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视媒体云技术运用构思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各项技术包括广播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泾渭分明的计算机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开始融合,“多媒体”(Multimedia)一词横空出世并于一夜之间普及。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几乎每一项重大的计算机技术的突破都会带给广电技术一次跨越式进步。
一云技术的定义与应用
早先的云技术是指云计算(Cloudcomputing)技术,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的一种,都必须在网络环境中实现。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它研究如何把一个计算能力需求非常巨大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部分或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许多普通的计算机上进行处理,最后将所有的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出最终运算结果。云计算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云(Cloud),更多的还是商家的炒作,一说看得见摸不着,虚无缥缈谓之“云”;一说它象原子核周围运行的电子云,没有固定的位置却始终围绕着使用者服务。现在说到云技术应该还有“云存储”的内容,云存储是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并发展出来的新概念,它是指通过集群(Cluster)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云技术的实质是对计算、存储、服务器、应用软件等IT软硬件资源的虚拟化。PC时代伊始,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盛行,计算能力大量向客户端倾斜,单机的复杂任务哪怕不惜夜以继日也要尽量在本机完成。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只要接入网络,庞大的计算任务从本地提交给服务器端完成,既节约了成本,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客户端而言,服务器端(即所谓云端)怎么完成的任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云端的服务质量,甚至有商家提出了“云技术即服务”的概念。
二电视媒体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本世纪初,随着单盘大容量高转速硬盘的性价比大幅攀升,PB级容量(1PB=1024TB)的硬盘阵列迅速攻占各个行业,国内多家电视产品提供商都瞄准时机,推出了自己的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截至去年(2011)末,约60%(电话调查统计数据)的省级电视台都拥有自己的媒资,虽然规模不同,结构各异,应用更是良莠不齐,但系统都还完整。除此以外,一些大型视频网站、地区级电视台、报刊杂志等也有自己成套的媒资系统。电视(电影)镜头记录的是历史,是文化,十分珍贵且必须传承,这是共识。早年用模拟磁带或胶片形式保存,一段时间后就需要翻录或翻拍,十分不易且信号不断衰减,这也是电视人心中之痛。媒资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是该系统快速普及的根本原因。可是通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媒资使用者都有以下困惑:
1、编目难,人手紧缺。尽管广电总局有《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但那只是些条条框框,具体到节目内容时经常无所适从,个人主观意志体现太多。自动化程度低,节目碎片化基本凭人工操作,人工工时需求量大,摊到每个镜头的上载成本高。
2、历史素材使用率低,编导版权意识谈薄。媒资库的镜头是越来越多,存储容量也是不断膨胀,可真要用素材的时候,想要的东西多数找不着。进入媒资的资料基本上是无偿使用,编导存于手上的素材大多不愿意上交。
3、单位之间素材交换渠道不畅。如果要使用外单位的素材,完全靠关系凭感情,或者被漫天要价;反过来,外单位找过来时,靠媒资调取素材,几乎不可能,不是技术因素,而是管理原因。当然,媒资的建立有诸多功能,尤其在节目生产过程中处处都能给使用者提供方便,存在以上缺憾很正常,本文不是要否定媒资系统,而是要探讨更加优化的媒资。
三云级电视媒资构建
从某种角度看,电视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就是一个云系统,属私有云(PrivateClouds)范畴。在这里,我们定义这种只为自己单位服务的私有云为单云(Single-cloud),由互联网进来的外部访问都被防火墙阻断了,或者有的系统根本就与互联网没有物理层面的连接。这样的封闭系统安全确有保障,但自己人只要不在网内也会被排斥在外。一个理想的完整的媒资单云系统如图1所示。为了使交换素材变得顺畅,我们需要大的共享系统,海量的素材既通过私有云为本地提供服务,也可以通过公共云为外界提供有偿服务,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小媒资的瓶颈。如图2所示,这样的系统构成如下:基础云,以电视台和专业的电视机构的单云中公共云为核心,通过互联网或专线网连接起来,构成原创专业视音频资料的基础。辅助云,以类似土豆、优酷、乐视等专业视频网站为核心,开辟拍客、播客、闪客等的服务空间,组成原创准专业视音频资料集群。备份云,国家级存储空间,可由国家投资作为战略性储备,为上述云做好远程和异地容灾备份,同时也为了分散流量,均衡负载,提高需求者的访问效率。用户群中有系统构建的投资方,还有大量的视音频消费者;既有大型电视机构提供专业的视音频素材,又有视频爱好者参与并自娱自乐。就在贴近大众、服务大众的同时,云的规模也将越来越大。在建设初期便强调规模不现实,也不足取。首先由几家有实力的电视机构发起同盟,在不改变私有云的前提下,投资公共云部分的建设。他们统一编目方式和文件存储、交换格式,联网试运行,同时争取国家扶持政策。一段时间以后,该项目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将获得直接投资,这时再来构建备份云。其后,开放公众接入并实行会员制,敞开加盟渠道,形成完整的大云结构。
四运营策略及安全管理
可以想见,EB级存储(1EB=1024PB)将是未来云存储中的基本容量,ZB(1ZB=1024EB)、YB(1YB=1024ZB)级容量出现也是必然结果。无论单个硬盘容量达到多少,存储设备数量一定会十分庞大,考虑到客户响应速度及节能和环境要求,这些存储设备分布的地域将会十分广阔,存储设备、服务器设备的运营管理难度会很大。虽然作为云存储的使用者根本无需关心数据来源问题,但对于云存储的运营单位而言,则必须通过切实可行和有效的手段来解决集中管理难、状态监控难、故障维护难、人力成本高等问题。因此,云存储必须要具有一个高效的类似于网络管理软件一样的集中管理平台,可实现云存储系统中所有存储设备、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集中管理和状态监控。经过多年对云的理解和研究,国外已有对混合型复杂云的运营和管理经验,云一样结构的网络也有云一样分布的网络管理和维护人员支持其正常运转。
知识产权和专利将会很好地在媒资云中得到保护,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成功模式完全可以搬过来使用。客户既是某些媒体素材的创造者和专利拥有者,又是别人素材的使用者。基于用户管理模式,每个单位和用户都将拥有自己的帐号,素材可以作为商品根据提供者的定价直接网上交易,沿用“支付宝”模式进行记帐管理。这里面可能蕴藏着一个淘宝网式的巨大商机。云在使用中的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防黑客、防病毒首当其冲。实际应用中,可以将安全任务分解到各个单云结构中去,各司其责,在有利益的环境下,实施起来并不困难。其次,由于交易的是视频文件或流媒体文件,非常容易被截获和侦听,数据加密是必然选择。交易发生时,都是点对点传输文件,互联网安全传输隧道(IPSecVPN)、SSL(SecuritySocketLayer)等加密手段都是不错的方案。另外,为了防止授权素材被疯狂拷贝,可以借鉴超星数字图书馆技术,将视音频文件与交易对象捆绑。五结语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基于云技术的国家级别的媒体资源库,利国利民。它构建相对容易,投资风险较小,建成后影响力巨大,不仅技术上能与世界级的“大云”分庭抗礼,而且可以取得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