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微电影作为职校隐性课程的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现代课程论认为,教育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本文以连续六年开展校园微电影大赛、已经形成较为成熟且效果良好的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隐性教育、隐性课程的视角来审视高校校园文化,同时对校园微电影作为隐性课程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期搞好大学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地位,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关键词:校园微电影;高职院校;隐性课程;作用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间接的、暗示的、无意的方式,被视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潜在性、渗透性、持久性和人文性,可以长时期地影响学生情感、调整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成为近年来课程研究中出现的一个较为新颖的课题,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热潮。校园文化在内容和特点上与隐性课程有很多相似之处,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
一、校园微电影作为隐性课程的现状及成绩
一些视频短片以“微电影”来命名进入学术界研究视野始于2011年,并在之后的五年里迅速成长。校园微电影作为其中的特殊类型,被赋予更为独特的属性,人们更多是从教育的视角对其进行审视和研究,但尚未有人将校园微电影与隐性课程作为一个结合点进行深入研究。校园微电影,顾名思义就是校园题材的微型电影,具体指以校园生活为题材,具有短小性、休闲性和可移动性,同时具有独立完整的故事情节、影片策划和整体制作,发表在各种媒体平台的视频短片。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型文化形式,校园微电影以其制作时间短、投入成本低、趣味性强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学生们不仅喜欢观看微电影,而且还亲自进行创作拍摄。微电影走进校园,可以很大程度地丰富大学生群体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了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从2014年起,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举办首届校园微电影大赛,至今已有六届。大赛得到了校党委的高度重视,成立专业的评审组织,设立专项资金,形成完备的流程,从学生入校起就广泛发动,鼓励在校生人人参与、班班拍摄,把校园微电影大赛精心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军品牌,取得了深远影响,成为全国唯一全方位开展此活动的高校。2016年,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打造校园‘微电影’领军品牌,全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喜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2017年,“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创新德育工作新平台,打造校园微电影网络文化品牌”入选河南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精品项目。以学校青春励志典型郑桂桂同学为原型创作并拍摄的微电影《丹桂飘香》先后荣获2014年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微电影大赛的“评委会特别奖”和“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2017年,以讲述校园网贷骗局为主题的作品《贷之罔》在第三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荣获一等奖,同时学校还荣获最佳组织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2018年,微电影作品《淬火人》在第二届中国梦•青年影像盛典上荣获一等奖。2019年,微电影作品《太阳升起的地方》荣获第三届中国梦•青年影像盛典一等奖,至此学校已经连续三届获得此项赛事一等奖。
二、校园微电影作为隐性课程取得的效果
1.增强校园文化认同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微电影创作中,学生紧紧围绕自己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从亲身感受和兴趣爱好出发,深入细致地展示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小见大,传递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认同感以及积极的教育意义。走红毯、颁大奖是国内外众多电影节的主旋律,但在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的心目中,一年一度的校园微电影大赛就是一场隆重的电影节。通过微电影创作和展演,广大师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对构建稳定和谐的文化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微电影以学生日常生活为素材,发现大学学习、生活之美,通过挖掘和宣传身边的榜样,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激发学生成才、成功的激情,传播弘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正能量。高职生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这类学生文化底子较薄,基础较差,自信心和自律性也较差。“三差”直接导致了教学难、管理难和就业难“三难”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通过举办校园微电影大赛,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生动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奋发进取的青春活力和风采,他们通过写剧本、选演员、拍摄、后期制作、展播等多个环节,创新能力、组织策划、沟通交流、团队协作、创新意识进一步得到锤炼和提升,对社会和生活有了更全面、正确的认识,把“三难”转换成“三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3.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一直以来,各高校都致力创新载体,凝聚品牌,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用先进文化陶冶情操、净化思想,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育人功能。大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轻松活泼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德育吸引力,对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效果,已经成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例如《漯职校园里的那抹绿》中记述国旗护卫队员勇救落水妇女的画面,对同学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震撼,从而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确立以及重大转变。
