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政务类电视栏目品牌创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进入2012年,打造“品牌化”栏目,成为国内诸多电视频道的重心所在。但整体观之,新闻类、文化类的电视栏目呈现出增加趋势,而政务类的电视栏目依旧凤毛麟角。网络传播时代,政务类电视节目如何“破冰”,如何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本文拟以曾创下“收视率比热播电视剧还高”[1]纪录的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栏目为例进行分析,以探究政务类电视栏目的品牌建构的具体策略与途径。
一、秉承导向价值精心策划
在电视节目栏目化的发展趋势下,如何根据对象的不同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创意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成为摆在许多电视人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毕竟,一个好的栏目的设置,离不开前期的详细规划。电视栏目所传达的内容,如果与新闻事件紧密相关,必须考虑其栏目的导向价值。这是因为,电视新闻本质上也是进行舆论引导,栏目内容不可避免地要表明对相应的人物、事件、或者特定现象以及活动的意见、态度。导向价值是我们进行新闻策划时首要考虑的基本前提。[2]新闻策划的导向价值常包含着两方面内容:其一是新闻价值;其二是宣传价值。其中,新闻价值主要侧重给人们传达的信息的分量,而宣传价值则是侧重于刊播后对社会的影响力,即是否能够起到协调或者服务、控制等作用的社会效果。政务类电视栏目中涉及到的问题,时常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同时也应兼具较高的宣传价值。这要求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并且秉承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2011年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栏目采用直播的形式进行,当面就市民代表提出的问责问政热点话题进行一一解答,与录播相比,其信息传达的新闻价值得以提升。“兑现承诺、优化环境”主题的确立,也鲜明地传达了问政的价值旨向,确保了其导向的正确。个性化栏目,离不开独特的目的和目标设计。目的设计就是对栏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功能的设计,是对栏目在社会中扮演何种社会角色、完成何种社会功能的设计。目标设计则是目的设计的具体落实,体现在具体的工作设计上。[3]围绕“十大突出问题整改”的总关注点,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栏目分为四个部分进行了层层推进,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问政的主要目标,由此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四天的“电视问政”中,其主题以及涉及的具体单位分别列表如下: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围绕总关注点的基础上,“电视问政”的细分主题从四个不同的层面,对“兑现承诺、优化环境”的总主题进行了较好地诠释。每一主题,均与相关的部门相对应,既可以保证问政的实效,又可以帮助受众更好地厘清不同部门在“优化环境”中所承担的权责范围。
二、联系百姓实际真实传达
电视栏目的质量如何,受众的满意度是极为重要的参照标准。电视栏目的品牌化之路,需要坚持观众至上的原则。因为,传播和接受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传播者只有准确地把握受众的心理,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对于电视媒体来说,观众就是电视的母体,失去了观众,电视栏目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一)现场问政求“真”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的各个环节,均体现了“真”这一特色,提出了许多紧密联系百姓生活实际的“真问题”。无论是曝光硚口区一经济适用房小区建成后不久墙体开裂成为“楼脆脆”,还是拍摄火车站附近打车遇司机绕远路;无论是暗访发现政务中心无人值守、还是揭露专用自行车道长期被占用……“电视问政”涉及到了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普通受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节目中,将记者的调查结果直接展示给主管部门领导,引导问政客体直面矛盾、不回避问题,以便推动问题的解决。四场“电视问政”的主持人尹晨芳在与笔者进行交流时也认为:“电视问政”之所以广受好评,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问政的“真实”。
(二)拓宽受众的参与方式,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作为政务类电视栏目的“电视问政”,其受众定位为广大的市民。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栏目邀请市民代表参与,在无形中拉近了与更多受众的心理距离。来到现场的代表,也并非“陪衬”,都是有备而来。“普通住房‘被豪宅’,能否减低中低收入家庭的税负?”、“如何杜绝同一条道路上的反复施工?”“、一些新建小区的治安室大门紧锁,这样能提高市民的安全感吗?”等犀利的问题接连被提出,表达了民众们最直接的诉求。除了现场提问,“电视问政”栏目还综合了多样的互动形式。例如,在首场“电视问政”中,就有观众通过拨打热线电话向武汉市城管局局长李记泽提问:现在租公共自行车需要交纳300元的押金,请问李局长,收费方面能不能便宜点?问政现场,还频频把提问环节直接连线到了街头巷尾。部分网友通过微博的提问,也在现场得以呈现。
(三)主持人问题犀利不“打圆场”,邀约特约评论员为节目增色“电视问政”能够呈现真实和反映问题,主持人的优秀表现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出现在节目中的主持人,革新了传统电视栏目中作为“串场者”的角色定位,而是充当了市民代言人、社会观察者的身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电视问政”节目,还独辟蹊径引入了增加特约评论员点评环节。通过专家对“问政”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点评,一方面可以为更好地促进问题解决提供思路与方案,另一方面也搭建了学界和业界互动交流的良性平台。
三、媒体联动实现“二次传播”
“电视问政”的品牌建构及其影响力的扩展,离不开众多媒体联动实现的“二次传播”。通过其它媒体的持续关注,推动了“电视问政”品牌走进千家万户,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一)中央媒体聚焦并给予高度肯定2011年11月23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以2分46秒的时长,聚焦武汉市的首场“电视问政”。2011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也以《武汉直播“治庸风暴十大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局长电视问政直面“麻辣问题”》为题目,对首场“电视问政”进行了报道。报道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归纳总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电视问政”的火辣犀利。11月25日,《人民日报》又刊发了评论文章———《多些“电视问政”的良性互动》,对武汉电视台的这一做法表示肯定。这篇评论中也指出,武汉“电视问政”的尝试,不仅是有助于提升政府形象,也拉近了政府与百姓的距离,使得人民群众对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拥有了知情权、话语权。这不但体现为工作方式的创新,更表现出了对群众权益的尊重。11月27日,新华网也刊发新华时评《“电视问政”回应百姓关切》。文中指出,武汉“电视问政”,无疑是打破了不着边际与虚与委蛇的政务习气。本次问政的过程,不是摆花瓶和走过场,而是接连抛出一系列现实尖锐的问题,用直截了当的方式提出批评和不满,丝毫不留情面,让观众能够看得过瘾、听得爽气,并且也大大地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
