇》是由周星驰亲自执导的一部影片,影片中他没有参演任何角色,却将自己的无厘头风格贯穿了始终。从主角到配角,每一个角色都有星爷的身影。片中开头渔村一幕,渔民们夸张的表情,都犹如星爷“附体”,而主角陈玄奘除了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其语言与表情充斥着“周氏无厘头”。该片不同于《大话西游》迎合观众的喜好而创作出来的喜剧。相反,它更多的是站在高于观众的立场,对观众进行引导、说教,但由于穿插着搞怪情节所以不显乏味。从这一主要内涵来看,笔者认为此部片子要高于《大话西游》,不是单纯的爱情片,而是在探讨人性,所以略显高尚。“从该片我们不难看出,周星驰这一导演,是童心未泯的,陈玄奘凭借一本《儿歌三百首》就想驱魔,导演在讲一个理想的成人世界的童话故事,虽是虚构的,但是它是有价值的,应该被我们每个人所追求。”[4]《西游降魔篇》,可以看做是一部魔幻片,它融入精湛的武打特技以及神话的魔妖世界,但是它又更接“地气”,为我们阐述真善美。它亦可看做是一部恐怖片,片子开头的人与水怪大战的血腥场面,让人的心情跌宕起伏,以及猪刚鬣的丑陋形象,表面卖猪,实则杀人无数,让人毛骨悚然,舒淇扮演的驱魔人,与妖怪打斗,几拳下去,魂飞魄散,原形毕露,这一系列场景都可称为惊悚。当然,它同《大话西游》一样都是爱情片,所不同的是,《大话西游》中的爱情抵不过命运,所以给人以悲凉感;而《西游降魔篇》中的爱情虽也夭折,但是为了普度众生,以大爱舍男女小爱,让人心生敬意。经典台词“爱你一万年”也变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部片子主旨明确,三段独立的故事,一个驱魔的主要线索,加之惯有的无厘头风格,配上3D画面,可谓又一经典佳作。《大话西游》的风格以搞笑为主,故在拍摄时多安排喜剧色彩,从人物的造型到场景的选择上都以幽默为主。而《西游降魔篇》则以形象为主,人物的造型不仅追求神似,还要形似。所拍画面更加细致,色彩鲜明,细节处理得也更精准。
(三)颠覆反转的人物设置《大话西游》与《西游降魔篇》两部影片的主角与原著相比,都进行了彻底地反转。唐玄奘在《大话西游》中饰演一位如苍蝇嗡嗡一样惹人烦的配角师父,而孙悟空则作为反体制的主人公。但在《西游降魔中》,孙悟空与沙僧、猪八戒都作为反社会的反角,而陈玄奘则为降妖除魔的大英雄。两部影片,人物极具颠覆反转,敢于打破传统历史,创造新颖的人物性格。《大话西游》中与原著一样,孙悟空是主角,不同的是,悟空由神变为人。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市民形象,作为山贼头头,他幻想着发大财,娶老婆,过日子,也不再有原著中悟空的正面形象,相反是一个作恶多端、野性凶狠的“人”:好色、不负责任、贪恋世俗,欲联合牛魔王杀害唐僧。但孙悟空不愿西天取经的主要原因是受不了唐玄奘不厌其烦的啰嗦,而当我们看到连观世音菩萨都受不了唐玄奘时,又不免对孙悟空生出怜悯之心。影片以爱情为主线,衬托主人公至尊宝连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利都没有,以及最后一幕“他好像条狗”的背影,更加渲染了孙悟空这一悲剧形象。但在《西游降魔篇》中,孙悟空这一形象则沦为彻底的配角,并成为影片中最大的反派,它由《大话西游》中的“人”转为“妖”。这一形象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孙悟空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它揭开一个猴子的兽性,变得矮小丑陋、气质邪恶、妖性十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该片中的孙悟空过度地追求自由,而违反了社会体制,与这个规则的社会作斗争,那必是反社会。《西游降魔篇》中的孙悟空这一对正面形象的绝对反转其实更加适应这个社会,更加符合我们所认可的道德标准,脱离群体,蔑视社会是应该被正义所制服的。
唐玄奘这一在《大话西游》中极力丑化的形象,到了《西游降魔篇》中又大力美化,极度赞美。在《大话西游》中,唐玄奘是一个絮絮叨叨令人生厌的说教者的身份,他虽心地善良,并无恶意,遵循社会体制,维护社会正义,但是却没有自知之明,一味地说教,甚至连妖怪都受不了他的啰嗦而自杀,令人反感。而在《西游降魔篇》中,唐僧转为主角,整个影片剧情的发展围绕他来展开,他的世界观贯穿整部影片。这一形象更接近原著《西游记》中唐玄奘的本性,甚至将他的善性更加扩大化。他真实自然,不再是一个无情无欲木讷的高僧,他会为了被妖怪杀害的小女孩痛哭流涕,也会为爱情动容,但是因为心怀大爱而舍弃心中的小爱。他甚至还多了些才气,也不再是以往窝囊的形象,他敢于反抗魔道,手拿《儿歌三百首》试图唤醒妖魔内心的人性,这种单纯与勇气,更令观众感动。沙悟净与猪八戒这两个人物在《大话西游》中并没有过多的渲染,尊重原著,是两个一心保护师父西天取经的好徒弟。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喜剧色彩,性别转化等设置,为剧情加了不少分。而在《西游降魔篇》中,这两个人物成为不折不扣的反派。沙悟净曾是一个好人,冒着生命危险将一个落入水中的孩子救起,却被村民冤枉成人贩子,将其活活打死,后成为妖,开始报复百姓。而猪刚鬣,因为捉到自己的妻子与一个美男通奸后而被打死,化作猪妖,来祸害百姓。化身一个白面小书生,但内心却极其凶残。在《西游降魔篇》中,这两个人物本性都善良,却在经历了背叛之后,魔性暴露,这便有了唐玄奘唤醒其天性的使命。“从《大话西游》到《西游降魔篇》,影片中的人物有了巨大的反转。唐僧的人性光芒凸显,而作为妖怪的猴子、猪八戒以及水怪则是兽性占了上风。”[5]这一人物的设置,其实更符合人们的常规理解,即人就是人,是善良的,而妖就是妖,内心有丑恶的一面,是需要人驯化的。
三、结语
两部影片,两部经典,两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是虚无主义时代的结束,一个是理想社会的开端。我们的社会如同孩子般在成长,从埋怨,到接受,再到感化,这是一个社会的变迁,是人民大众心理的成熟。相比嘲讽意义极重的《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充满着教育意义、人生启迪。我们所感受更多的是人们的信任加深,人性化的温暖。
作者:张一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