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视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浅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电视电影作为影视合流的产物,已成为中国影视业发展的新阶段。电视电影在制作和播出等方面不仅吸取了电影的艺术特征和电视的传媒特点,也拥有了完全区别于传统电影而独立存在的可能。本文就试图以具体的电视电影作品———《共和国名将系列》为例,对电视电影的创作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分析电视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为电视电影的发展与繁荣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一、电视电影的创作模式分析
1.创作资源上由电影频道主体投资、八一电影制片厂主体摄制,其他制片单位共同参与的电视电影系列片《共和国名将系列》,包括《血浴羊山》、《曾克林出关》等21部作品。该系列的拍摄范围是1955年授衔的一批新中国的开国将军。在内容上主要是描写名将一生具有代表性的经历,可以是某一场战役、某一个事件或某一段传奇。《共和国名将系列》中人物的创作原型多是非开国领袖式的人物。虽然都是将军,但这些名将的身份不仅限于人们所熟知的虎将、武将,还包括文将、偏将及其他政治工作者。该系列选取的事件多避开一些人们熟知的尤其和战争有关的华彩经历,而是描写他们如何治理城市、如何安顿后勤等。这样就刻画出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具有“个性化”的将领。《曾克林出关》一片就避开曾克林将军的个人英雄事迹,选取一系列细小的事件。如曾克林用唱《国际歌》的方式与苏军沟通,连喝12杯酒从苏军手中换回12座物资仓库等,来表现曾的性格中的机智、义气等。可以说,《共和国名将系列》是对英雄主人公个体生命和人格精神的生动鲜明地刻画。
2.艺术叙事上“对于电视电影来说,叙事尤为重要。刻画人物性格为主、叙事为先已成为一部电视电影成功的关键。”电视电影的叙事受好莱坞经典叙事理论的影响,其叙事结构封闭单一,事件也小,但叙事节奏强度大,矛盾冲突鲜明,可以靠“事”来吸引人。如《曾克林出关》一片,就是截取曾克林将军在攻克山海关过程中的一系列小的事件如拔火罐、同苏联红军喝酒换仓库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的形象。这些事件虽然很小,但接连不断的“抖包袱”使得本片的叙事节奏更加紧凑,调动了观众的观赏兴趣。导演在艺术叙事方面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是电视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优势。在《共和国名将系列》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精彩独特的叙事视角。这些不仅使得影片更有艺术价值,也让一向受到传统电影中的明星、特效等商业元素狂轰滥炸的受众沉下心来,更加客观的看待演员的真实、生活化的表演,更加关注于作品的内容和叙事本身。
3.艺术表现上电视电影自身投资有限,必须有意弱化“宏大的场景、炫目的特效、一线的演员”等使影片更具商业竞争力的元素,并尽可能的将观众的视线吸引到影片的叙事方面。同时受电视媒介性质的影响和制约,电视电影的创作必须采用电视观众可快速接受的常规的表达方式。《共和国名将系列》在镜头上多叙事镜头、少以写意为主的单镜头;用光上多强光照明;剪辑节奏较为符合日常观赏的心理节奏;而景别运用上为了突出人物间的动作与关系,也多以中近景等常规的镜头为主。即使是表现战争的场面,也尽可能不用传统商业电影的常规“大场面”,而是尽可能创新,用独特的“小”视角表现重要的场面。如《血浴羊山》中表现战争的失利:主人公陈再道在惨淡的月光下巡视着战场,燃烧的木桩冒着一缕缕的白烟,而他的那些牺牲的战友也保持着战斗的姿势。这一组镜头的场面很小,但色彩和造型上的冷色调以及深沉的音乐,营造出了应有的悲壮气氛。
4.艺术风格与思想追求上电视电影在主流媒体上播放并受到“主旋律”的创作前提的影响,其思想内容需要积极向上。但这并不影响电视电影多样化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共和国名将系列》为例,虽均是以共和国名将为拍摄对象,但创作者并没有将影片都拍成清一色的“战争片”。这21部作品中,除了以一场战役为故事框架的常规人物传记战争片类型之外,还有以“战地医院”为故事背景的非直接表现战斗的《四平保卫战中的白衣将军孙仪之》,以及具有轻喜剧风格的影片《曾克林出关》等。这些作品中的核心多是在“人”。对人物的典型事件的叙述和对人物独特的性格和心理的刻画,都让每一部影片有自己的灵魂和独特的风格。
二、电视电影创作的发展分析
1.风格化、类型化要突出风格化、类型化不等于人物非个性化,故事一般化、概念化,情节有违生活的逻辑和艺术逻辑,缺乏基本的叙事技巧,但部分电视电影的创作过程中确实出现以上诸问题。电视电影内容的相似、故事情节的模式化、叙事的套路化,使得电视电影的“类型化发展之路”竟成为了一条缺乏创新的“模式之路”。类型化创作应是在考虑到市场和观众的需求下对成功作品的“创造性”重复,因此进行电视电影的创作不能太拘谨,电视电影的创作要突破现有的成绩、名分对其的限制。要对影片内容的多样性进行拓宽深入;要站在较高的立意上对影片的创作进行宏观的思考与把握;要以影片自身的艺术分量带来的厚重感甚至包括它思想的精深来打造精品电影的品牌,要让电视电影在中国影视业立足、甚至在大银幕上立足。
2.市场化、大众化的趋势主流媒体的播出渠道,让电视电影中的众多作品足够“主旋律”。但是市场经济的背景,电视收视率的压力,和传统电影的竞争以及“和谐社会”这个更为宽泛、弹性的空间,都为电视电影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电视电影是以大众媒介的代表———电视媒体为播出载体,也必须考虑影片的“大众化”。电视电影这种市场化、大众化的发展需要向传统电影如《集结号》、《十月围城》等进行选择性的借鉴:一是注意要强调国家民族主题淡化革命政治主题,一是注意在主流的意识下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表达、对人物个体的关注。如《共和国名将系列》中,一方面选择有“市场号召力的人物”让观众有继续观赏的兴趣;另一方面对人物性格的描写注意考虑观众的心理发展,使得观众“处处跟你走,感受特丰富”。《共和国名将系列》每每播出就能获得2%-3%的可观的收视率和以上因素不无联系。
3.“精品电影”品牌的打造———任道而重远广电总局电影局张宏森局长说:“电视电影的最优秀的作品跟大银幕的好作品比,我们还是中上水平。”总体上来说,电视电影总体制作精致度还不够高:电视电影对影片风格化的色彩、影调等的表现程度;对“类型”把握的自觉性;对影片中冲击性的视听元素的运用等若以现阶段的影视制作环境来说,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发挥。电视电影在创作中要注重对影片艺术风格等的表现。要有不可或缺的宏观场景来营造影片的总体基调。而这些在电视电影《大沙暴》、《王勃之死》中用三维特效、后期调色等就可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现阶段投资力度不够的情况下,电视电影的创作要从提高影片创作人员的整体制作水平入手。要用人才弥补资金的不足,从而打造“精品电影”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