(二)本埠媒体持续跟进并进行“再创造”别出心裁的“电视问政”,也成为了湖北本埠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长江商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等省、市媒体连日跟进报道。《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多家报纸还开辟了专栏、以连续多日多个整版的方式对此事件进行了聚焦。
(三)新媒体在“二次传播”中表现突出除了传统媒体报道之外,新媒体的表现同样十分抢眼。网络媒体方面,新华网上,为“电视问政”开设了专题,同时,人民网、新浪网、网易,以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众多网站持续关注,对相关报道进行大量转载。此外,此次“电视问政”活动在电视直播的基础上,加入了的微博互动环节,也受到了普通百姓们的赞誉。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不可能都是首发、首创。因此,做好二次创造、二次传播十分重要。这些电视直播之外的“二次传播”,直接推动了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由区域事件演化为全国热点。其传播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覆盖人群日益增多。这些“二次传播”无异也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启发,即:如何在既有的新闻事件基础上,结合本媒体的实际进行富有特色的有效传播。我们看到,无论是对于“电视问政”内容的细化解读,对其背景的深入剖析,还是事件曝光后的事件解决情况的追问,电视媒体之外的其它媒体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途径,让报道不落窠臼、新意盎然。借助于卓有成效的“二次传播”,各类新闻媒体在“大力宣传别人”的基础上,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
四、强力推进确保节目实效
政务类电视栏目,因其固有属性的特殊性,往往承担了解决问题、消弭矛盾、增进和谐的多方期待。此类栏目品牌的建构,离不开对于百姓所关注、关心的实际问题的推动作用。时下,品牌意识的逐渐觉醒已成为推动当代中国传媒变革新的力量。媒体的运营已从过去的片面追求获奖率转变到塑造品牌,从注重做好局部转变到提升媒体整体品牌形象。做媒介实际上就是做品牌,要建立和维持受众的忠诚度,一定要通过品牌来培养一批忠诚度很高的受众,使自己传播的产品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认识社会、判断问题基本资讯的“支点”。[5]
(一)曝光问题“事事有交代、件件有回音”“电视问政”中所反映的问题能否最终得以解决?“电视问政”的风格能否固化,能否成为每年公众对于政府工作进行评判的固定方式之一?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电视问政”在受众中品牌的塑造意义巨大。只有让受众看到了电视栏目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切实变化,方能更好地提升受众对于该栏目品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值得欣慰的是,“电视问政”中所曝光的问题,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了妥善的处理。2011年11月27日,《长江日报》刊发《电视问政曝光问题———事事有交代件件有回音》一文,对“电视问政”中涉及各类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了调查。“吃拿卡要”协管员姚某被解聘辞退;鑫飞达公司照承诺积极行动,确保1个月内解决全市“裸站”问题;青山区长突查到岗情况,要求杜绝“窗口无人值守”再发生……“电视问政”不仅问出了问题,更推动了问题的解决。而11月27日的新华时评中《“电视问政”回应百姓关切》也进一步指出,“电视问政”,对于唤醒公众的参政议政热情,以及激发各级干部的责任心、事业心,推动政府将公共利益置于首位,将为民办事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倘若能够长期坚持“电视问政”,对于改进政府的工作作风,以及改善民生将不无裨益。
(二)政府部门支持助推问政“常态化”电视栏目的品牌构建,需要影响力,同样需要助推力。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得到了武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栏目的长期延续提供了可能性。2011年11月26日,《长江日报》刊文介绍,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专程前往武汉电视台,看望慰问四场问政直播的工作人员。“要求电视问政每年坚持进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勇于面对问题,竭尽全力改进工作,让群众满意。”同日的《楚天金报》报道,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获悉当天电视问政中曝光的这一消息后,昨日一大早立即赶至南大门107国道路段,驱车来回体验道路的颠簸,实地查看道路破损情况,现场办公解决南大门路难走问题。”26日的《楚天都市报》则透露,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车延高接受专访时说,“最近接到不少电话和短信,有各级干部,也有普通市民,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治庸问责不能搞一阵子,‘电视问政’这种形式很好,应该长期抓下去。我们会认真研究考虑,下一步如何让问政形成制度,一以贯之地坚持,成为长效机制。‘电视问政’,今后每年都要坚持办下去。”这些,无不显示了武汉市市领导对于“电视问政”的肯定,对于促进市民与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公开、对等质询能否实现常规化、随时化,进而推动“电视问政”逐渐发展为“时时问政”具有积极意义。
五、结语
中国电视媒体正在步入品牌竞争的时代。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栏目,开辟了政务电视栏目的新形式,并日益成为武汉电视台的品牌栏目。究其原因,栏目前期的精细策划、创新形式,直播中真实反映民众呼声、重视与民众的交流互动,注重媒体联动实现品牌影响力的辐射等,以及对节目实效的注重等,构成了其品牌化链条中的重要环节。电视栏目的品牌建构,注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后期的维系同样十分重要。注重实效、持久推进,不断提升对于电视栏目品牌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对品牌运营的自觉程度、不断丰富品牌运作的手段和方式,方能为栏目品牌注入永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