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OMO实践教学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面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覆盖较大比例的实践课时,实践微课与理论微课的制作标准、内容、元素与风格都大相径庭。实践微课在新媒体与大数据的语境下,以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满足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移动化学习需要的教育形式,深受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的喜爱。本文将基于omo实践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充分整合线上线下实践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优质实践微课的元素,为后续微课开发与建设,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提供可借鉴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OMO实践微课
一、OMO实践教学模式的界定与应用
推广OMO(OnlineMergeOffline)是创新工场创始人汪华于教育工作者座谈会时首次提出,但概念无清晰界定。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进入深水期,经历了1.0计算辅助教学时代、2.0信息化教学时代后,步入3.0大数据驱动教学时代。本文探索的OMO教学模式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可结合时代语境,内涵界定为:OMO实践教学模式指因线上线下实践教学资源全面整合而形成的实践教学循环系统。此模式打破时下热门的O+O混合教学模式的线性思维,使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不囿于线上或线下的任何一方,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维变革。同时,也弥补了国外O2O模式过分强调从线下——线上,或从线上——线上的单向闭合传播的缺陷。可为不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实践课改提供有益的参考案例及可供借鉴的实施模式,具有很强可推广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OMO实践教学模式的搭建步骤为:第一步,构建大一、大二年级Offline线下课堂“基础+实践”实践教学体系;第二步,构建大三、大四Offline线下课堂“学研产一体化”平台项目实践教学体系;第三步,修订精准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第四步,建设Online线上系统的慕课、微课课程集群。在媒介融合与新媒体的文化时代语境下,实践微课是成继微剧本、微博、微信等一系列“微”字文化的有一种全新的流行元素。实践微课自身具有丰富的创新性,微时性。微课自身具有短小精干的语言文字,新颖活泼的形式,非常容易抓住学习者与读者的眼球,能让读者在如今快时代,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充分的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学习,由于微时性,可以实现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并且能改变反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国目前在微课有着足够的网络基础能力,完全能够支撑微课的创造以及传播,能为微课的发展以及推广清除一定的障碍,但优质实践微课的从视觉元素、声音元素、包装技术等三方面的建设仍有巨大的突破空间。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践教学微课元素的空间性
(一)实现学生学习空间和生活空间深度整合本研究以学生为主体,面对编导学生获取知识的移动化、碎片化、视觉化等特征,选择微信平台作为本研究的技术支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微课和查找资料,提高了学习自主性。
(二)实现学校空间与行业空间的深度整合各大媒体都在运营订阅号,是师生获取行业资讯的途径。教师通过微信推送微课及辅助资料,便于学生收藏、传播、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微信群可实现一对一个性化在线辅导,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入群直播,打破了校园的围栏。
(三)实现实践微课库和拓展资料库的深度整合以微课为中心,老师利用专业的判断标准对海量资料进行取舍,推送辅助教学资料,引导学生始终围绕核心问题自学,不会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方向。
(四)实现行业经典案例库和学生真实作品库的深度整合经典案例库是学生的就业标准,学生的作品库是学生的现阶段成果,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明确自身不足。教师可开展个性化和精准化的辅导方案。
(五)实现线下创作空间和线上宣传空间的深度整合以往学生作品总是在彻底制作结束后,再到线上,点击率全凭偶然,缺乏策划和营销意识。本研究力图引导学生边制作边推广。随着作品数量的递增,将塑造一个高校编导专业原创作品的品牌公众号。
(六)实现编导专业教学与市场产业需求的深度整合微信公众号还将单独设立一个合作通道。随着新型教学模式及成果逐渐扩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市场看到本校编导专业的实力,吸引有传播需求的企业来校合作。通过数据分析,选取学生的疑点、难点、重点制作成10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同一门实践课的微课库构成“问题连续体”。
