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媒体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当下媒体改革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这个曾经的“新生事物”面临着再一次的节目形态进化。文章围绕这个话题,着重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实现节目形态进化的动因、路径和目标,进而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策略。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
指出:“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电视民生新闻作为地方电视媒体的特色和优势领域,如何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新的挑战,进一步提升自身融合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节目形态的再一次进化,强化主流媒体传播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就成了一项不容忽视的紧迫课题。
回首电视民生新闻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是其节目形态进化的根本动因。“1.0”时代是民生新闻的形态创制期。这一阶段,民生新闻的报道题材由“时政类”“主题性”向“市井化”“市民化”转变,报道视角由“全知式”“俯视型”向“介入式”“平视式”转变。“血水”(案件、灾祸)、“泪水”(悲情、苦难)、“口水”(纠纷、冲突)、“汗水”(好人好事、草根英雄)等成为报道内容,满足群众诉求、帮忙解决问题成为呈现主体。反映底层、接近生活,民生新闻让人眼前一亮。“2.0”时代是民生新闻的形态转型期。这一阶段,针对民生新闻暴露出的报道过于琐碎、题材严重同质、内容只求眼球、主题浅尝辄止等顽疾,媒体逐渐意识到公共领域的制度性建设和关涉民众利益的公共事务才是最大的民生。于是,公共新闻成为民生新闻转型的一大法宝,节目形态上呈现出更多的实用信息、更多的新闻事件剖析、更多的政策解读及更多的议题设置互动。“3.0”时代是民生新闻的跨媒介互动期。这次节目形态进化是根本性的、颠覆性的,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重构。通过把互联网视为自己的平台,而且是比传统媒体端更重要的平台,将全媒体、融媒体的理念贯彻落实下去;通过对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将工作格局由以节目、时段为主导转为全媒体、全天候的策采编发为主导。
2跨屏生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的路径目标
知名学者胡正荣认为,传统电视发展有限,只能借助互联网,未来的增量将是新媒体、融媒体和跨屏生态。从这一观点出发,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的路径和目标必定是跨屏生态:按照移动优先的策略,以栏目为依托,借助和发挥“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平台,不断谋求电视节目与各新媒体有效“嫁接”和“联动”,使产品融媒体化,始终处于“融”的状态。构筑“跨屏生态”,电视民生新闻较之其他类型电视节目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理应成为电视领域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和“生力军”。在生产内容方面,关注市民冷暖痛痒、酸甜苦辣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反映市民需求呼声、提供服务帮助是民生新闻报道的宗旨,重视市民意见、呈现多元化观点是民生新闻报道的特色,民生新闻的上述三大构成要件与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天然的对接契合度。在生产模式方面,电视民生新闻从一开始就注重从市民手中收集信源,注重培养市民记者。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曾发展了200多名市民记者,配合专业记者完成报道,第一时间为栏目提供信源和原始视频。民生新闻这种UGC(用户生产内容)和PGC(专业生产内容)相融合的生产模式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手段高度契合,使大屏与小屏的互动通畅。在产品形式方面,电视民生新闻从创办之初就力图改善单向传播的状况,利用电话、短信平台等工具实现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而新媒体的出现让电视民生新闻的互动手段更加便利、运作更加顺畅,视野更加开阔。
3守正创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的基本方略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创新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鲜明标记,是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的实践要领。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实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要在守正,贵在创新。守正是基础。坚持正确方向,是广电媒体建设发展的灵魂和生命线,必须始终坚守,丝毫不能动摇。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无论怎么进化,一定要把守正道、发正声、固阵地、强导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提出的增强“四力”的殷切希望,扎实开展“走转改”,跟进党委政府意图,了解基层所思所盼,采编生动鲜活的报道,发挥好广播电视的桥梁作用,释放出传播服务的基本功能。创新是源泉。呈现“跨屏生态”,就是要让民生新闻的产品尽可能地“融”起来,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矩阵式传播。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靠创新。1)采用全媒体播报的方式,形成“网络优先、以网为主”的工作格局。打破媒介界限,实现优势互补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的前提。把工作重心逐渐向互联网端转移,不仅要布局好自身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更要建立与上下游两个端口新媒体平台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与下游端口的合作,获取更加及时、有效的信源渠道,丰富报道的题材和内容;通过与上游端口的合作,让内容在更大平台、范围上,扩大传播的效果和影响。2)契合新闻及时性传播的需要,发挥电视和网络直播的优势。现场直播是电视媒体最鲜明的优势之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4G网络的普及和5G时代的来临,直播的门槛大大降低,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成了“家常便饭”,人人可为之。目前,各级电视媒体都成立了专门的直播部门,以常态化直播,在新媒体端实现民生新闻、重大活动第一时间“鲜活”传递;在电视新闻栏目开辟直播板块和专门内容,实现新闻报道大小屏的无缝链接。3)顺应受众碎片化阅读的需要,重视新闻类短视频的生产。短视频是一种长度以秒计数,主要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快速拍摄、美化、编辑,并可在社交媒体平台实时分享和无缝对接的新型视频形式。与传统新闻不同,短视频通常以事件的关键画面进行快速报道,不追求完整的叙事时空,采写编发流程简化,灵活,可以任意在传统媒体端和新媒体端之间呈现,没有传统新闻在风格、体例、编排等方面的限制。4)满足移动互联时代社交传播的需求,凸显民生新闻议题设置功能。满足了受众在接受信息传播过程中“刷存在感”的强烈意愿,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强烈冲击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社交功能,进一步增强电视民生新闻的互动形式和特征,通过在新媒体平台增加答疑爆料板块、设置新闻议题、提供预设选项等,扩大电视民生新闻收集民意、凸显民意的能力,进而有效引导舆论,增强产品对用户的“黏性”。5)迎合互联网用户思维,常态推出记者“体验式”报道和观众“参与式”活动。媒体融合时代,受众即用户。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还应该从用户至上的理念出发,适时推出具有创新型形态的“体验式”报道和“参与式”活动。招募市民或有关人士亲身体验或全程参与,使受众拥有“现身说法”“感同身受”的体验感,提升节目形态的鲜活度和互功性。
4结束语
本质上讲,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的进化,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和经营传统电视产品,以“小屏带大屏”,增强全媒体的共享性和互动性,赋予融合更强的生命力。因此,牢固树立移动优先的战略,全面培养互联网思维,才是核心之要。从这个意义讲,人是第一位。只有人的思维方式根本转变,“复合型”人才队伍才能全面建立,节目形态进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静君.民生新闻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探索[J].视听纵横,2016(2):78-79.
[2]陈浙闽.走出报网声屏一体化发展新路[N].人民日报,2018-06-21.
[3]陈益群.地方传统媒体平台再造和生产链重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4):24-26.
[4]靖鸣,朱彬彬.我国新闻短视频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4):27-30.
作者:杨智 单位:十堰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