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影外语教学范文

电影外语教学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影外语教学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电影外语教学

在欧美电影风靡中国,影视资源和条件充足的今天,把英美原声影视作品作为英语视听材料具有独特优势。原声电影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具有语境丰富的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视听说能力。而且,电影生动的语言素材、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获得具体情景中的语言交际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英语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如此,影评的撰写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将电影融入英语教学还可以从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及二语习得的部分研究成果等方面探索到其理论依据。

一、心理语言学在“心理词汇”的研究方面所提出的“激活”理论在语言教学方面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主要是言语产生、语言习得、语言理解。“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集中讨论的话题,其研究包括:(1)言语感知;(2)词汇提取;(3)句子加工;(4)语篇理解。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人们是如何理解语言的。心理学家认为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储存方式根据语义关系形成的彼此相连的网络系统,即语义网络系统。在对心理词汇组织形式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模型来解释实验结果及基于实验的对心理词汇的理解与认识。这些模型中属于语义网络模型之一的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ActivationModel)(CollinsandLoftus,1975)被认为是最理想、最能反映心理词汇本质的模型。在该模型中,词的概念表示为节点(node),节点间通过词的语义关系相互连接,概念(节点)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以其连线的长度(距离)来表示,连线越短,表示两个概念之间联系越紧密,有愈多的共同特征。激活扩散模型简介词汇知识在长时记忆中的组织称为心理词汇(mentallexicon)或内部词汇(internallexicon),作为语义网络模型之一,它提供了一种更灵活的词汇存储和提取的方式。激活扩散模型的加工过程是很有特色的。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念结点就产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结,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前面提到概念间的连线按语义联系的紧密程度而有长短之分,现在连线则又有强弱之别。连线的不同强度依赖于其使用频率的高低,使用频率高的连线有较高强度。由于激活是沿不同一的连线扩散的,当不同来源的激活在某一个结点交叉,而该结点从不同来源得到的激活的总和达到活动阈限时,产生这种交叉的网络通路就受到评价。激活扩散模型的信息提取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它与层次网络模型不同。层次网络模型只包含搜索过程,而激活扩散模型则包含两种过程,除搜索过程以外,还有决策过程。这种决策过程也可看作计算。从激活扩散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的保持不仅与知识的组织程度有关,而且还与知识的运用频率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决策计算有关。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由于不同的识记方式导致对识记内容加工深度也有所不同,对新知识信息加工愈充分,识记效果越好。例如,博布罗(S.Bobrow)和鲍尔(G.H.Bower)曾要求被试记一些简单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在第一条件下,被试记忆由实验者提供的现成的句子,在第二种条件下,被试自己用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名词另造句子,测验要求是给被试提示主语,要求他们回忆出宾语名词。结果发现,第一种条件下的回忆率为29%,第二种为58%。这种显著的差异在于精心加工的水平不同。以上的认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不仅需要按逻辑层次进行组织,而且需要对知识进行必要的精心加工。这样的应用结束技能时应注意对新获得的知识进行应用。由于新知识的结论往往是通过几个典型事例得出的,还不够稳固,需要将它应用到所属类中的其他事例中,通过应用加强同类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反例的判断,明确新知识的外延与其他类的事物区别。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成分。在英语学习中,没有一定量的词汇积累,就不可能有较强的阅读和交际能力。“因此,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法进行外语教学,词汇教学总还是占据一定的地位。必要时甚至可以分出单独的词汇课。”(朱纯,1994)。一部好的外文电影能涵盖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学生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能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加之对人物表情、姿态、手势语的观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理解影片的主题意义、历史背景、社会内涵、主流价值观、情节设置、风俗人情、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包罗万象的知识。通过聆听、模仿地道的外语表达法,学生们能在潜移默化中内化语言。更重要的是,学生观后所做的影评,根据心理语言学在“心理词汇”的研究方面所提出的“激活”理论,使得电影教学尤其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词汇。

