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闻创作修辞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修辞作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法或者方式,始终贯穿于整个文学发展史。无论是“上古之书”《尚书》,还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都大量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使作品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作为脱胎于文学的新闻,在写作过程同样需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以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可听性和可视性。电视新闻写作要求准确、简洁、朴实、生动、形象,这为修辞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的运用提供了空间。
一、修辞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新闻对写作的要求和修辞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具有相通之处,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弱化现象。
(一)修辞作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也适用于新闻
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都源于生活,但文学高于生活,可以虚构。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到:“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新闻也是源于生活,但它必须忠于生活,不能像写小说那样虚构,要客观真实地对新近发生事实进行报道。尽管真实性是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的本质区别,但作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是否可以运用于新闻作品尚存在争议。有人主张,为使新闻语言尽可能地准确,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尽可能不用,不使用这些修辞手法,不会影响记者的水平,不会妨碍记者的文字表达。事实上,修辞作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法,本身没有“真”与“假”之分,在保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在这部史书中处处可见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李广“为人长,猿臂”等。史书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作为历史的“前身”新闻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新闻除了要准确,还要生动形象,所以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必要的。
(二)电视新闻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弱化了修辞的运用
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相比,传播符号有声音、画面和字幕等,呈现多样性。在电视新闻写作中,除了考虑文字表达之外,还要综合考虑现场声、同期声、现场画面和特技等的综合运用。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画面语言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画面是电视新闻表现的基础,记者只有到现场才能拍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画面传达的信息是最有效的,电视新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画面。比如美国“9•11事件”飞机撞向大楼的现场画面带给人们的震撼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述的,这时“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也正是由于现场画面的直观性和不可代替性,电视新闻更多的是考虑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报道出事实最重要的部分,这也就弱化了修辞手法的运用。电视新闻的写作和画面是相辅相成的,同样也需要笔墨叙述事件、描述现场、刻画人物。比如画面上是售粮农民在粮库门前排起了长长的车队,如果不交待清楚,很难判断是表现农民积极踊跃交粮还是反映农民遭遇卖粮难;画面上是新建的小区,如果不交待清楚,很难判断是表现城市面貌日常月异还是反映房产地市场过热楼市攀高。交待清楚之后,不同情况写作时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用等都会不同。如果是报道交粮踊跃或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会使用欢快一点的词语,如果是反映卖粮难或者是楼市过热,会选择严肃一点的词语。因此,尽管电视新闻传播符号多样,写作时也同样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提高修辞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的运用水平
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是迅速及时地向社会传播新闻信息。新闻媒体的容量是有限的,这就决定新闻报道既要简洁朴实,又要生动形象。好的新闻作品,无不包含着感人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这些感人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是靠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新闻写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修辞运用水平。
(一)注重学习,为修辞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修辞主要是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选择。电视新闻写作要口语化,倡导多用短句,力求简洁。词语的选择要求准确、鲜明、生动、简练,处理好同义词语的选择、动词的选择、虚词的选择和成语活用。同义词选得好,可以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的特征,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1982年,《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在报道国家队跳水姑娘吕伟时,考虑过“大鹏展翅”、“雏雁飞翔”等词语,但感觉都不理想,最后通过几天对跳水运动员训练的观察,最后选用了“飞天凌空”,写出了一篇奇妙之作。新闻应该“活”起来,这里的“活”,一方面是新闻事件要“鲜活”,另一方面是提倡多用动词。1995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农机千里走中原》,一个“走”让整个新闻“活”了起来。电视新闻写作中恰当地选用虚词,活用成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神来之笔。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往往是眼中有,口中无,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其主要原因是掌握的词汇不够。要想在词语的选择上做到准确、鲜明、生动、简练,就必须拥有丰富的词汇。学习新词、吸收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专业词,沿用熟语(成语、歇后语和谚语等),是丰富、充实词汇宝库的几条主要途径。
(二)要接地气,在人民群众中汲取修辞营养
人民群众的语汇和句法是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优秀的新闻作品也要这样。生动的语言最能展示记者的水平,也最能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他要求全党同志要用大气力去学习语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生动的新闻作品,总是善于发现和挖掘群众特有的语言,善于用群众的语言来反映事实。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在《推杯换盏话饮酒》的报道中引用了人民群众这样一句话:“喝坏了风气喝坏了胃,喝得单位没经费。”简简单单16个字,把大吃大喝对社会对个人对集体造成的危害,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三)加强实践,善于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在新闻写作中,无论是消息、评论还是专题,都会自觉不自觉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有的是单独使用,有的是综合运用。“韩国吸烟者去年花掉50亿美元”和“50亿美元去年在韩国化为一缕青烟”这两个标题报道的是同一件事,哪个更生动形象更吸引眼球不言自明。1997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驻港部队进入香港》的现场记者白岩松在瓢泼大雨中有这样一段现场点评:“中国人民解放军迈出的是一小步,却是中华民族迈出的一大步。为了这一步,中华民族等了整整一百年。”现场点评采用了拟人手法,力透人心,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思考和启迪。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推杯换盏话饮酒》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酒杯虽小,却能盛下一个西湖;酒桌不大,却能摆得下亿万钱财。”这里有对比、有夸张,贴切、生动、形象。修辞手法用得好,用得恰当,新闻作品的语言才是形象的、立体的,有着动感的传神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