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浅谈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新的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从而使得大学生心理工作更加复杂化。本文从新媒体的视角分析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综合分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总结新媒体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得出新媒体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对策,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提出了“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018年7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引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谐校园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等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而这些案例都带有新媒体背景下的时代特征。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并且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变革还在不断地加剧。一方面,新媒体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影响,如有助于大学生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心理机制;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如当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的心理发展不处于同一发展过程中时,就会出现网络使用者出现角色错位、人格障碍、自我迷失与冲突、道德失范、网络成瘾。另一方面,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网络人际交往虚拟化,导致大学生孤独封闭心理在新媒体时代,更多的大学生们选择通过网络维持人际关系。网络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这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声音和文字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交范围。但一方面,这种非面对面的碎片式、片面化交流方式,忽视了情感诉求的表达,长时间会导致大学生沉迷网络,将人际交往停留在网络上,在现实世界不愿表露自己的情感,社交能力严重下降,并可能引发性格孤僻等情感障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可以无拘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逐渐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容易诱发由人际信任危机导致的自卑、焦虑和安全感的缺失等心理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如果大学生长期不进行现实的交往活动,就会封闭自我,出现交往障碍,长时间会导致孤独自卑的心理,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网络多元的价值体系,引发大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导致大学生价值观迷失。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系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在新媒体时代,社会价值体系呈现多元化。我国的网络监管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并且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效果不佳。新媒体的快速发展,5G时代也已经正式到来,越来越快速的信息传输速度,导致了庞杂、良莠不齐的信息以及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观传入校园,学生不知应该如何甄别。一些大学生受到不正确价值观得影响,引发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许多大学生会出现复杂的情绪情感、自信心缺乏、学习与就业压力使学生陷入焦虑与慌乱的情绪之中无法自拔等问题。

(三)网络平台的大众性,诱发大学生产生暴戾怨恨心理网络平台的大众性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参与者,因此,很多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释放自己的情感。他们通过网上聊天、网络游戏、观看视频等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不良情绪,但如果一味的依赖网络决绝现实的沟通和交往,长此以往,就会在与其他人相处中缺乏耐心,甚至暴躁易怒,不愿听取批评和建议,使大学生产生暴戾怨恨心理。

二、新媒环境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结合新媒体的认知不足在当前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管理者对当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存在偏差,教师以及教育领导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研究和管理不够,是导致心理健康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的重要原因。具体说来,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新媒体应用进行结合的认识不到位,教育理念也比较陈旧,往往只是向学生灌输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使得一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逆反情绪。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新媒体的应用不足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复杂又多变,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难以掌握。这种情况导致大学生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打了折扣。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育为主,甚少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新媒体的融入,这在网络技术、视频技术等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难以适应大学生对新媒体颇为关注的需求,因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度不高。

(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比不足、综合素养不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按要求配比了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并选聘了部分具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辅导员做为兼职教师。但随着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人数的逐年上升,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目前,很多高校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没有系统、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这就导致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新媒体相关理论储备不足、实操技不能紧大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方向。

三、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优化校园环境,要从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入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为了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以及宽松的环境,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以及学术活动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这有利于学生加深自我认识并能够充分发展个性以及改善自己的适应能力。网络新媒体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样性中唱响主旋律,在多元化中体现主流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和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传播网络正能量。

(二)构建全过程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科学设置横向课程性体系。一方面,要设置覆盖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大学生能够科学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正确看待心理健康状况,能够消除对心理问题的恐惧,积极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针对不同年级的课程体系,增强心理健康知识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合理构建纵向层次性体系。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心理问题,建立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学生出现中度抑郁、焦虑等问题,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从专业角度介入;在学生出现学习、交往、发展等方面的一般性心理问题,由辅导员或班主任进行处理;在学生出现因具体事件而引发的偶发性心理障碍,由班级心理委员或寝室长进行开解帮助。

(三)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新媒体,善用网络新媒体,辨识多元化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来源和渠道;通过大学生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意志、信念等心理特征的交互作用,营造出自我教育、自我磨炼、自我陶冶、自我调适的良好氛围,培养道德自律精神,塑造新媒体时代的人文精神,构建契合新媒体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走向健康的数字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陈睿羚.论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J].新闻战线,2016(10):119.

[2]崔宗敏.新媒体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52):235-237.

[3]刘文韬.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5):159-160.

[4]程美华,刘青瑞,等.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9-83.

[5]宋淑英.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16):137.

作者:李巍 李磊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