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全媒体融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当今时代,全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全媒体具有跨时空、多元化、交互性等传播优势及特点,促进我国媒体发展格局的重塑。在此种形势下,借助全媒体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契合点,但也会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因此,各方要协调配合实现大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要提升自身水平,相关部门要大力增强对媒介的精细管理,全媒体传播者要重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环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媒体融合;传播全
媒体是“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理念、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新途径。一方面,从全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来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3]。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可避免地面临全媒体融合环境,“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的时代趋势。因此,研究全媒体融合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急迫和重要的时代课题。
1全媒体融合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必要性与契合点
全媒体融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理念、新渠道、新平台、新载体。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符合时展的需求和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借助全媒体融合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借助全媒体融合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必要性
在以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要渠道是传统媒体,最开始借助传单和报刊进行大众化传播,后来又增添了广播、图片,在特殊时期甚至曾使用大字报作为宣传手段,再后来逐渐通过影像资料进行传播。传统的传播手段和传统媒体的劣势十分明显,一是时效性不强。从采、编到播中间要耗费巨大的精力与时间。二是吸引力不强。传统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通常采用单向和线性的传播方式和方法,其内容具有学院化、抽象化的特点,不及新兴媒体的吸引力与关注度。三是互动性不强。传统媒体时代,党在面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占绝对中心位置,理论接收者处于被动位置,其传播呈现“自上而下”的态势,传播者与接受者缺乏互动性。全媒体融合视野下,理论传播者借助媒体融合的优势可以极大地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率。其一,理论传播者借助全媒体融合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动漫使受众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其二,理论传播者借助全媒体融合互动性的传播平台,通过设置转载、评论等亲民、爱民的“绿色通道”,让受众与传播者在互动中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其三,理论传播者借助全媒体融合的技术优势对受众进行分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受众的喜好、习惯进行分析,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更具有针对性。总之,全媒体融合通过立体化、多渠道传播信息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式陈旧的束缚,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崭新的理念和模式,极大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率。因此,借助全媒体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尤为必要。
1.2全媒体融合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契合点
新时代,全媒体融合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发展是一个全新的机遇、全新的理念整合、全新的思考方向,也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进一步取得新成效、新发展。全媒体融合契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理念创新。全媒体融合是新时代媒体发展的趋势,是一场多角度、全方位的革新,集内容的融合、平台的融合、理念的融合于一体,是多元媒体综合优势的统一。全媒体融合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进行系统的优化与升级,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方式与方法提供技术革新,同时全媒体融合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提供新思路、新认识、新理念。正是因如此,二者才能在发展中找到自身的着力点与契合点。全媒体融合契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方式创新。全媒体融合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方式、维度、渠道发生巨大转变,传统传播弊端得以有效规避,知识信息传播的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高精度已经成为可能。从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的尝试来看,全媒体融合已经带来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契合大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基本规律,可以预见在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中,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将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实现更多的契合。全媒体融合契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创新。全媒体融合在当代中国的核心目标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当前,各种非主流的思想观念与主张在互联网平台上不断出现,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遭到严重削弱,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导权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一艰巨而急迫的任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同传统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进行加工、更新,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更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传播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任务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需借助全媒体融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更加亲民化、通俗化、生动化,使传播的内容与方式更加契合大众的审美,更加契合大众的理论认知与接受方式,从而达到凝聚社会共识的目标。
2全媒体融合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现实挑战
当前,各种媒介迭代更新、快速融合,与传统媒体相得益彰,我国已经逐步实现传播方式的巨大转变。全媒体融合呈现出信息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特点与趋势,环境开放化等特征使得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全媒体融合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
2.1全媒体融合信息的多样化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力
