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媒体维护新闻真实性思考分析范文

新媒体维护新闻真实性思考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媒体维护新闻真实性思考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维护新闻真实性思考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网络科技的催生下,当“自媒体”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社会现象存在与出现之后,大众不仅成为了新闻的接受者,而且也转变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与制造者,新闻被赋予的价值已经随之发生了改变。而此时新闻的真实性就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文章结合实际案例,对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维护进行简析。

关键词:新闻;新媒体;自媒体

客观地讲,新闻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中,时效性特征的确比较明显,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其他主观因素就可以完全忽视,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在宏观舆论导向上强调正确的意识形态,才是新闻存在的必要社会价值之一,一旦新闻失去了最基本的真实性原则,那么新闻的出现、存在与传播价值就的确值得商榷了。

1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优势

在传统社会中,新闻的传播是透过固定的渠道和方式来开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新闻与受众之间基本上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模式,这样虽然能够基本保证新闻时效性的特点,但是因为传播方式过于狭窄,很难在受众当中形成有效共鸣,不能确保新闻的社会公共价值。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不仅音视频的制作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而且信息传播的途径、渠道与形式也呈现出无限放大与延伸的特性之后,新闻就正式跨越到了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中。受此影响,连一些传统的纸媒和电视媒体的新闻获取渠道都有针对性地偏重于网络环境倾斜。在新媒体时代中,由于受众的新闻接收端已经不再局限于电视或者报纸,仅凭一个多媒体信息接收端就可以获得海量的资讯信息,因此最大化地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特点;由于资讯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复制与传播效应能够呈现出“井喷式”的特点,因此较强地提升了新闻的传播与扩散效应;由于平台对于微博、微信和短视频的制作提供了固定的模版,降低了其技术操作难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闻广域性传播的基本需求。

2虚假新闻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是所有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然而,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民众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愈发经不起检验,笔者总结相关的信息之后发现,虚假新闻出现大致基于以下原因。

2.1缺乏专业知识

尽管以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几乎人人都能够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但是从新闻的公共性公允价值来看,并非人所有人都能够真正意义上成为新闻的制造者,毕竟经过专业学习的新闻从业人员审视和检索新闻内容的视角与大众不同。当普通民众完全混淆了“新闻线索”与“新闻”的基本概念之时,下意识地带着个人观点去“制造”新闻,那么就有失偏颇了。以不久之前发生的“摩托车撞人事件”来看,监控视频、自媒体者和警方给大众呈现出来的是三个不同视角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专业新闻从业者眼中都可以被视为是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需要经过甄别之后的确可以成为社会比较关注的新闻内容,但是如果仅凭某一个视角的视频信息存在就被视为是整个新闻内容,那就的确有失偏颇了。

2.2追逐个人名利

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平台App的存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猎奇心态,而当所谓的“打赏模式”出现之后,就更加提升了“路边社”人员对于通过制造、传播甚至是臆造所谓的欣慰来获得个人收益的欲望。再加上相关的网站、平台对于个人实名制登记制度的疏于管理,一段时间以来,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制造、散布和传播假新闻不仅蔚然成风,甚至还因为其中暴利的存在,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同时也影响了互联网环境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这些虚假新闻内容很多关乎于国计民生,任由其肆意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据西南地区某省抓获的某犯罪团伙成员供述,其团伙成员中已经有了明确地具体分工,按照所谓客户的需求由专人来负责虚假新闻的制作、传播、转载和评论。其最猖狂的时期,日微博、微信的转载量高达65万~70万条(次),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的同时也对社会治安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其所散布的某地“限金令新闻”就直接导致当地以及周边部分区域黄金制品交易量出现异常波动,干扰和影响了当地的正常商业金融秩序。

3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具体措施

由此可见,虚假新闻的存在不仅扰乱了新闻秩序,使得大众失去了对新闻内容基本的辨识和分析能力,而且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民众对于新闻传播媒形成了“信任危机”。基于强化社会秩序和维护新闻正常秩序的目的,都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3.1严以律己,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新闻工作者不仅是新闻报道的主体,更是新闻真实性的维护者与践行者,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就必须要从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做起。而这其中的基本素质不仅包括业务素质,更涵盖了职业道德素养。坚持新闻人的职业操守不仅要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更要使其成为追求的目标。对于社会上所存在的假新闻,要从公正、独立的视角予以驳斥,在以示正听的基础上维护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对于一些新闻线索,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甄选,在工作中必须秉承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坚守“孤证非证”的新闻传播原则来进行新闻内容的制作、传播与评论,坚决杜绝虚假新闻线索、内容的与传播。与此同时,网信办、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应当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面向新闻从业工作人员开展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结合当下新媒体时代资讯传播的基本特点,深度剖析虚假新闻的存在土壤,研究、探讨与制定打击虚假新闻散布与传播的具体措施,积极听取一线新闻工作人员对于保障新闻真实性的心得与感悟。从全方位、全视角、全渠道的层面上来强化新闻的制作与传播方式。

3.2严肃法纪,加强网络管理

按照新闻稿件的审查与管理制度,除了授权机构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擅自制作、散布和传播所谓的新闻,杜撰、编造甚至是臆造新闻更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造成社会恐慌等影响社会治安正常秩序的情况发生,更需要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法、依规予以严厉地打击。互联网环境虽然是虚拟环境,但是绝非法外之地,正常、稳定的秩序是确保互联网环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任何人在互联网环境中享有知情权的同时,也应当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公安、网信办、信息产业、新闻出版与广电部门必须依照自己的行政管理职能,有效加强互联网环境中信息传播的监督与管理。对于以牟利为目的虚假新闻散布、传播行为,相关部门要从重从快予以打击和处理,维护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网站、平台,在客户注册的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实名登记”规定,如果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网站、平台内部也要制定相应的信息传播、的审核机制,确保所有信息与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强调信息与内容传播过程中的法律连带责任。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于涉嫌散布虚假资讯信息传播的账户需要采取警告、限制权限、强制性封停账户等方式加以有效管理,并且有义务将相关线索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曾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国际形势,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新媒体时代中影响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变量因素,作为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更需要肩负宣扬具有社会价值的信息和新闻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针对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面临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才是新闻工作人员应有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的精准体现。

参考文献

[1]方世南,徐雪闪.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意见领袖作用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7-96.

[2]岳爱武.网络意识形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理路及其实践路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7-106.

[3]刘婧丹.大数据时代视野下的自媒体的发展趋势浅析[J].大众文艺,2019(3):167-168.

作者:孙蕊 单位: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