三、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微课元素使用的问题
(一)实践微课元素的开发微课作为新型的副主教学,自身有着极大数量是发展的基础所在,质量才是发展的根本。因此在微课副主教学方面上必须要做到达到一定的数量的同时还要保证微课元素的自身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微课元素的采集方面上,视觉效果制作质量偏低。因此,在微课的制作上我们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做到集收集、制作、包装三管齐下的制作方针。主要具体方式如下所述。
(二)要在学校当中建立起相应的有关奖励鼓励的措施,用来激发教师对于微课优质元素的质量把关以及应用的热情;着力组建相应的技术团队,定期对教师展开微课制作的专业技术培训,让教师能快速的掌握新型的微课制作方法以及技术。定期进行微课的元素主题开展研讨,将微课元素开发系列化、专题化、课程化、风格化。将微课建设在元素选取环节就做到专业化、精品化,来方便师生的使用。
(三)优质微课元素的新媒体传播微课的建设主要是涵盖于微课的配套资源以及共建共享资源和微课展播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根据胡铁生研究微课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全国高校微课大赛中,参赛教师主要围绕着微课开展的同行交流以及相应的教学活动稀少。很多参赛选手以及参赛作品对于微课的关注依旧停留在比赛的层面上,对于教师来说,微课大赛非常有利于同行相互交流学习经验,来促进自身微课教育的发展。
(四)专业性视听微课元素的底色对于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微课来讲,自身短小精悍,有着明确的相应的操作和实践主题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起到查漏补缺,专项技能训练的效果教学。而且学生可以对其储存与在线播放,通过自身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进度,能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安排与控制自身的学习时间,使得学习可以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对于传媒类专业,主要是应用型人才,传统的课上对于软件的应用学生课堂吸收率不高,课上不懂的地方在课下不能过度依赖于老师以及同学。而将微课下载下来,就像将老师带在身边一样有问题可以随时观看。以专业课《摄像基础》为例,实践教学微课为学生解答的摄像机的部件构成、拍摄步骤、拍摄方法、拍摄技巧、视觉效果的直观传达等。学生还可以自主的控制学习进度的快慢,知识点掌握可以适当的加快进度条,可暂停微课,边操作摄像机边反复观看微课。自学与教学紧密结合,线上线下的互动元素无缝对接。
四、优质实践微课元素的包装策略
传媒行业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巨大,同时对应用型实践教学的课程的建设需求也巨大,我国诸多学校在教育过程当中难以达到,一直以来是专业信息化建设的短板。传统的为了弥补此方面短板的做法是选择派学生到各地电视媒体单位当中进行相应的实习。现在可以通过微课的手段,来增加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基于以上对于优质实践微课的视觉元素、听觉元素的开发,更决定传播效果的还包含了对诸多散在的试听元素的包装策略。事实上,就像有教无类,面对中所难调的个性化学生需求,能制作出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的包装方案是不存在的。但根本不变的是“专业包装是最好的包装”。选用的元素包装模板设置了专业设备的元素,例如摄像机、剪辑软件物料、新媒体视音频传播平台概念效果图等,都是使学生迅速进入专业场景的捷径。另外,在剪辑结构和节奏上,做到张弛有度,也是必要的。以一个10分钟的微课视频为例,根据作者的制作和微课应用经验,拆分为4-5个部分进行包装最佳,每个部分之间的逻辑要合理且在专业难易上逐层递进。每个部分的时间分布应尽量平均,且每部分的中间段落应设置试听元素的高潮,进而形成10分钟微课以1分钟设置至少一个高潮的包装手法,将微课的包装节奏调整到最能吸引学生学习而不产生厌倦的效果。料想学生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学习时的疲惫期,结合线上微课传播的大数据反馈,不定期的调整微课版本的包装风格。五、结束语微课新媒体语境下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中,开启了课程的快餐时代。其中自身具有的独特的传播特性完美地契合了如今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的学习手段单一,方法缺失。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吸收形式。从重视并完善实践微课元素入手,是把控微课质量、进行新媒体传播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共同期待着实践微课新元素带来的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述[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郭庆光.传媒类实践课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第二版),2011.
[3]周凯.微电影的发展特征诠释及前景探讨[J].宁夏社会科学,2012(5):138-140.
[4]彭兰.传播者、受众、渠道:博客传播的深层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6):83-90.
作者:张楠 单位:吉林动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