4.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一部简单的相机、一群充满朝气的同学,组合到一起,就是一部校园微电影。一段励志故事,就能以“真正关心学生成长、基于学生日常生活”为出发点,以轻松活泼的方式为基调,以校园生活为背景,以励志温情为内容,发现校园生活之美,传播弘扬正能量,以电影中积极向上的主人翁带领学生成人成才。从“课程”的高度将校园微电影作为隐性课程进行系统研究,挖掘校园微电影的价值和潜在功能,探讨利用电影媒介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方法、途经,并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推进,最根本的落脚点在于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利用所处环境中的有效信息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终培养学生成人成才。这也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校园微电影作为隐性课程的研究内容以及预计突破的问题
1.强化思想引领,发挥校园微电影作为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微电影创作中,可以通过故事情节、音乐画面和台词口号等形式,体现主流思想意识,用先进文化陶冶情操、净化思想,如同春风化雨,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广大学生激发积极向上和拼搏奋斗的正能量,实现育人功能。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微电影大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轻松活泼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德育吸引力,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效果,打造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2.结合重大教育环节,把校园微电影作为隐性课程,放大教育效果。传统的学校教育总会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和关键环节来重点强调教育内容。例如新生入学举办开学典礼,毕业生离校举办毕业典礼,学期中或末尾,举办优秀个人或集体的表彰仪式等等,这些典礼或仪式的议程、形式大多沿袭不变。穿插在这些重大教育环节中的形式若能结合微电影这一新颖载体,选择关键教育环节,注入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则能更好地放大教育的效果。
3.打造“全民平台”,把校园微电影作为隐性课程,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表达关注点和相应的需求,他们往往更热衷于轻松化、娱乐化和互动性的教育内容,把校园微电影作为隐性课程,就要关注学生在表达自身情感需求的同时,将校园微电影打造成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的“全民活动”,鼓励他们亲身参与、自我表现,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体悟教育主题,同时广泛推广他们创作的校园微电影,使之成为显性课程的有力补充。
4.校园微电影作为隐性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与大学生的能力成长相结合,与教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可以在指导教师、资金支持、设备支撑等方面设立项目,把微电影的制作与培养大学生的新媒体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锻造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5.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尝试开设校园微电影相关校本课程或选修课。使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在面对社会时有更宽广的视角,观察生活时有更精细的眼光,思考问题时有更深邃的见解;提升学生创作水平,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潜力,提升活动对学生培养的力度和优效性。
四、校园微电影作为隐性课程面对的问题及未来发展之路
通过连续六届微电影大赛,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微电影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创新了德育工作的新形式;二是搭建了“差生”转化的新平台;三是开辟了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四是构建了榜样育人的新载体;五是探索了建设和谐校园的新抓手。但通过对历届微电影大赛的分析,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为拍而拍”,原创作品较少,很多微电影作品的脚本都来源于网络;二是选题面较窄,作品大都集中在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上,涉及其他题材的较少;三是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很难把专业与微电影直接联系起来,以专业学习创新研究为题材的影片较少。目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也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校园微电影大赛的工作思路,把未来的微电影大赛目标确定为“精品化的大众路线”。一是不断创新形式,注入新鲜元素,保持品牌活力,使微电影作品从形式上、表现手法上进一步多样化,不断完善奖项设置。在作品内容上,要求体现时代感,不断注入新鲜元素,引领社会主流思想,弘扬主旋律。二是拍摄主题要鲜明,实现“六结合”。把拍摄内容与专业结合起来,与兴趣小组、学生特色社团结合起来,与励志模范结合起来,与学生转化结合起来,与我们拍微电影的初衷结合起来,与学校发展和办学成就结合起来。三是充分挖掘素材,提高原创比例,用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学生,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四是不断加大微电影投入,从资金、设备、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辅导员心灵导师的作用。在拍摄中,做好全过程控制,让学生学会团体合作,学会相互交流,使微电影拍摄过程真正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依托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影协会开展培训,提升师生们在拍摄、剪辑制作、表演等方面的技巧,使微电影拍摄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五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将校园微电影打造为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平民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毛元圆.浅析高职学生管理中的“督”与“导”[J].品牌(理论月刊),2011(5):113-114.
[2]李玲.浅析高职学生管理中的“督”与“导”[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198-199.
[3]杨军.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管理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48-49.
[4]侯利军,孙浩波.高校校园微电影的创作特点与发展刍议[J].电影评介,2018(12):96-99.
[5]徐小茹.微电影在校园文化传播中正念作用[J].品牌研究,2018(5):105,128.
[6]杜方云.浅谈慢镜头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以《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系列纪录片为例[J].东南传播,2014(4):99-101.
[7]蔡之国.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分析[J].当代传播,2009(2):99-101.
[8]蒋成峰.纪录片解说词的时间表达[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9]曹辉.建构主义课程理论的情境解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6-8.
[10]陈旭.新媒体时代图形语言的表达方式[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99-101.
作者:顾文明 谢海良 王丹 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