当今时代,世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全媒体融合的发展为信息多元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契机,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公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例如,通过在网络上传播“污化中国”“丑化中国”的言论,试图对中国公民进行“颜色革命”,促使一些辨别意识不强的中国公民追捧西方文化、制度,以达到动摇中国公民对马克思主义虔诚信仰的目的。二是多元文化思潮挑战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权威性。尤其是一些青年群体“以挑战权威彰显个性”“以娱乐至上表达个性”“以自我享受展示个性”[4]。这些以自由、个性为特征的网络“亚文化”不停地侵占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进而削弱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心中的影响力。
2.2全媒体融合传播环境的开放化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引领力
随着全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传媒在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全局性作用得到凸显。各个媒体平台的全面构建使得全媒体融合传播环境呈现出开放化的传播态势,这种开放性促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引领力严重削弱。在此情景下,受众不仅是信息“接收人”,还是信息的“传送人”与“人”,即人人都是媒体人,这就给“反马”“非马”的传播者提供了可乘之机。部分投机分子打着“爱国旗号”在媒体平台上发表损害国家、危害社会稳定的言论,借助言论自由的噱头,严重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2.3全媒体融合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公信力
全媒体融合时代,信息传播呈全球化趋势。部分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这一契机在网络上招募,以达到在部分媒体平台上散播“反马”“非马”言论的目的。部分受众浏览相关信息后,由于自我辨别意识不强,马思主义理论素养偏低,不加甄别与推敲就肆意地转发、评论,这无疑是中了一些西方国家“分化中国”“儒化中国”的计谋。当前局势异常严峻,受众的媒介素养偏低导致了“反马”“非马”信息在网络上横行,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公信力严重削弱。
3全媒介融合视角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的优化
面对全媒介融合趋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复杂困境,我们应该对新形势、新局面、新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与考究,探索和创新媒体传播的新路径,有效弥补媒体传播中存在的缺陷,吸取媒体融合传播中的有利因素,稳扎稳打,合理有序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推进具体工作。
3.1各方协调配合实现大众媒介素养的提升
媒介素养主要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认知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5]。媒介素养的提升对社会系统工程而言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大众媒介、大众三者共同配合,方能实现大众媒介素养效果的最优化。对于政府而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规范和保障。政府应从体制、财政、政策三个层面着手,全面构建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对于大众媒介而言,要树立责任意识。大众媒介要传播积极、健康、优秀的文化产品。对于大众自身而言,要经常自我教育。一是大众要积极学习媒介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充实发展自己。二是大众要善于选择健康干净的朋友圈和积极乐观的同辈朋友。
3.2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要提升自身水平
曾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6]媒介融合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员要从理论、技术、宣传三方面学习入手。首先,理论传播人员要努力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不能在网络媒体平台上发表不经过深入研究和深思熟虑的言论,更不能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僵化的“条框”。其次,理论传播人员应积极学习媒介理论相关知识,要善于利用媒介平台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利用社交平台,像快手、抖音、微博等,以占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舆论场。最后,传播人员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媒介技术的基础上,将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传播给受众。传播人员应根据受众的实际情况,以“中国话”“接地气”的话语表达形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3.3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增强对媒介的精细化管理
首先,针对在网络传播“反马”“非马”言论的主体,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并制定处罚措施,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内容正确,表述方式科学到位,传递给大众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针对采取“戏谑化”“娱乐化”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人员,相关部门可通过全媒体相关技术对信息实时监测,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踪,进而屏蔽不良信息。最后,针对传播“反马”“非马”言论的平台,相关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给予其严厉打击。同时,建立健全网络信息传播生态管理机制,敦促新媒体平台完善用户登记制度、实行严格的账号管理制度、信息审核制度。
3.4全媒体传播者要重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环境
首先,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平台。以政府为主导的官方媒体要善于开辟新渠道、新阵地,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其次,整合优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资源。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要将网络平台与传统媒体平台的资源、人员优化配置,加强资源共享与整合,提升资源使用率,进一步提升传播的质效。最后,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数据中心库。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用户的性别,学历、年龄收入等,根据用户的特点精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信息,以提升理论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结语
随着全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新的媒介平台大量普及使用,媒介在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全媒体融合是时代之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大众化传播,根据发展的动态去调整和优化传播策略,打造立体化和高效率的传播格局,方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实现从“量的转化”到“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刘光牛.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J].科技传播,2010(4):81-87.
[2].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1).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4]崔家新,池忠军.真个性还是伪个性:青年亚文化群体个性认知透视[J].学习与实践,2019(11):109-115.
[5]李军林.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4.
[6]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1.
作者:张伟红 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