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互联网电视新闻编辑转型应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资讯生态正发生巨变,所有传统新闻媒体,包括传统新闻生产流程的每一环节、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都面临冲击和挑战。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内容相对单一和封闭,缺少产品思维,与媒体融合要求和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电视新闻编辑亟需转型,在观念意识、业务技能、技术手段等方面做到与时俱进,以应对时代之变。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转型应变;互联网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业态重构在各行各业发生,传媒业首当其冲。电视新闻作为一种相对独立且具有一定专业门槛的内容品类,如今也面临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冲击,亟需更新理念,革新流程,创新表达方式。本文主要聚焦电视新闻编辑这一生产环节,致力探寻互联网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转型应变之道。
一、互联网时代资讯生态发生巨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外部环境趋于稳定,对于主流媒体新闻的依赖度大大降低。人们不需要“看天吃饭”,因而也不用时刻关注主流媒体新闻、掌握外部环境变化,而往往各取所需,选择自己喜好的信息。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兴起,正好契合了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多元化信息需求。一来传播渠道泛在化,令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都更为便利,二来信息采集技术快速发展,譬如手机拍照、手机摄像技术的普及,以及专业摄像摄影设备的小型化、“傻瓜化”,令信息的生产,特别影像生产的门槛大大降低,进而引发信息量的“爆发”。虽然人们对“新闻”的热情在降低,但是对“资讯”的需求并没有减少。根据企鹅智库的研究统计,人们每天用于网络资讯消费的时间,人均达到了76.8分钟,其中73.7%的用户每天会拿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来看资讯。人们资讯需求的旺盛,对从事内容生产的传统媒体来说,似乎是一种利好。然而当下人们的资讯消费向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转移,资讯APP和社交APP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的重要入口,这对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在关于资讯的移动消费场景调查中,家庭场景都要普遍高于户外场景,“躺在床上刷手机资讯”的场景渗透率高达71.9%,高居移动消费场景榜首;“客厅、书房等活动区域”和“卫生间”的渗透率分别达到51.6%和44.1%①。可见,“移动终端不移动”已成为常态,手机终端及小屏消费习惯不仅占领了人们碎片化的户外消费场景,甚至攻陷了电视媒体最后的防线———家庭和大屏。在与新兴的资讯消费习惯相对应的供给端,适宜于移动阅读的综合性资讯聚合平台,以及各种垂直领域的资讯平台和自媒体等大量涌现,与之相对,传统媒体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大幅下滑,这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广告投放的此消彼长可以得到印证。面对新的资讯生态,所有传统新闻媒体,包括传统新闻生产流程的每一环节、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都面临新的挑战和冲击。
二、互联网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面临的冲击
狭义的电视新闻编辑主要是指新闻剪辑,即将拍摄的大量视频和音频素材,经过取舍、分解与剪接,最终形成一个连贯、含义明确、主题突出的新闻作品②。广义的新闻编辑,除了新闻剪辑,还包括基于不同需求,对新闻素材或新闻成品进行再创作,形成多样化的新闻产品。长久以来,电视新闻编辑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节目生产工种和环节,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互联网语境下,脱胎于传统电视运作生态的新闻编辑工作,在实践中也遇到了问题。一方面,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相对单一和封闭,与媒体融合要求脱节。新闻编辑通常也被称为“后期编辑”,其工作范围聚焦于后期,也就是单纯的“剪辑”。即便有一些电视台提倡“编辑前置”的做法,但并未形成常态。另外,新闻节目创新的自由度不大,各制作环节形成了固定“套路”,按既有的工作惯例运行。在媒体融合深入推进的当下,向“全媒体记者”或“全能型编辑”转型,成为电视媒体对编辑记者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长期的思维惯性和行为习惯,这样的转型进展得并不顺利。另一方面,电视新闻编辑缺少产品思维,与市场需求脱节。电视新闻编辑侧重微观上的新闻作品的后期剪辑;网络编辑的主要工作则是将媒体、自媒体机构或用户提供的新闻成品和素材进行整合重组,打造资讯专栏或全新的新闻产品,其核心能力更侧重于宏观上的产品策划。网络资讯平台的运作遵循市场规则,倡导“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不论“人工推荐”还是“算法推荐”,都以受众需求为中心。与之相对,电视新闻编辑长期处于新闻制作链条的“后端”,缺少宏观上的产品思维;再加上编辑(特别是时政新闻编辑)工作的评价指标往往更侧重“播出安全”和“尺度”把握,而不是“市场反响”,导致编辑人员在观念上和实操上都与市场需求脱节。上述两方面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传统的新闻生产运作模式导致的,属于系统性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
三、电视新闻编辑的转型应变之道
因应市场环境变化和媒体融合需要,电视新闻编辑亟需转型,必须在观念意识、业务技能、技术广东广播电视台)手段等方面做到与时俱进,从而应对时代之变。
(一)提升主创意识如果说在传统新闻生产链条中,记者的角色和作用居于主导地位,编辑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辅助地位,那么到了融媒体时代,随着“大编辑部”的兴起,编辑的地位已显著提升。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该进一步提升主创意识,强化新闻生产的主动性。一方面,要主动介入新闻生产前端,参与报道策划和节目规划,基于编辑思想和编辑需求,提出优化新闻生产前端工作的建议,提升新闻报道质量,满足受众对信息产品越来越严苛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创意思维,充分发挥电视媒体新闻媒资的优势,打造多样化的新闻产品。
(二)强化市场思维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对所有媒体、企业或机构都是开放的、公平的。然而,从目前的新媒体平台运作效果来看,互联网企业普遍高于传统媒体,盖因互联网公司与生俱来的市场基因,其价值实现完全遵循市场交换原则,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其流量越大,变现能力也越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市场思维。基于互联网的所有产品打造、商业逻辑、业态革新等,都围绕着“人”的需求展开。电视媒体编辑要强化市场思维,一方面有赖于台内领导层面自上而下的推动,另一方面需要个人在一线与市场主动对接,强化受众服务意识。
(三)练就适应“移动优先”的业务技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践行移动优先的主要落点在于短视频新闻的制作。短视频新闻不仅仅是电视新闻的分拆或篇幅压缩,而需根据受众的碎片化收视习惯和移动短视频的内在传播特点,重构编辑思维,优选新闻素材,创作具有“网感”的“短新闻”。加强技能培训,特别是赴快手、抖音以及各类知名短视频工作室考察学习,是快速提升编辑人员技能的捷径。
(四)拥抱新兴技术互联网技术还在不断发展,新兴产品、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短视频的风口过后,下一阶段的技术热点或许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写稿或虚拟播音主持,抑或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新闻,也可能是别的、当前尚未露出端倪的全新技术。不论哪一种技术的引入,都会对既有的新闻生产流程带来冲击乃至重构。譬如沉浸式新闻,生产者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旨在创造出一个可以令新闻用户“进入”和“参与”的空间,并以新闻中的当事人(或参与新闻过程的报道者,或亲历新闻事件的人物)为第一视角完成叙事,配合独特的场景和声效设计,从而令用户获得特定的感受、体验乃至情绪,进而放大新闻事件在心理层面对用户的影响力③。在沉浸式新闻理念的影响下,“进入”“参与”“第一视角”等要素或将成为电视新闻编辑不得不考虑的关键,譬如在新闻素材选取时,会更强调具有带入感的画面。总之,技术的发展令媒体行业的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作为媒体从业者,必须树立开放心态,持续学习新知识,跟进新技术,研究新业态,不断提升“应变”的能力。
作者:黎舒萍 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