二、“认知主义”理论,在当今的二语习得研究中仍占有一席重要领地

认知科学领域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美国的心理学家J.S.布鲁纳。他们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他们认为,学习使新材料或新经验和旧的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皮亚杰指出,这个结构是以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布鲁纳认为,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反应,而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由一系列过程组成,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应注意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他们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这个学派还系统地阐述了认知结构及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采用一定手段有意控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清晰性和可辨别程度等,对于有效的学习和解决问题是有作用的。这里的图式理论是指语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实际上是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使用过程。早在1781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纯推理批评》中提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依其观点,图式是概念与现象之间的中介表征。30年代初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C·巴特莱特在其著作《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中提出了图式理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大脑中的一种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图式中每个组成成分构成一个空档(slot),当图式的空档被学习者所接受的具体信息填充,图式便实现了。大量的认知理论证明,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在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图式理论是图式知识在认知实践中具体运用的概括与升华。言语听辨的过程就是背景知识或图式与输入信息或声学信号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听者头脑中的固有图式是决定听力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英语学习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吸收新知识的方式和运用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而英文电影就是可利用的一系列完整生动的文化载体。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习得——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生成是学习中的基本认知过程,它是对学习材料中各部分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知识、经验关系的积极建构,当学习者对学习的事物产生意义时,有一种与其以前的经验相结合的倾向。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一种原有知识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英语电影教学以多种信息传播介质为手段,融视、听、说于一体,学习者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更加主动地建构信息。通过英语电影观赏,刺激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加上英语影片较强的现实形象性,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建构信息意义。

动机理论。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从事某种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源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所谓语言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在Gagne(1999)看来,“动机是指人对信息加工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受目标指引的。”预期目标的达到会带来情感的满足,由此而进一步激励新的学习。克拉申认为,影响语言输入或学习的是情感过滤,即为了习得外语,学习者必须在情感上对外语开放。所谓情感就是指动机、态度等因素。换言之,语言学习是受这些因素的制约的。而willis(1996)则认为,语言学习的动机包括加工所接触到的语料动机(输入动机)以及尽可能多地使用目标语的动机(输出动机),学习者可以从这些语言接触和使用中受益。从以上的分析看来,无论是Gagne、Krashen,还是Willis,他们都把动机看作是影响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语言学习的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习者对语言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发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为指向目标。外部动机是指学习者由外部诱因所引发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这时,学习者不是对语言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贾冠杰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而外语学习动机是人类行为动机之一,它表现为渴望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它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电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较为形象自然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并在视听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交谈、讨论、表演等,为学习者提供带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动机和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根据上述理论,使用英语电影可以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输入功能,创造课堂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这对增加学习者语言输入量,培养学习者英语学习兴趣非常有帮助,使学生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同时提高英语听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综合素质。

三、二语习得理论是有利的佐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二语习得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五个基本假说:习得一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克氏的每个假说都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向前带了许多步。

1.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二语习得中,输入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语言习得研究者对语言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已形成了共识。从外语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看,输入是外语学习的首要环节。语言输入是指语言学习者听到、读到的语言素材。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强调当学习者能够理解略微超出其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时,自然语言习得就会产生。他把这种输入形式叫做“i+1”输入,i指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而1指适度超出语言者学习水平的输入。他所指的“输入的语料是可理英文电影用于高专听力教学的探索性实验及其反思的”,即输入的内容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应当稍高于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i+1”学习者为了听懂新输入的语言材料,会求助于以前的知识经验或利用语境、上下文等进行判断。通过努力,学习者理解了语言输入中“难以理解的成分”,从而使语言习得以取得进步。克拉申认为这种输入可以使学习者提高其语言能力并提供协助理解语言的语境线索。按照输入假设的观点,学习者接触到大量具有实际意义、生动有趣,并要有所关联的信息。英文电影就是这样的一种可以提供学习者自然习得语言、生动的方式。

2.Krashen情感过滤假设

在外语学习中,内部因素(学习者个体差异、情感因素等)和外部因素(语言情景、学习任务以及各种环境条件)均是影响语言学习的因素。通常在外部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会有不同表现,这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内部因素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Krashen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即缺乏自信心和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理论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外来的输入不可能完全传递到学习者头脑里的语言习得装置中,从而变成习得的能力,它受到诸如动机、自信度和焦虑等情感因素的调节。他认为如果学习者学习动机大,自信心很强,态度积极肯定,情绪稳定,那么他们对语言输入的刺激过滤作用就小,因而获得的输入就多。反之,过滤作用就大,获得的输入就少。基于这一假设,在学习语言中,应使学习者的情感过滤处于较低的状态,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欣赏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下降低情感过滤程度,进而加大语言输入量。

四、结束语

今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际交流需要外语人才听说并行,而且具备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肩负着这样的使命,高校许多外语教师正逐步尝试将外文电影融入到外语教学中,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集娱、教、乐于一体的提高外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电影融入英语教学理论依据的探索和分析,旨在为电影教学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撑,为进一步探讨将电影融入外语多门学科教学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